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引擎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加速度”

来源:丽水日报 2020-10-15 发布时间:2020-11-17 浏览量:11

“生态““精品”“现代”,这三大关键词正日渐成为丽水生态农产品区别于其他地区农产品的重要标志。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丽水,深厚的传统农耕基础也意味着“小而散”的耕种形式仍然存在。而坐拥得天独厚生态优势的丽水,自2013以来,以生产现代精品农产品为重点,将现代管理手段、科技成果融入传统农耕文化,大力发展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用自身实践给出了丽水农业发展的鲜明路径——以现代新农民为基础,推动标准化运作、高效化管理和科技化生产。

科技创新赋能生态农业崛起 

在莲都区雨伞岗村,一个半圆形的温室大棚格外引人注目。走进大棚,一排排蔬菜长势喜人。不同于传统土地耕种模式,在这个农场里,菜地长在了“墙上”,更为神奇的是,这里的蔬菜生长完全不需要泥土,完全采用气雾来耕作。

原来,他们采用的是“山地立柱雾耕模式”,丽水市农林科院农业智能化快繁中心主任徐伟忠是这一模式的研发者,他说:“用垂直模式耕作,1亩平地变4亩,实际可利用面积远远扩大了。而采用计算机控制、智能感应的雾气耕作,则可以精准施肥,蔬菜根系吸收营养的效率高。”

科技为农业产业发展带来的变化,只是推进丽水推进生态精品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同样因科技振兴的,还有丽水的畜牧业。随着市场需求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丽水畜牧业也在不断转型,走出了一条独具山区特色的科学养殖模式。

位于天宁工业区的浙江绿园禽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苗繁育、肉鸡养殖、有机肥处置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农业企业。在绿园禽业的农场里,可见双层结构智能化养殖棚,每个智能化养殖棚每年可出栏商品鸡4批,每批约2万只,大大提高了单位土地的利用率。同时,智能化养殖棚一改传统的人工手动通风方式,全部采用计算机控制自动恒温、保持湿度、投喂饲料等。

“智慧养殖模式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还让肉鸡养殖变得更加智能化、精准化。”浙江绿园禽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危亮华说,养殖技术的提升同时改善了养殖环境,养殖环境的改善又能让产品品质得到了提升,可谓一举多得。得益于此,今年上半年,绿园禽业的产值达到了15.3亿元。

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不仅让农业企业增收致富,也会对周边区域农业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结构调整升级。

在云和,重河湾农业示范基地采用现代农业科技与先进管理模式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了云和雪梨产业发展,油茶良种和珍贵彩色树种的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成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领头雁”。

山水虽好,但更需要科技来助力,因此丽水积极构建了扎实的产业体系、开展科技创新,走出一条全新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加强农业技术转化将是农业发展的长期主题,接下来,我们将推进产学研合作,以农业科技成果路演、农业科技众创空间等形式, 建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孵化体系,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丽水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与扶贫开发处处长林军明说。

在未来,充满科技感的生态农业,将从丽水这方沃土出发,集体化运用于生产中,也会逐步走进小家庭,让每家每户都实现家庭小农场的“田园”理想。

“标准化”引领精品农业发展 

前段时间,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布了2020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青田杨梅”榜上有名。

这并不是“青田杨梅”首次斩获国字号荣誉,在这之前,青田杨梅还被评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荣获全国十大精品杨梅金奖,青田还因此荣获“中国杨梅之乡”“全国杨梅标准化示范县”的称号。

在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青田对“青田杨梅”的标准化生产。近年来,青田县秉承“生态精品”发展理念,实施杨梅全产业链“一品一策”安全风险管控模式,严把农业投入品质关,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实施病虫统防统治与融合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统一包装实行二维码全程追溯和合格证管理。2020年,青田杨梅种植面积达11.2万亩,产值达4.17亿元。

不止是“青田杨梅”,这些年,丽水从投入品使用、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身份证制度等方面入手,先后出台了《丽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丽水市实施最严格化肥、农药管控行动方案》等,使农产品质量管理有了严格的标准,并全面提升了政府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管控能力。与此同时,丽水还引入民间资本组建了具有实验室资质的农科检测公司,建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

