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区联城街道后弄村新岭坑自然村村口古樟。潘贵铭 摄
树木在维护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是美化环境的“艺术家”,还是各种动物亲密的“邻居”。作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树已经融入了人类的生活。
随着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古树、保护绿水青山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尤其对于始终将保护古树名木视为己任的护树公益人士而言,“两山”理念提出15年来,丽水人的生态资源观念转变不仅有迹可循,而且已经逐渐实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日前,记者采访了三位不同身份的资深护树公益人士,请他们谈一谈保护古树的独特经历,和从中收获的深刻启示。
送900岁古樟
走过103公里路程
在龙泉市西街街道宫头村,生活着一位900多岁的“移民”——一棵从景宁畲族自治县渤海镇渤海村“搬迁”而来的古樟树。它的搬家过程历时两天一夜,跨越两县一市,行程103公里。
2008年,滩坑水电站蓄水在即,景宁渤海村即将被淹没。2月底,村民陆续离开祖居,迁往别处生活,他们带走了能带的一切,唯独对这棵见证了村庄发展、被视为守护神的老樟树无能为力——村里无法负担移植工程的昂贵费用,林业专家对这棵古樟是否能移植存活也没有把握。村两委于是决定向社会公开出让这棵老樟树,最终,龙泉市绿谷园艺工程公司总经理叶建忠以23.8万元的价格中标,成为老樟树的新主人。
“有位园艺家建议我,把老樟树做成一个巨大盆景,漂浮在库区里。还有人出价37万元,让我把古樟卖给他做根雕,我觉得太可惜了,所以没答应。”十多年过去了,叶建忠对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即使钱打了水漂,也要给古树一个重获新生的机会!”经过反复考虑,叶建忠决定,在库区蓄水前将古樟树带回龙泉。同年3月,“古樟搬家”的准备工作启动,为了实现长途运输,这棵高27米、胸围8.6米、最粗的树枝直径1米多的老樟树,被修成了主干高13米、根茎底座宽4米长6米的“鸡爪”形。为了提高存活率,工作人员对古樟树干横截面进行了消毒,然后涂上防脱水的胶水,并进行密封处理。
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古樟踏上了“移民”之旅。启程当天,这棵900多岁的古樟披红挂彩,树身四周悬挂着“拯救古樟移植大行动”的鲜艳横幅。除了交警、路政等工作人员到场护送外,不少渤海村民,50多位爱树志愿者也专程前来一路护送。
古樟“搬家”当日,已迁居缙云县新建镇的刘顺平专程赶回渤海村,还带来了鞭炮欢送古樟。时年52岁的刘顺平哽咽地说:“从我出生起,这棵古樟就长在这儿,它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希望它移植后能成活,我以后一定常去看望它。”
当护送队伍抵达龙泉时,900多岁的古樟受到了最隆重的迎接——宫头村的舞狮队、腰鼓队等齐上阵,鼓乐声、鞭炮声响彻云霄。叶建忠将从渤海带来的“家乡土”撒在古樟树的根底,还精心施了肥。
完成移植培土后,叶建忠每天吃住在古樟旁,24小时看守。“实在放心不下,担心老树挺不过这关。我天天陪着它说话,为它浇水,每隔五六天为它松松土,我想,它孤零零离乡背井,多寂寞啊,我就在这儿给它做个伴儿吧。”叶建忠动情地说。
在龙泉安家落户“满月”当天,古樟抽出了新芽。从第二年春天开始,这棵古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长势持续向好。如今,它静静矗立在宫头村,虽然树冠还不似从前般如一顶圆整的羽扇,而是一簇簇汇聚成丛,但从特定角度看去,就像一只戴满了翡翠戒指的纤纤玉手,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树理应是相生相爱的关系,保护古树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绿水青山。”叶建忠说,他正计划在古樟附近建一个生态教育基地,用当年从这棵古树上切下的树根作为展品,“直观展现古树顽强不息的精神,既是警醒,也是鞭策。”
500年的古樟今年27岁
在莲都区联城街道新岭坑自然村,一根只有2米高的古樟树桩静静伫立在村口。这是一棵有着500多年树龄的古樟,但同时,它又是一棵年仅“27岁”的小树。远远望去,它就像一只“巨手”,从桩顶边缘长出的四五根树枝笔直粗壮,就像人的手指向天空伸展,仿佛无声表达着对生命的热爱。
二十多年前,这棵被锯得只剩树桩的古樟,曾多次面临生死考验。如今,断木发荣,它迎来了生命中又一个青春年华。
