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搬快聚释放的“链式效应”

来源:丽水日报 2020-09-03 发布时间:2020-11-17 浏览量:12

初秋的傍晚,凉风习习。在遂昌县龙洋乡九龙口下乡脱贫安置小区内,一幢幢错落有致的徽派建筑,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古朴雅致。三三两两的搬迁群众漫步在小区内,悠闲地欣赏着眼前这个曾经“做梦到想不到”能住上的新家园,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从偏远山区到舒适小区,从泥瓦房到小洋楼,从地里刨食的传统农民到坐享“红利”的新型农民,从为生计发愁的贫困户到走上致富大道的小康之家……

这一切,都源于七年前的一次搬迁。

迁新居 挪“穷窝”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在10年前,由21个自然村组成的九龙口村,却是个村散民穷的贫困村。山大沟深、路远且不便等众多不利因素叠加,成为阻碍村民脱贫致富的“绊脚石”和“拦路虎”。

“不走出大山,不离开深沟,脱贫致富就是一句空话。”在时任九龙口村村委会主任戴向伟看来,搬迁下山、集聚人口是最为重要的事。

2013年,遂昌县政府启动了农民异地转移工程。九龙口村的小方山、车盘、西坑口、横坑村四个自然村符合整村搬迁条件,村民梦寐以求的新生活即将到来。同年6月,一场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的战役在新阵地上打响——仅用不到1年的时间,新家园就迎来了第一批住户,且后续接连不断迎来搬迁下山的新住户。

“真是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能住进这么好的小区、这么宽敞的楼房。这是新时代给予老百姓的大实惠!”尽管已在此居住多年,但每每谈起现在的生活,原小方山自然村村民余根琴总会发出如此感叹。

如今的生活,与她前半生的苦日子形成了鲜明对比。余根琴所住的小方山自然村,位于距安置小区10公里外的大山深处,当地村民均居住在险峻的半山腰上,一条仅有数十厘米宽的陡峭山路,便是他们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天险”的阻隔,使这里的村民只能外出务工或在家种地为生,若想享有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更是难上加难。但如今,这一切全都改变了。

幸福总是相伴而行。同为搬迁户的刘献花不仅住进了小区三层半的新房,还在村里的农家乐找到了工作:“以前靠山吃山,从没想过还能在家门口挣钱,未来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

像余根琴、刘献花这样的人,在九龙口村不胜枚举。通过几年的努力,全村560位村民已有近一半人搬进了安置小区,其余村民也乘着“大搬快聚”的东风顺利搬迁下山,不少人即将进城入户,迎来从村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

变化不止于此。2017年,在九龙口举办的端午龙排节期间,仅三天接待游客近2万人,央视二套节目“第一时间”栏目和央视十三套节目“新闻直播间”栏目,两度直播了龙排放排和龙排制作的实况;

2018年端午,受央视邀请,戴向伟带着2.18米长的遂昌长粽前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一号演播大厅录制2018端午特别节目《又逢艾香时》,向全国观众介绍九龙口的遂昌长粽。“现在,每到端午节,我们村里就组织村民做长粽卖。”戴向伟说,自从央视播出了长粽节目后,总有游客电话询问村里有没有长粽卖,于是,村里注册成立合作社,村民在农闲时做粽子,又多了一笔收入来源。

展新颜 改“穷貌” 

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高高昂起的马头墙,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和美好生活相互交融……这是九龙口村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遂昌搬迁群众生活环境的直观呈现。

“搬迁下山后,一定要让村民过得更好!”这是当时戴向伟暗暗下的决心。多年来,九龙口村始终坚持“把村庄作为景区村来打造,把乡愁作为文化来经营”,为的就是让村民能生活在花园乡村里。

在戴向伟的带领下,村民主动将房屋建成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景观样式、统一外墙装饰的徽派风格建筑,村里则充分利用“三改一拆”“六边三化三美”、美丽庭院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契机,不断推进村庄环境提升、道路沿线整治工作,先后完成青石板道路、九龙大舞台、文化广场、莲花池、管线下地等项目建设,并将“十八般兵器、练武棍、梅花桩等村传统武术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同时配套建设了亭台楼榭、碧水进村、玫瑰花园等景观设施。