正是日复一日对严苛标准的坚守,才有了丽水农产品“生态、精品、安全”的好口碑。

说到这,遂昌县大田村的茶农傅爱莲很有话语权。“大田村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种茶,但是我们不施化肥,不用农药,产出的茶叶是无公害天然有机食品。”

那么,茶叶生长所需的养分哪里来?原来,大田茶园利用“枝叶还田”的生态种植。大田的茶叶发展曾面临过严重的虫害威胁。即便如此,大田人始终坚守着茶叶的生态品质。从很早就开始,春茶过后,他们会陆续将茶树大部分的枝叶裁去,然后还田。在傅爱莲看来,“枝叶还田,是比什么都好的肥料。”

这几年,她的感受更为深刻:“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产品安全,如今他们看中的不是茶叶的价格和长相,而是纯生态无污染。”凭着一份原生态,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大田茶叶,大田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和傅爱莲一样,丽水当地同样不遗余力守护丽水农产品的生产安全。从2014年开始,丽水市推出生态精品农业信息化服务系统,其中包含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养了10多年温室甲鱼的云和县生态甲鱼养殖大户卜伟绍就是上述平台的得益者。2009年,他养殖的第一批生态甲鱼上市后竟然有价无市。后来将信将疑地尝试将第一批纳入溯源系统的生态甲鱼上市,“没想到过去每斤二三十元都无人问津,如今每斤两三百元还卖得很轻松!”卜伟绍说,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最终得益的还是老百姓。

人才智慧闪耀现代农业科技之光 

在发展生态精品现代农业,闪耀的是人才的智慧。

眼下,在龙泉,上垟泗源片区的冬笋正源源不断地走出大山,乘着冷链车远销杭州、上海等地。这些冬笋价格不菲,有些价格甚至高到180元一公斤。现在还是秋天,为什么龙泉市的冬笋能这么早就上市,而且产量这么高?

据了解,龙泉市本地冬笋从9月下旬开始已陆续上市。在龙泉的竹农中,这几年流行一句话:“穿着短袖挖冬笋”。一般来说,冬笋开挖都要等到11月份,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穿上了秋冬衣服;而在龙泉,冬笋最早可以在9月份开挖,竹农这个时候还都穿着短袖。在城里人都喜欢尝新鲜的今天,这2个月的时差,为龙泉人占尽了先机。

这个现象得益于冬笋“早出定向培育技术”。2006年,龙泉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批准为“全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后,“龙泉市竹产业提升工程”随即启动。而在这个工程里,“冬笋早出定向培育技术”就是一个重要内容。市农科院院长金爱武是当时龙泉人“三顾茅庐”请来的竹产业首席专家,并带来了他的发明专利——通用肥。在他的指导下,竹农学会了精准施肥。从此,得益于地理区位优势以及创新培育技术,一杆翠竹冒出了新滋味,成了龙泉人的“绿色银行”。

人才,加快了丽水生态产业化的步伐。

2018年以来,在云和紧水滩镇,由浙江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因刚领衔主持,通过与紧水滩镇大牛、田垟等4个村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示范推广200亩油茶低产低效林的经营改造技术,增加产值10万元,同时将辐射推广到全镇的1000亩低产油茶林。

景宁畲族自治县科协在市“双百工程”的激励鼓舞下,大胆实践,省农科院专家梁森苗解决景宁县景南乡1000多米高海拔杨梅越冬技术;市林科院专家吴连海指导东坑镇根底砚村蓝莓新品种引进;挂职浙江田地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省农科院姚燕来博士,为企业引进除臭微生物菌剂、促生微生物菌剂,培训企业技术人员服务松阳县茶产业发展,有效改良了茶叶种植土壤,提升了茶叶品质……通过提供咨询、技术服务、项目领衔等模式,一批科技专家直接服务农户、对接企业,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让丽水大地上的众多农村都迎来了发展新气象。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一年以来,各路专家学者走到田间地头,点亮了农村发展的科技之光,架通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延长了农业产业链,结出了累累硕果。

从“输血”到“造血”,科技让农业有奔头、农民有甜头、农村有看头,沿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大道,丽水将阔步前行。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付名煜 通讯员 张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