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个古树群安居龙泉山水间

来源:丽水日报 2020-07-09 发布时间:2020-11-17 浏览量:12

盛夏时分,到龙泉看树,再合适不过。 

5402棵古树,镶嵌在这片“浙南林海”,129个古树群在村前屋后寂静生长,无论在城区、近郊还是乡村、山野,古树无处不在。夏日寻树,也令人心旷神怡——阳光下氲氤的热气,被参天古树阻隔,我们可以在绿树的荫蔽下,获得难得的清凉。

我们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经过一片又一片古树群,邂逅一棵又一棵参天古树,不经意间收获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从这些人与树的故事里,可以感受到人们对历史、对自然的深厚情感与坚定信仰,保护古树,实质上是在守护我们的精神之根。

从城到村,爱树护树一脉相承 

在龙泉探寻古树,龙泉市林业局的工作人员提醒我们,一定要去看看生长在西街街道宫头村的那棵老樟树。

2008年,因为滩坑水电站工程建设,这棵900年树龄的老樟树即将搬离景宁渤海镇。当时,龙泉市一家园艺公司的负责人叶建忠中标将其买下,在龙泉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这棵老樟树移栽到了龙泉。

长途运输前,老树被砍去部分根系,移栽后能否存活是个未知数。“要尽一切力量让它活下去。”为了让老樟在新家健康生活下去,龙泉专门邀请省内知名林业专家“把脉开方”。十多年过去,在龙泉园林绿化管理处和林业局的悉心看护下,这棵古树顽强生长,发出了不少新枝,看上去已是枝繁叶茂。

这场轰轰烈烈的护树行动,在当时也引发了热烈讨论。“举全市之力救护一棵树,到底值得吗?”有人提出疑问。时至今日,龙泉依旧用对这棵树无微不至的呵护给出答案:“值得!”

“这棵古树见证近千年历史,饱经风霜,是值得尊敬的‘长者’。它移栽到龙泉来,让龙泉又多了一件值得向世人展示的‘活文物’。”龙泉市园林绿化管理处主任周俊说,当年通过对这棵古树的保护,也进一步强化了龙泉人“爱护身边一草一木”的文明观念。

寻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龙泉的许多村庄都保留着成片的长青林木,由村民自觉养护,若有人盗伐,必按村规民约严惩。

柳山头村是岩樟乡最偏远的村庄,从这里到龙泉城区驾车需要一个多小时。尽管地处绿树成荫的深山,但当地村民仍严守“砍树要罚请全村人吃饭”的村规。这世代相传的“护树土规矩”,成了当地的独特民俗。如今,在这个只有268人的小山村,千年古树超过500棵。

在兰巨乡官浦垟村有片古树群,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有人赶到村里想出高价买一棵柳杉,“你们山林里那么多树,少一棵也不打紧。趁现在价格高,赶紧卖了吧。”然而,村民不但不同意,70多位村民代表还专门“签字画押”,将“保护本村山林”写进了村规民约。正是在一代代村民的接力守护下,这片非常完整的风景林才得以留存至今,内含50多个树种,古树100多棵。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从城市到乡村,爱树护树成为龙泉人最朴素的情怀。无论是出于内心的敬畏,还是长期以来耳濡目染的环境影响,人们对树普遍怀着自然而质朴的情感,并为之默默守护。

以树为景,发展一方生态经济 

“枫叶红时官浦垟”,是龙泉人力荐的树景。

官浦垟是一个古朴小村落,一条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古树群便位于溪的右侧。这片古树群,以香枫树为主。如火似霞的古枫林,是官浦垟村秋天的标志,在周边古村落和茶园的映衬下,形成一道壮美而独特的风景线。在村民杨礼根的农家乐大厅里,便挂着这样一幅放大的风景照——在一排黑瓦黄泥墙的农房上方,一簇簇金黄、绯红、深红、丹红的枫叶密布于一望无际的青山绿水间,热烈鲜明,令人过目难忘。

早在十多年前,这样的景致便吸引了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创作。官浦垟村因此得到发展的灵感,于2011年举办了首届枫树摄影比赛,结果一炮而红,此后连续多年举办摄影采风活动。通过摄影师的镜头,越来越多人爱上了美丽的官浦垟“枫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文人墨客和摄影爱好者络绎不绝,官浦垟也逐渐成为知名的旅游点和摄影创作基地。

