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巧念“山海经”

来源:丽水日报 2020-08-13 发布时间:2020-11-17 浏览量:13

外冯村在青田县,一直是个不起眼的存在。 

尽管地处工业重镇,但隐匿于山林间的外冯村,与高湖镇繁华的工业区相距甚远,这里地界狭小、农居简陋、梯田抛荒,随着工业经济大潮奔涌而至,年轻人纷纷外出创业,偏安一隅数百年的小山村,不得不面临日渐凋敝的困境。

破局之道,始于“山海协作工程”。短短不到两年,“梯田复兴计划”在外冯村风生水起,当昔日荒草丛生的闲置土地被一垄垄“活化”,外冯人得以重温久违的丰收喜悦,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尽染山林。

更耐人寻味的是,梯田里种稻,不仅种出了“人不穷、地不荒”的乡村精气神,更种出了前所未有的“两山”转换“海思维”。小康之路,也因此走得自成一派且步履坚实。

“海”风吹绿了抛荒的梯田 

从高湖镇政府出发,沿着乡道向海拔高处驶去,沿途蜿蜒曲折,直到十多分钟后,拐过一个近90度的大弯,眼前赫然出现一片空旷的山谷。随行的高湖镇党委副书记韩斌告诉我们,梯田到了。

因为没有山体和树林的遮蔽,这片错落有致的梯田得以完整呈现在我们面前。在田埂间行走,脚边是水田,另一侧布设着引水管道。目光下移,梯田顺山势而下,次第延伸。

夏季的梯田葱绿一片,稻秆正在田鱼嬉戏的水中茁壮生长。“再过几个月,稻谷成熟,漫山遍野一片金黄,又是另一种风景。”韩斌一边说,一边将去年梯田丰收时的照片拿给我们看,“这风吹稻浪、稻穗飘香的壮观景象,我也是第一次见,很震撼。”

去年3月,韩斌作为浙江省旅游集团下派高湖镇挂职的党委副书记,第一次造访青田。这个“从小在城里长大,从没耕过田”的杭州人,带着助力乡村振兴的任务而来,负责联系浙旅集团结对外冯村的脱贫消薄工作。

做好这项工作,困难重重。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高湖镇工业产业的蓬勃兴盛,种了一辈子地的外冯人纷纷“洗脚上岸”,背井离乡外出闯荡,村里只留下少数老弱病残。因此,韩斌初来乍到时,看见的外冯梯田是另一番模样——抛荒了十多年,密布灌木杂草,早已看不出层层叠叠的样貌。

外冯村奔小康的方向在哪里?韩斌坦言,复垦梯田其实是因地制宜的选择,因为留守村民唯一熟谙的事,就是种田。“直接跳到二三产业并不现实,毕竟村民们岁数普遍偏大,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绕不开村里最多、也是村民最能把控的资源,梯田。”

复垦梯田难度大、成本高,过去的外冯村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而现在,“问海借力”成为破题的钥匙。浙江省旅游集团·蝶来酒店集团捐赠了20万元,作为村集体投入的本金,加上10个村民入股的20万元,外冯村成立了青田县蝶来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从村民手中流转了130亩土地,打造“稻鱼共生系统”,同时注册“金谷引蝶”商标,实行标准化生产、打造品牌统一销售的集团化管理模式。

去年,合作社复垦了30亩荒芜的梯田,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养殖田鱼。500个日夜的辛勤劳作后,荒地重焕新生,产出了1.5万余公斤稻鱼米和250多公斤田鱼。合作社随即雇用当地农民进行统一包装,这些外观精致、品质优越的稻鱼米,直接通过蝶来酒店集团的线上和线下平台销售,成为都市人趋之若鹜的“精品农产品”和“伴手礼”,盈利超过36万元。

短短一年间,抛荒田变成了“致富田”,外冯村的奔小康步伐迈得更有信心了。今年,村里复垦的梯田扩大到了100亩以上。

凝聚的民心是山海协作的动力 

在通往梯田的路上,装修一新的蝶来合作社格外引人注目。

走进合作社,只见走廊图片墙上挂满了合作社社员开垦荒地、插秧种稻、管理水田和收割稻米的照片。“这些种田的好把式,都是村里的留守老人,别看他们干起活儿来挺利索,其实岁数最小的也已经五十多了。”韩斌说。

说起现在的生活,65岁的黄王芳总是兴致勃勃。前不久,他刚从合作社领到了第二笔分红。加上去年年底分到的第一笔钱,他已经拿到了4500元。

“去年合作社成立,我投了2万元入股,没想到才过了一年多,近1/4的本钱就回来了。”多年来,黄王芳第一次感觉到了“种地的好处”。在他的印象里,外冯村的梯田田块小、坡度大、机械化水平低,即使稻米丰收了也卖不出好价钱,“多种多亏,越种越亏。”

这份无奈,在他的账本中一览无遗——种一亩梯田,种子、薄膜、肥料等成本加起来得三四百元,而1公斤稻谷的最高售价不过4元,就算赶上了收成好的年头,亩产500公斤也只能挣到2000元。然而,看护这亩田,外冯人用的是最传统的“古法”——引水、插秧、除草、收割、拌禾都得亲力亲为,“精耕细作、看水护田,下的都是苦功夫,咋就这么不值钱?”

