在“搬”与“聚”中乐享美好生活

来源:丽水日报 2020-09-03 发布时间:2020-11-17 浏览量:12

他们来自缙云各地的偏远山村,因为“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拥有了共同的身份——缙云县舒洪镇舒欣小区居民。 

自2015年首批缙云农民异地搬迁转移至此,五年来,693户农民从大山深处搬到这里,日复一日地,把昔日向往的美好生活变成了现实。

离县城9.2公里的舒欣小区,是缙云县最大的安置小区之一,目前已建设完成并交付使用的是一期工程,占地约206亩。行走其间,目之所及,是一幢幢崭新漂亮的楼房。

“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在这条通往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上,他们是亲历者,更是见证人。“跨山统筹”“脱贫攻坚”这些看似宏大的概念,在他们的身上化作了生动而确切的幸福,照亮了每个人的生活。

开着面包车去上班 

向往的生活成真了 

清晨,陈明开着去年冬天新购置的小面包车,从位于舒欣小区的家出发,前往缙云经济开发区的阀门厂上班。

车子一路向西北,行驶在宽敞的平黄公路上,二十多分钟后,便到了位于缙云县新碧街道的开发区。

像陈明这样每天“自驾”到新碧上班的舒欣小区居民,数不胜数。每天上午7时左右,在小区门口,面包车、微型卡车一辆接着一辆驶出,浩浩荡荡像一支车队。而在此之前,摩托车、电动车“大军”已经率先出发。

“从前是‘打工族’,现在是‘上班族’。”对于“陈明们”来说,在城里拥有一个稳定的居所,意味着拥有了稳定的生活,“再也不用像从前那样,因为教育、就医、打工而颠沛流离。”

陈明的老家,在缙云县大源镇岭后村犁壁岩自然村。大源镇位于缙云东部,千百年来,一道稠门岭,阻隔了大源与外界的通联。更难的是,犁壁岩自然村较大源镇政府所在地更为偏远,与台州市仙居县毗邻。“往东南边翻过山便是仙居的地界,交流很便捷。”这让犁壁岩人不仅能讲一口流利的仙居话,连生活习惯都带着几分仙居的风土人情。

犁壁岩山多地少、交通闭塞,村民长期过着肩挑背扛的日子。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一拨又一拨的犁壁岩人走出大山谋生。1996年,18岁的陈明第一次离开家,前往缙云县东渡镇打工。从此以后,回家变成了一件曲折而漫长的事——先乘公交车从东渡到县城,再从县城乘一个多小时的客车到大源镇,接着转乘“天目山”牌三轮卡车到岭后村,去往岭后的这段路是一条机耕路,蜿蜒曲折,路面坑坑洼洼,“三轮卡”常常会因为撞上路面的凸起物而失控翻车。即使顺利抵达了岭后村,回犁壁岩还需要步行7.5公里,一走就得一个多小时。

2015年,陈明作为首批分房安置户,入住舒欣小区。他的生活,因为“大搬快聚”工程而变得截然不同。那时起,成百上千的“陈明”走出了深山,住进了舒欣小区,过上了他们曾经羡慕的,“城里人的生活”。

“挣钱养家和阖家团聚,终于可以两全其美了。”不仅如此,教育、就医不便的难题也因此迎刃而解。在陈明的记忆中,身处大山深处,就连女人怀孕生子都是一件凶险的事,“必须提前一两个月到县城待产,否则一旦发生意外状况,根本来不及送到医院。”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再也不用像我当年一样,背着干粮走好几里山路到大源镇上学”,而是在小区附近的学校就近入学,享受的是“我们当年觉得遥不可及的优质教育资源“。

引进来料加工厂 

  家门口能就业了 

38岁的徐金珠和53岁的徐丽华是堂姐妹。她俩一个来自大源镇岭后村的牛栏岙自然村,一个来自岭后村的大麦地自然村。

单从地名上看,便可知这两地地界相当狭小。徐金珠告诉记者,因为地处崇山峻岭,平地非常少,区区几户人家便构成了一个小自然村。也正因为此,这里的人没有多少增收的门路。在2016年搬迁至舒欣小区前,姐妹俩最多的一笔收入,来自家里的六七亩茶园,“辛辛苦苦操劳一整年,每亩茶叶地也只能刨出1000元。”

住进舒欣小区后,徐金珠和徐丽华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而且,她俩一个是全职妈妈,一个需要在家照顾老人,出门打工分身乏术,脱贫致富困难重重。

