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水色晶莹。蜿蜒的水系,如同血脉贯通丘陵、平原和盆地,映照出丽水人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坚定决心。
亮色——
处州大地处处皆美景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美丽丽水,成色十足。
丽水“山、水、林、城”融为一体,眉目如画,有着出众的自然禀赋。而保护这样的生态环境,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近年来,丽水从亦步亦趋、紧跟国家政策方针到主动作为、大胆创新,各项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逐渐建立、日臻完善,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创新先行的“丽水样本”。
2018年,丽水开始全面实施《丽水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将谋划已久的建立“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纳入环境管理体系中,并成为全国首个实行饮用水水源保护诚信评价的城市。
丽水空气享誉全国,连续多年排名全国前十。2018年开始,我市积极构建清新空气(负氧离子)监测网络,推进43个站点建设并联网,8个县(市、区)成为省清醒空气示范区。
在空气质量逐年逐季提升全国排名的同时,探索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也成为了砥砺“丽水之干”的重要内容。2019年7月,云和县作为全国首批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率先对外发布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2020年,丽水又发布全国首个AQHI地方标准《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技术规定》。如今,人们随时可以在手机上查询丽水市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根据查询到的健康风险级别采取相应措施。
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监测也迈出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脚步。2020年5月28日,全国首个生态环境健康体检中心——浙西南生态环境健康体检中心在丽水成立,以重点流域、区域、行业、企业、生态领域为着力点,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规划与咨询,为浙西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为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2016年丽水出台了《丽水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2019年出台了《丽水市市直有关单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清单》,对34个市直单位进行了定责。让领导干部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一个地方的绿色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为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设下了“高压线”。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不断探索与创新,丽水环境保护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成色——
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中完善
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丽水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制度改革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扭转和校正“唯GDP”的发展观、导向观,转而在绿色发展的制度创新上持续推进,为丽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长久动力。
今年5月19日,由国家电投集团投资1.7亿元建设的大洋镇大平山光伏发电“农光互补”项目正式签约落地。该协议首次出现了“企业购买生态产品”条款,企业通过向当地生态强村公司支付279.28万元,用于购买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类GEP,用于奖农民,优环境,美生态。
“保护好生态环境,能卖出大价钱。”大洋镇83岁的王玉秋老人说起这件新鲜事,兴奋不已。王玉秋是当地的文明劝导员,项目签约当天,大洋镇生态强村公司决定拿出一部分资金,奖励更多的“王玉秋”投身环保。
从2017年开始,我市就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院合作,制定全国首个山区城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逐步开展了市县乡村四级以及试点村镇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评估。
而根据中科院生态中心的2018年核算结果,丽水市的GDP、GEP连续两年实现了双增长。于是,丽水将GEP和GDP双向转化列入全市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并开展省级绿色发展标准化试点项目,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丽水经验”上升为“浙江标准”。
《丽水市企业生态信用评价管理办法》《丽水市生态信用村评定管理办法》《丽水市个人信用积分(绿谷分)管理办法》陆续制定出台,农民在绿水青山中创业,就能贷出“两山银行”里的“金山银山”发展农家乐民宿、绿色种养等生态产业。
此外,我市聚焦生态环境、资源能源、产业发展等方面问题,发布了“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将“三线一单”作为源头预防、主动防控、系统监管的重要手段,把全市75.67%的国土面积规划为生态优先保护空间,其中生态红线区占比达31.8%。通过“三线”划框子,强化战略和规划环评落地,建立项目环评审批与规划环评、现有项目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联动机制;通过“一单”定规矩,确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规矩观。
好环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被丽水人民实实在在感知。
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守护丽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也是一条跨越之路、希望之路,丽水,在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长卷上写下先行先试的美丽篇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丽水正坚定不移地照着这条路走下去。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