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一路走来|端详“二次创业”现实版图

来源:丽水日报 2020-04-30 发布时间:2020-11-17 浏览量:13

平台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体制机制创新的标志性成果,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工业化的主战场、区域开放发展的推进器、承接和实施重大战略布局的重要支点,现在更已成为各地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决胜区域竞争的重要倚靠。丽水通过平台“一次开发”解决了工业经济“从无到有”的基本问题,开辟了新世纪工业化发展道路。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与加快发展的迫切需求相比,丽水工业平台“低小散弱”问题较为突出,发展乏力问题不容小觑。正视问题、直面矛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平台“二次创业”,是我市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 

4月的丽水,满目生机。

穿行于丽水各个经济开发区,随处可见繁忙奋战的建设场景。一个个新上项目落地开工、一座座现代厂房拔地而起……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核心区的丽水数字大厦落成投运,丽水数字经济第一次接轨杭州;新增企业上云数611家,累计企业上云数6237家,4家企业成功列入浙江省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资源池第一批名单;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358台,组织“机器换人”试点项目101项,落实方正电机、纳爱斯、维康药业等3个智能制造试点项目……

这一张来自2019年的漂亮答卷,得益于丽水人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以高度的政治站位、高端的规划定位、高远的目标愿景,凝心聚力,戮力奋进,全方位推进工业平台建设工作。

从1993年建成第一个工业平台——天宁工业园区到如今全市12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区)、68个乡镇工业功能区,这幅日渐成熟的丽水经济开发区版图以占全市1.7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市近8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和50%以上的税收。不仅为全市工业化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更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最为强劲的“发动机”“加速器”和“增长极”。

回溯历史,平台一次创业开辟丽水工业园版图 

丽水建设工业平台的最早尝试可以追溯到1993年市区天宁工业园区开发,但真正按下平台开发和工业化发展“快进键”则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

撤地设市之初,市委立足于丽水即将进入人均GDP 1000~3000美元发展阶段的规律性特征和省委赋予丽水等欠发达地区要“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使命要求,在2003年市委一届十二次全会上确立“工业强市”战略,强调“把推进工业化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工业园区是主战场”。以水阁工业园区大开发为标志,掀起了第一次平台开发高潮。全市上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削峰填谷、修路架桥、引产兴业,把一片片荒山荒滩开发建成一个个工业园区。从那一刻开始,丽水的经济开发区版图正式铺展开来。

“当时市委要求,在园区开发建设上要加快、加快、再加快,土地资源相对富裕的地区要敢于搞大的园区,土地紧张的县(市)要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工业园区,把园区管委会建设成为封闭运行的‘小政府’力求在园区内能基本解决所有的问题。”丽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企业处处长赵丰年回忆,在全市范围内,市本级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公共行政资源。从丽水版图上来看,中心地带依靠“梯度转移”而带来的工业兴旺,主要集中在丽水的东北青田和西北缙云,因为他们的邻居温州和金华的工业更为发达。这直接导致了丽水块状经济的形成。从地图上看,从上至下,北、中、南,丽水工业形态和行业差别泾渭分明,这是“丽水经济开发区版图”的最基本的全貌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在青田温溪,这种因为地缘关系而带来的“梯度转移”近年来逐渐开始了“二次转移”——从温溪向船寮、海口等地继续蔓延。有人甚至认为,水阁之所以能够引来大批温州企业,正是这种“梯度转移”的深化体现。如此说来,在丽水经济开发区发展版图上,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由北到南”的态势。

到撤地设市10周年时,全市已基本形成以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主体、乡镇工业功能区为补充的工业发展平台体系,集聚了1700多家企业,推动全市工业总产值在十年间增长了6.7倍,增幅最高时超过40%。

