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在这里交融 ——从世界经验看百山祖国家公园建设

来源:丽水日报 2020-04-02 发布时间:2020-11-17 浏览量:11

一百多年前,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诞生开启了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篇章。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上万个国家公园,总保护面积超过4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保护面积的23.6%。 

QQ图片20200402083837.png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当下,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正一步步往前推进,我们正在自己的土地上发扬和创新着国家公园的精神。世界各国各大国家公园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研究世界国家公园的共性,对于我们的国家公园建设、国家公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都很具借鉴意义。

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 

国家公园的概念源自美国,据说最早由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 (Geoge  Catlin)首先提出。1832年,他在旅行的路上,对美国西部大开发对印第安文明、野生动植物和荒野的影响深表忧虑。他写到“它们可以被保护起来,只要政府通过一些保护政策设立一个大公园——一个国家公园,其中有人也有野兽,所有的一切都处于原生状态,体现着自然之美”。

经过100多年的全球国家公园发展实践,国家公园的保护对象从视觉景观保护走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方法从消极保护走向积极保护。世界各国的国家公园各有千秋,但共同的一点是,都把生态保护放在第一位,这是付出代价后的经验。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1872年建立,地跨3个州,面积8976平方公里。黄石国家公园的资源禀赋极高,但在国家公园建立的初期,没有经费,没有法律,管理松懈,游客肆意妄为,野牛、狼等野生动物被捕杀。到20世纪30年代,狼就在黄石国家公园绝迹了。因采矿计划等原因,黄石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破坏加速,1995年,黄石国家公园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痛定思痛,管理者开始注重保护。1996年,克林顿政府以6500万美元收购了计划采矿的私人土地,有效地解除了金矿对黄石国家公园的威胁。管理者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临时野牛管理计划,成立国家/联邦临时急救委员会以及“大黄石国家公园普鲁氏菌病委员会”等。在2003年7月召开的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黄石国家公园从《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上被有条件除名。

全新的生态保护标准 

如今,保护生态已经成为全球国家公园建设的共识。我们也看到,很多国家公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极尽做到“雁过无痕”。

为了保持自然性,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道路上基本不设置栏杆,即使在悬崖等观景台上的护栏也只在很小的范围内设置,以免使自然荒野过于人工化。一些规定很细致,严格保护环境,不能离开游览线路;可以带走照片,但不能留下足迹;不能采摘花草,枯枝、落叶也不可以;可以户外用餐,但要将所有物品带走,面包屑也不要留下。吃水果的时候不能把水果的籽掉到地上,因为会产生外来物种,影响国家公园的原真性,这样的规定还有很多。此外,黄石国家公园禁止使用低空无人机。由于使用人工智能遥控飞机搭载照相机拍,会惊扰野生动物和鸟类,也带来噪音和事故。

QQ图片20200402083832.png

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

无独有偶,在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国家公园不得不对奥运说“不”。

为进一步扩大其国际知名度,一段时间内,加拿大曾多次申请班夫国家公园作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地。1972年冬奥会班夫再度参与竞争,但这个申办遭到了环保组织的强烈反对,原因是奥运会的大量基础建设和客流将使班夫更加不堪重负。当时加拿大公园管理局迫于压力,不再支持申请。这对于班夫来说,虽然是一种痛苦的失去,也是另一种得到:环保组织作为独立于政府管理部门的另一方,开始实质性地介入了班夫的管理和规划。可以说,班夫从“发展”时代过渡到了更有意义的“保护”时代。

国家公园不一般 

由于国家公园较好地处理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因此许多国家开始效仿黄石国家公园的模式,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公园:1879年澳大利亚建立皇家国家公园;1885年加拿大建立班夫国家公园;1887年新西兰建立汤加里罗国家公园;1914年瑞士建立瑞士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虽然带有“公园”二字,但其实国家公园并不是我们习惯认识中的一般公园。

总体来看,国外国家公园主要有3种管理体制。

一是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最为普遍,实行的国家最多,包括美国、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等。

二是自上而下与地方自治相并行的管理体制。最典型的是加拿大和日本。

三是地方自治型管理体制。采取这种体制的国家较少,代表性国家是德国。

这三种管理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其中也不乏共性。在借鉴国际先进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中国自然保护地实际,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全民共建 还要全民共享 

1988年,《加拿大国家公园法》做了一些在今天看来依然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修改:除了再次确认“保护生态完整性”是第一任务之外。该法规还规定,每个国家公园都要公布管理计划,要有公众广泛参与,非政府组织可以在法庭上挑战其主管单位——加拿大公园管理局的管理流程。

如今,我们看到,对国家公园的管理实行多方参与、社区共建,公园与相关机构、社会团体协会、周边村、旅游公司、公交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协调发展关系和合作机制,这种运行机制基于全民共享、全民共治,实现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这也成为国际上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成熟做法。

在加拿大,由于一些国家公园与原住民的保留地重合,加拿大国家公园非常重视原住民在公园管理中的作用,注重发挥其积极性,并为他们参与国家公园的巡视工作等提供机会;在德国的巴伐利亚森林国家公园,当地在国家公园建立之前从事以林为主的居民,就结合公园旅游业的不断兴盛,积极开展餐饮经营和相关旅游服务等。在英国,所有的国家公园都有志愿者参与到公园的保护中去,有些国家公园志愿者可以达到数百名之多。

在我国的国家公园试点中,社区共建共享机制也在逐渐形成。三江源试点区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聘用1.72万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武夷山试点区针对试点区内茶山面积大、分布广,茶产业是区内村民主要产业这一特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普达措试点区通过定向援助、产业转移、社区共管、优先就业等方式将原住民纳入到国家公园的整体规划。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沈隽 通讯员 何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