“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就是我们的新家园。”村民吴慧英说,相比于过去的老房子、老村庄,现在每天都像是生活在景区中。

确实如此。如今的九龙口村,已是浙江省3A级景区村,并先后荣获国家森林乡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丽水市2017年度美丽乡村示范村等称号。漫步村中,幢幢徽派小楼透着殷实、处处美丽景观彰显生机。而殷实与生机的背后,则是村民与时俱进、不断改善的精神风貌。

多年来,在新家园的新生活早已冲淡了村民往日为生计奔波忙碌的疲倦感,取而代之的是畅享美好未来的喜悦。

为彻底改变“穷貌”,近年来,九龙口村更以“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为指引,充分发挥“崇德尚武、以文化人”的教化作用,全面激活党总支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努力在“网格服务、协会自治、文化育人”上做足文章,探索出了一条以“党建+”模式推动基层治理的新路子。

村党总支以一个自然村为一格,设立了23支“党群服务队”,由党员牵头群众参与,覆盖全网格,每月召开队长例会,围绕村级卫生保洁、矛盾纠纷调解情况、服务群众满意度等指标开展队间评比,交叉检查,并进行“标兵旗”流转,以荣誉心促进“比学赶超”,形成“村里事我来管,群众事帮到底”的干事氛围。

“党群服务队”成立以来,为建房农户代办建房审批手续80余起,调解矛盾纠纷75起,完成资料审核代办审批98人。同时,村里还建立了网格党员应急抢险预案,面对各类突发灾害事件,能够迅速组建应急抢险、后勤保障等队伍。

置新业 拔“穷根” 

整洁的环境、稳定的工作、可观的收入……如今的生活让离开故土、放下农具的戴崇军、陈卫英夫妇感到满足。然而,在五年前,搬迁却是令他们一家惴惴不安的事。

“当初的确有顾虑,特别害怕搬下来以后没有了收入。”陈卫英说。其实,当初困扰陈卫英的问题,同样困扰着许多搬迁群众。

搬迁是手段,安居是基础,致富才是根本。如何让离开故土的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这是当时九龙口村村两委日思夜想的事。大家认为发展农业难以形成规模、发展工业缺少产业优势,唯一能走的,是乡村旅游这条道。

“九龙口村位于乌溪江畔、九龙山下,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和自然禀赋,发展旅游产业是有优势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小良说,“弱鸟”渴望先飞,但能否实现“先飞”,首先取决于理念意识。在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过程中,当地村民们纷纷开起了农家乐民宿,全民同心发展全域旅游,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

“家门口就能赚钱,能不欢喜?”陈卫英告诉记者,去年她家农家乐有20多万元的收入,“这还不算多的,现在村里注册的农家乐民宿已经有20多家,大家都吃上了‘旅游饭’。”

作为红色古镇——王村口镇的毗邻村,近年来,九龙口村同样积极抢抓红色旅游的机遇、做足红绿融合文章,2018年,在县委组织部的牵线下,九龙口村与遂昌燎原户外拓展培训有限公司达成了长期合作关系,村内建起了培训基地。通过租赁场地,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

客人多了、留在村里的时间久了,农家乐民宿的生意更是蒸蒸日上,过去村里滞销的长粽、腊肉、土鸡、茶叶及高山蔬菜等农特产品,渐渐供不应求。去年,全村接待游客3.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5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5923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7%、28%和12%。

现在,九龙口村又开始描绘新图景:试水集体产业,发展物业经济。将村会议室、文化舞台等场地出租给企业、游客举办各类活动,每年再为村集体增加租用费5万余元。

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23.36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0万元,已提前完成“消薄”任务。

“我们还将致力于品牌打造、业态培育、产业发展‘三大主题’,持续朝着‘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终极目标前进,努力扮靓‘下乡脱贫、幸福生活’的风景线。”戴向伟说。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张李杨 朱敏 通讯员 龚隆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