见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杨礼根带头办起了农家乐。“我做梦也没想到能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村边的这片林子居然成了聚宝盆。”杨礼根笑着说。

官浦垟并非个案。近年来,越来越多龙泉乡村致力于将古树名木打造成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去年3月,“梨花又开放”首届梨花节暨2019年龙泉乡村文化漫游节(屏南站)在屏南镇车盘坑村举行。车盘坑村是一个隐匿于海拔750米高山中的小村庄,村里有500多棵老梨树,树龄四五百年的就有100多棵,上百年的有200多棵。每到梨花盛开的春季,村里一派黄墙黑瓦白花的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梨花节推出的摄影大赛,吸引了全国近百名摄影师前来采风创作。“村里的民宿床位被抢订一空,村民也因此挣得盆满钵满。”村党支部书记叶良宜说,如今,车盘坑村随着老梨树走出了“深闺”,成为有口皆碑的“梨花村”。

这样生动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岩樟乡柳山头村,苍劲的古树是最大的宝藏,目前,当地正在以树为载体打造“千年风情旅游村”;在龙南乡金川村,村民在一片野生榧树林旁修建民宿“榧珍居”,打造以树为景的独特旅游休闲地;去年,锦溪镇岭根村两委在红豆古树群附近的山坡上种下万株红豆树,致力于将岭根打造成丽水的“红豆树第一村”,以此步入旅游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行走在“两山”道路上,写好大树经济这篇好文章,大有可为。

  伫立千年,诠释坚韧不拔的大树精神 

在龙泉市区,有一条老街叫华楼街,街的南面,静立着一棵老樟树。

这棵老樟伫立于此已超过900年,默默站成了一道风景。五年前,老樟有了自己的“院子”——树的周围被精心砌出断垣残壁的景致。后来,它又有了自己的“部落”——身前多了两排行道树,旁边还建起了一个小园林。

这个别致的“城中之院”,成为龙泉人寄托乡愁的地方。每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走来,聚集在樟树下休憩谈天,风雨无阻。今年95岁的罗家琴,最喜欢坐在樟树下的围栏边,静静与树相对。“从前这里的房子很矮,樟树很高。”罗家琴告诉记者,过去,树的躯干斜斜地伸出,底部被一个板棚包住。在这个板棚前,有人支着一个小摊,卖孩子们爱吃的萝卜条、杨梅干之类的零食。当时,人们习惯于称这里为“樟树下”,著名的“樟树下”杨梅干,就得名于此。

近看老樟,只见它的底桩硕大,但歪斜,斜到当地人担心它撑不住树干,于是用一块巨石条将它稳稳抵住。几百年风雨沧桑,伴着关于这座城市兵燹和洪涛的传说,全浓缩在它苍老树皮的纹理上。“老樟不仅是一棵树。”在罗家琴他们看来,老樟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活文物”,还是大伙儿最敬重的亲人。

十多年前,古老的华楼街开始蜕变。板棚、泥墙、小巷、平房渐渐被高楼、新街所取代。但是,为了给老樟留下生存空间,人们不惜一切代价牺牲商机。如今,重新舒展枝叶的老樟,再一次将一个全新的城市图景圈入自己苍老却不断生长的身体里。

每一棵古树都像一本厚重的书,在它们身上,我们可以读出无数精彩的故事。

在锦溪镇岭根村,有一座规模不小的白马殿,是先辈们特意为纪念南宋名臣真德秀所建。在白马殿后有一座小山,山上多棵古树胸径一米多粗,几十米高。这些古树大多是红豆树,古人意在以红豆树寄托相思,怀念这位儒家理学士子。

在塔石街道季边村,生长着一棵形状奇特的香樟。它胸径3.6米,树身不算高,15米左右,树龄在1200年以上。奇特的是树干全空,成人猫腰可入,展开双臂也触不到边,如置身古井。仰视“井口”,可见绿叶蔽日,迎风摇曳。这是一个怎样的生命奇迹,既熬过了雷击大火,耐过了冰雪,又能直起腰杆顽强生长,最令人们感怀的是,“枯叶落入空心的树干内,不仅归根,而且归心。”

这些古老的生灵,就这样在自己漫长的生命里,将衰与荣,苦与乐,统统刻进生命的年轮、苍老的纹理中。这些成长的斑驳印记,最终成为了人们的精神养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刘淑芳 叶炜婷 张羽 通讯员 黄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