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村口镇的浙西南干部培训中心,一批80后90后青年干部在重温了红色革命时期的一段峥嵘岁月后,现场展开了心得分享……
在湖山乡黄泥岭村,一位青年干部正在向村民描绘“天工之城”建成后的壮美场景;
在应村乡高棠村,一位青年创业者用自己的回乡创业故事激励村民创业创新……
在遂昌,无论是绚丽舞台上、农家小院中还是纵横阡陌间,随处可见80后90后青年宣讲员的身影。通过构建骨干带动、品牌推动、多方联动的宣讲大格局,当地已培育出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宣讲团”青年讲师团在内的100多个精品讲师团,实现了青年讲师进社区、社群、机关、企业、农村、学校,他们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大家切身感受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魅力和青年一代的活力。
这些奋斗在各行各业的青年宣讲员,已成长为平昌大地上引领青年学习、传播、实践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硬核力量”。
浙西南革命精神赋能新生代宣讲团
清晨,在嘹亮的红歌声中苏醒;夜晚,在红军客栈热闹的活动中展开。“重走红军路”“飞夺宏济桥”“夜袭白鹤尖”“军民大联欢”……一个个有趣的体验活动,贯穿红色主题教育课程。
最近,遂昌县青干班的数十位学员正在王村口镇的浙西南干部培训中心集中“淬炼”。学员们不再只是坐在教室里聆听历史,而是在互动体验中“穿越”到当年的战斗场景,感悟穿越时空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力量。不久的将来,他们将登上讲台,成为新一批80后90后青年宣讲团成员,到各个工作岗位上将红色精神传播得更远。
“当年鏖战此山中,热血染得乌溪红。鱼水相依深情在,浩气长存月光峰。”这是粟裕夫人楚青同志在王村口镇月光山陵园的题诗。1935年,刘英、粟裕率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挺进浙江,开辟了以王村口为中心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掀起了浙西南革命的高潮。
如今,战火和硝烟早已散去,但是红色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在这里扎下了根。
“密集的革命遗址加上系统的理论教学,一场景一人物一故事一启发的培训模式让这里的学员个个都能担起宣讲员的重担。”吕春和是浙西南干部培训中心副研究员,作为培训中心的讲师,他与学生讨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作为红色精神谱系里重要的分支,浙西南革命精神如何为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精神指引?他说,自己就是这样与新生代完成浙西南革命精神的传承,这是检验培训成果的重要标准,也是区分导游与宣讲员的重要区别。
“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艰苦创业、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忠诚品格、提升党性修养,增强担当意识,将‘浙西南革命精神’践行到脱贫攻坚、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中,为遂昌的‘未来乡村建设’开好局,为全面建成小康遂昌凝聚更多前行的力量。”青干班学员廖彬在结业时上台有感而发。
“1927年1月,浙西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遂昌支部在此建立,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浙西南播下了第一颗革命火种,预示着革命烈火从此燎原浙西南大地……”打开VR遂昌革命纪念馆,高清的图片和详尽的解说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革命精神,负责解说的是大柘镇社会事务综合服务中心的曾巧娟。去年,身为大柘青年铁骑兵的她,与镇上的青年干部一起在浙西南干部培训中心培训,回来之后就成了遂昌革命纪念馆的解说员。
“给人‘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能够记下6000多字的解说词,靠死记硬背可不行。”曾巧娟表示,在王村口的培训经历为她当好解说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代接着一代讲,年轻人稳稳握住了接力棒。如今,浙西南干部培训中心“深造”的数千名青年成了阵容强大的红色宣讲导师,他们用灵活多样的宣讲形式,在有着肥沃宣讲土壤的遂昌构建起宣讲新生代团体。
“以讲促学”推动“以知促行”
“‘天工之城’湖山区块建设的冲锋号角已经全面吹响,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以‘湖山担当’展示‘湖山速度’,全力支持和配合‘天工之城’建设,奋力谱写湖山高质量绿色发展新序章……”这是湖山乡“天工之城”建设倡议书的一段话。