账,谁都会算。于是,外冯村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弃耕抛荒,外出打拼。上了年纪的黄王芳不愿背井离乡,但前些年也已经放下了手中的耙犁和锄头,“就近做些小生意混口饭吃,干啥都比种地强。”

“机械作业难以施展,是梯田耕作的短板,可古法种植未必没有竞争力,关键得看能不能对接市场。”梯田复垦计划启动前,韩斌挨家挨户做村民思想工作,但种地种寒了心的村民并不领情,也不相信这个“连插秧都不会”的杭州小伙子能把没人稀罕的稻鱼米卖出好价钱,“‘山海协作’最难达成的,是观念上的一致。借力容易,但使对力却很难。怎么办?得让村民看到奔头。”

为了让留守在家的村民重新下田,合作社采取“日薪日结”的方式“招工”,村民就像上班一样,每天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领取80-120元不等的薪水。去年,合作社单是支出劳动工资,就超过了25万元。

作为合作社股东的黄王芳,已经过上了“旱涝保收”的生活,但他依然选择扛起锄头,成为稻鱼米基地的负责人。尽管每天都要上山看护农田,一天下来很是辛苦,但他却越干越得劲:“靠自己最擅长的事挣钱,心里踏实。”

 “海的思维”加速乡村振兴 

再过半年,韩斌在高湖镇的挂职期就满了。

在离开之前,韩斌计划将“彩虹路”铺进梯田。他将存在手机里的“彩虹路”设计图拿给我们看——青翠欲滴的山林间,一道色彩缤纷的彩虹穿过田埂,一路延伸到梯田,独特又壮观。

“马上就要开工了,得赶在稻谷丰收前把这条路做好,到时候金灿灿的梯田搭配鲜艳的彩虹,观赏效果更好,一定能打造出一个‘网红打卡地’。”常年在杭州跑市场营销的韩斌,对如何聚集人气充满心得,他希望借着这条“彩虹路”,带动外冯村实现农旅融合。

在他的设想中,发展生态精品种植业只是振兴乡村的第一步,外冯村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得插上农旅融合的翅膀。从先天条件看,地处偏远的外冯村并不适合发展旅游,尽管村子山清水秀,却没有多少吸引眼球的旅游资源。“没有卖点,那就制造卖点。”于是,“彩虹路”应运而生。

“短短一年多,外冯村‘无中生有’地趟出了一条发展新路,对整个青田县而言,都是一个良好的示范。”在高湖镇党委书记陈淼焱看来,山海协作对于外冯村而言,最大的意义在于传递了一种新思维、新观念,“因地制宜谋发展,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今年刚当选外冯村党总支书记的冯建伟,对此深有感触。18年前,年仅20岁的他为了谋生离开家乡,前往靠近高湖镇工业区的东三村安家创业。去年,“海风”吹开了封闭的山门,带着山海协作使命而来的韩斌,让山下的冯建伟看到了外冯村发展的另一种可能。于是,他毅然决定参与进来。

一年多来,他俩一起跑遍了外冯村的里里外外,寻找可推向市场“变现”的资源。从复垦梯田开始,一种被冯建伟称之为“海的思维”,在这座小山村里悄然蔓延——

去年稻鱼米丰收后,韩斌马上带着包装一新的产品参加各类市县级评比,一举拿下一个金奖、一个优胜奖,“酒香也怕巷子深,靠着这些奖项,外冯稻鱼米很快就有了知名度,产品更畅销了。”冯建伟视之为“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在稻鱼米基地旁,合作社统一养殖的土鸡和土蜂随处可见,以“金谷引蝶”为品牌,稻米、田鱼、土鸡、土蜂蜜被打造成系列产品,抱团走向市场,“这是多元化发展思维”;

无论发展什么新产业,都先进行小规模试种试养,哪怕种西瓜,也得多选几个品种做“对照实验”,进而通过市场反响做取舍,“这是一种反向市场调研,严谨又有效”;

抓住一切机会学习,组织社员赴发达地区实地考察,或使参加生产技能培训,“这是‘充电’意识,确保发展思路不落伍”……

渐渐地,冯建伟越来越明白,所谓“问海借力”,借的不止是“金”力,更关键的,还在于借“海”的智力。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刘淑芳 叶礼标 通讯员 李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