在舒欣小区,徐家姐妹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例。针对这一情况,两年前,小区引入了一家服装来料加工厂,提供了20多个就业岗位,首批“上岗”的徐金珠和徐丽华高兴不已,“‘上下班’只要5分钟,工资计件发放给了我们相对自由的工作时间,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呢。”

除了这个服装来料加工厂 ,在舒欣小区,还有其他两个来料加工厂,都是小区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的好去处。“厂里的工人主要以全职妈妈、务农妇女为主,这些加工简单易学,打工方式较为灵活,可以让她们在贴补家用的同时又不耽误照料家庭。”缙云县农业农村局下山转移服务中心主任陈伟君说,通过几年的发展,来料加工已成为小区内很多家庭经济收入的新增长点。

最近,在小区入口处,一个1600多平方米的来料加工集聚中心即将完工,届时将招引更多来料加工企业前来投资,为更多居民创造就业机会。舒洪镇的潜晓芬来料加工厂第一时间向舒欣小区报了名,负责人潜勇希望将回力鞋帮加工流水线扩展到这里。

舒欣小区招商的事,是居民章静芬告知潜勇的。章静芬是潜晓芬来料加工厂的员工,2018年她从胡源乡榧树根村杨岙自然村迁到舒欣小区后,便在这个加工厂上班。尽管同在舒洪镇,但从舒欣小区到潜晓芬来料加工厂还有不少距离。得知工厂有扩张的需求,章静芬赶紧把小区门口来料加工集聚中心的招商信息告诉了潜勇。“我们也想离家更近一点。”章静芬说,在潜晓芬来料加工厂上班的舒欣小区居民有50多人,大家都盼着能在家门口就业。

爽面村边能致富 

创业的门路更宽了 

最近,60岁的陈夏芬正忙着打扫工作室、储藏麦子,为两个月后集中制作缙云爽面做准备。

“今年的预定量比去年多,我得提前‘备战’。”早在8月初,陈夏芬的微信就已经频繁接到老顾客的订单信息,其中有位连续两年在她家购买爽面的广州客户,今年预订了500公斤。

陈夏芬从没想过,自己从小就会的做面手艺,居然值钱了。而这得益于她搬迁进了城。2015年底,陈夏芬跟着女儿搬进了舒欣小区,小区不远处,便是缙云爽面的发源地、主产地——姓王村。

一天,陈夏芬散步时无意中来到姓王村,时值姓王村的爽面集中制作期,几乎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搁着面架,上面垂放着成挂的爽面。村里还有不少专门收购爽面的经销商,陈夏芬打听到,这些年姓王村的村民靠着爽面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

深受启发的陈夏芬,决定将自家一楼15平方米的储藏间改造成“爽面工作室”,重新捡起“老手艺”开始制作爽面。姓王村也非常欢迎“新邻居”的加入,将陈夏芬的爽面“纳入旗下”,统一品牌和包装,再由村里的经销商统一收购。几年下来,陈夏芬的爽面销售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平均年创收达1万元。

“多亏家门口的‘爽面基地’,我们又多了一个致富渠道。”这些年,在陈夏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小区居民加入爽面制作队伍,目前已超过150户。“欢迎你两个月后再来我们小区,那时候会有千万条白色的面线挂满长长的竹筷,远远看去可壮观了。”陈夏芬笑着说。

在仓库的门口,整齐堆放着十几只南瓜,格外惹人注目。这是陈夏芬今年制作爽面的“秘密武器”——她计划今年在爽面里增加南瓜和火龙果口味。

“在城里生活的好处是,能开阔眼界,改变观念和思路,挣钱的门路自然就多了。”通过多年经营,陈夏芬越来越明白,要让面条卖出好价格,得学会“用城里人的创富思维”,比如通过对接市场获得顾客的反馈后,有针对性地开发更多口味的爽面,以差异化竞争的方式开拓市场。

昔日对互联网一窍不通的陈夏芬,如今不仅学会了用微信接洽客户,还学会了把爽面制作过程拍摄成视频发到朋友圈,以此“吸粉”。“有了足够的粉丝量,才能把品牌打出去。”她还乐于将经验与附近爽面制作户分享,在她看来,抱团合作比单兵作战的力量强大得多,“大搬快聚,聚的不仅是人气,更是打造产业的实力。”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刘淑芳 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