村民李海儿告诉记者,这棵樟树是村里仅剩的古樟,有三四十米高,胸围约4.7米,树冠展开约2亩。照片中的古樟,树干硕大粗壮、坚实挺拔,巨大的树冠苍翠茂盛、浓荫蔽日,在周围树木的映衬下宛如巨人,气势非凡。古樟下,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正好被树荫所遮蔽,村里一代又一代人就在这样如画的风景中长大。古樟旁,还有条古道,是过去连通老竹畲族镇和太平乡,以及进入市区的必经之路,这棵古樟也因此成为过往旅人的“路标”。
1993年,新岭坑自然村计划将这棵樟树整株采伐并售卖,得知此事后,李海儿连夜查阅法律法规、文献资料,希望能找到依据保住古樟。采伐工人上山的当天,李海儿带着资料赶到丽水城区,找到了分管林业的市领导。
“我向市领导递上了古樟照片,坚定地表达保护古樟的决心。”回忆往事,李海儿的语气依然执着而坚定,“我说,这棵古樟的树龄已经超过500年,它长这么大不容易,我们不该砍它!市领导也很动容,当即表态要村里停止伐树。”
然而,当李海儿赶回村里时,古樟树冠已被砍去,伐木工人正在砍伐树干。由于古樟树很庞大,采伐作业进度缓慢,每天只能锯下一小段,为保护古樟的行动争取了时间。当古樟被锯得仅剩树桩时,丽水市林业局正式下发通知,要求村里停止采伐,将这棵古樟从生死边缘救了回来。
第二年春天,古樟树桩上冒出了绿芽。如今,这棵古樟健康成长,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当地村民也和李海儿一样,也成了古树的保护者。谈起昔日的护树经历,令李海儿感触最深的,便是人们观念的不断转变:“早年,树是用来砍伐换钱的,而现在,树是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让更多人赚钱的。如今大家不仅保护古树,还保护所有长在山上的树木,村民都说,护树是造福子孙的好事!”
把古树的英姿画在心中
“树在国画中有着重要地位,它所表达的意境非常丰富、深远。有树,尤其是有古树的风景,格外有神韵。树木和人类本是共生关系,我们理应尊重和保护树木。”丽水画家周丽强擅长国画,树木是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元素,“我用艺术手法表达对古树的热爱,并希望通过绘画作品宣传保护古树、爱护自然的理念。”
当记者来到周丽强家中采访时,他刚刚完成一幅以树为创作灵感的作品。记者看到,为了突出主题,这幅画隐去了多余元素,以大量留白与简单构图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画布中间是一片亮着点点灯火的黑瓦土房,两侧分布着两棵大树,右侧的枫树枝繁叶茂,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而左侧的水杉半幅树冠已经光秃秃,显然正在枯萎。
周丽强告诉记者,他是在碧湖镇中溪村外斜自然村发现这幅画作“原型”的。“我常去村里看树,最初发现这片风景的时候,两棵树的长势都不错,但前不久,我注意到这棵水杉已经失去了生机,这让我感到很惋惜。”周丽强说,他特意创作了这幅名为《殇》的作品,希望引起更多人对爱护树木、保护自然的思考,“如果说挂牌的古树名木是树之‘贵族’,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呵护,那么,对没挂牌的、可能遭遇乱砍滥伐之虞的‘弱势群体’,我们更应及时施以援手帮困解难。”
树木对于一个村庄、一方产业的价值,不容小觑。2014年,周丽强初次造访碧湖镇大坑底自然村,这是一个坐落在山涧底部的小村落,沿山涧分布着十多幢黑瓦泥房,涧上还有几座古色古香的石拱桥,村口的一片古樟树把这座小村映衬得像极了“世外桃源”。
面对景色如此优美的小村,周丽强欣喜不已,此后几年屡次专程前往写生创作。2017年,他萌生了在该村建立艺术驿站的想法,“我想把这个极具特色的小村打造成写生创作基地,这样不仅能提高村庄知名度,还能更好地保护村里的古树。”周丽强告诉记者,目前他正在与村干部协商合作计划。
“古树的每一片叶子都蕴含着乡愁,保护古树就是守住青山、呵护绿水。”在周丽强看来,树木是秀山丽水最具灵性的景物,从象征意义上看,树木彰显了自强不息的人格化内涵,“树在诸多共性上与为人之道相通,如树有根,就像人应有立身之本;树根稳固,就像人应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树的趋光性与向上生长,就像人应有进取心和开拓精神;树干笔直,就像为人应正直正派;枝叶之繁茂,就像生机勃勃的人生;叶脉之纤细,就像人类细腻温柔的情感。面对树,我们随时可以扪心反思,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深度和厚度。”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付名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