截至目前,全市12家(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青田经济开发区、景宁经济开发区、缙云经济开发区、龙泉经济开发区、丽水工业园区、松阳工业园区、遂昌工业园区、庆元工业园区、云和工业园区、丽缙五金科技产业园、丽景民族工业园)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区)、68个乡镇工业功能区。可以说,丽水工业发展最为宝贵的实践启示就是以平台创业撬动工业发展,一部丽水工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平台创业史。

立足当下,平台再创业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加快并深度掘进。当此形势下,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反映在平台发展上,以往依托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等传统低成本优势为主要竞争手段,以大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自然而然形成产业集聚为主要增长途径,以规模总量扩张为主要目标任务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然落后面临淘汰,并且已经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更直接更迫切更自觉对生态、人才、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需求则不断加大,已越来越形成新的竞争特征和生产力优势驱动。

为此,我市通过山海协作,充分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做法,以更高自觉、更大力度推进平台“二次创业”,为生态工业发展注入强劲的前进动能。

位于遂昌云峰工业新城的遂昌—诸暨山海协作产业园,3.2平米公里的土地上,集聚了金属制品、装备制造、竹木加工等产业,一个富有遂昌特色的生态工业新区初具规模。

这场变化始于六年前的一次山海协作。2012年11月,遂昌、诸暨签订了《遂昌—诸暨山海协作产业园框架协议》,两地围绕“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招商、共同受益”的原则分别注资1.25亿元共建产业园。遂昌-诸暨山海协作产业园应运而生,并被列入首批省级山海协作产业园。

8年来,产业园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投资28.18亿元,完成土地开发4.01平方公里,园区中小企业孵化园一期、第二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管道天然气等建成投用。空间的有效拓展、平台的集成集聚,为遂昌生态工业振兴注入一股强心剂。

山呼海应,山海相拥。自遂昌和诸暨开展山海协作以来,诸暨始终把遂昌当作招商引资的后花园,源源不断为遂昌提供招商信息,积极搭桥牵线。遂昌则以此为契机,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依托平台引进各种高大上项目。

浙江遂昌汇金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是2012年首批入住产业园的企业,见证了山海协作工程推动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公司副总经理赵彰财对山海协作工程的成效深有感触:“优质的资源、强有力的帮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山海协作产业园就是具备以上因素的优质平台,对企业更快更好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山海协作的助力下,恒大导轨、良泰精锻机械等一大批科技型企业纷纷进驻产业园。遂昌—诸暨山海协作产业孵化园更是成了小微企业的孵化器,目前已有遂昌濠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遂昌和鑫机械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入驻。8年来,全县累计落地项目74个,实到资金61.58亿元,工业用地出让264.28亩,已建成投产企业项目59个,带动就业5857人,培育规上企业家。2019年,山海协作产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251163万元,同比增长52.9%;上缴税收10167万元,同比增20%;新增规上企业6家。

去年2月,市委提出了推进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三把“金钥匙”。其中“跨山统筹”是丽水统筹集聚发展的战略思想,“一带三区”是丽水空间和生产力布局的战略部署。两者相结合坚定了丽水集聚发展、组团发展的信心,更是丽水实现绿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有效途径。

从丽水看,生产力布局“散”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各县(市、区)之间统筹不足,各行其道、各成一摊。集聚组团发展就需要“跨山统筹”,其意义深远。

按照“跨山统筹”理念,推进“一带三区”发展,重点要在重大空间规划、重大产业招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生态保护、重大民生保障五方面谋求大突破。立足产业现状与基础,坚定不移、坚持不懈抓生态产业。高标准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生物制药、新材料、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谋划推进生态产业园等旗帜性工程。分析研究重点产业的产业链,盯准产业链上下游的重点目标企业,实施精准招商;着力引进重点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和关联中小企业群;积极引进一批建链、补链、强链项目,招引一批配套关联项目,推动产业配套本地化。

蓄势待发谋跨越,又踏层峰望眼开。站在新的起点,面向未来,丽水工业平台正以奋力拼搏的姿态投入到各项工作,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张李杨 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