全乡11个村的近万名村民,全部在倡议书上签字,许下全力推进“天工之城”湖山区块建设的承诺。他们说:“打造‘天工之城’就是建设我们的家园,是每个湖山人的责任,我会积极参与进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全乡上下的一致支持,离不开湖山乡“天工之城宣讲团”的不懈努力。
“天工之城”是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拓遂昌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是“一城五区”生产力布局中的战略性、牵引性、支撑性工程。
宣讲团33位青年宣讲员每周开展夜学,围绕“我眼中的新湖山”,从当好“天工之城”湖山形象的守护者、“天工之城”湖山发展的践行者和“天工之城”湖山建设的推动者进行学习。
学,是为了更好地做。生于1987年的范鑫,每次去黄泥岭村都带着“天工之城”概念图,挨家挨户宣讲建成后的美好生活;大学毕业不久的潘翔,则紧盯湖山发展建设动态,实时将新闻报道转发到湖山乡贤群,增强乡贤回乡创业投资的信心;湖山妇联主席吴洁诚,带领巾帼先锋队用一把扫把扫出“天工之净”,打造红星巾帼花圃,从实现“净起来,美起来”再到助推项目“落下来”。
走进江昊峰建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迎面可见一幅长15米、高2米的浙西南革命精神宣传墙。企业负责人说,自从看了浙西南革命精神宣传片《烽火遂昌》后,他深受鼓舞和感召,专门建起了这面宣传墙,让红色精神感人和激励更多人。
还有不少故事,记录在云峰街道党群办先锋驿站的宣传档案中。云峰街道党群办所在的云峰工业园区有130多家企业,是遂昌青年最集中的地方。为了帮企业青年提升认识,党群办在两年前成立了先锋驿站,15位青年干部进站,每个月不定期走进企业为青年职工宣传遂昌的人才政策和浙西南革命精神等。
“一些刚成立的企业,因为无法立即成立党支部,我们就派人主动上门为企业里的党员上党课。”大学毕业后,张苏俊成为云峰街道的宣讲员,一年多时间里,她走访了20多家企业,为数百名企业青年党员补充了“精神之钙”。
“追梦”的种子在乡村落地生根
“现在,村庄面貌改变了,人气也旺了,村民对未来也更有憧憬了。再给我三到五年时间,我会让家乡变得更好!”在浙商创业青云榜丽水专场——“青云说”TED演讲活动中,身为青年讲师的蚂蚁探路负责人周功斌分享了自己的创业心得,对遂昌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在遂昌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过程上,一批新时代青年用执着与专业“筑梦”遂昌乡村,他们追梦的故事也时刻鼓舞着当地村民干事创业的劲头。
提起周功斌,应村乡无人不晓。他出生于当地高棠村周村源自然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曾怀揣着村民凑齐的大学学费走出了小山村。毕业后,他辞去杭州的稳定工作,又怀揣着带动村民致富的美好愿景回到乡村。
“我们重新挖掘利用荒废的道路资源,开发遂昌境内的自驾越野线路,吸引城市自驾游群体来体验游玩,努力探索实现‘车进来,货出去,心留下’的偏远山区乡村振兴模式。”用两年的时间,周功斌及其团队以“浙西川藏线”为总品牌,开发出“江南丙察察”“华东天路”“红军穿越”等6条自驾越野线路,通过“一条山路”带动沿线乡村增收1800余万元。
事实上,周功斌只是遂昌众多逐梦乡村青年中的一员。从上海高级白领潘东明回到乡村发展农村电商,到柘岱口乡3位90后青年谢永财、张文双、周健回乡卖“土货”,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一批批返乡创业大军正“接力”归巢。
作为返乡创业大学生,苏文一直言回归是因为家乡的美丽变化。流转下湖山乡红星坪村湖山头自然村一幢老泥房20年的经营权,苏文一和伙伴们花费10个月时间将其改造为精品民宿“上林山舍”。
如今,曾经常住人口不足20人的村落因为民宿重新热闹起来,而苏文一也携着他的改造案例登上了央视《开讲啦》栏目,将青年回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故事传到了全国各地。
他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返乡创业已愈来愈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
“算上土地的租金,来我这打工的村民们年均可以增收3万元。”返乡创业的傅长泳在金竹镇梭溪塘岭村承包了350亩山地发展中药材产业,不仅收入可观,还解决了周边村落近百名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从当初的“群燕纷飞”,到现在的“群凤还巢”,遂昌用“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效应,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效应转变。这一个个创业青年,用自己的故事在乡间营造出了浓厚的创业氛围。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张李杨 朱敏 通讯员 龚隆淼 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