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农村金融改革:小康路上的一把“金钥匙”

来源:丽水日报 2020-08-06 发布时间:2020-11-17 浏览量:12

2006年,一片不起眼的山林,转眼间从生态资源变成生态资产,为丽水开启一条在全国闻名的农村金融改革的新路。 

林权抵押激活万座大山,引来170亿元金融活水。从此,丽水农村金融创新手段密集出现,改变了无数农村家庭的命运。过去“穷在山上,难在路上,缺在钱上”的丽水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21931元,增幅连续十一年位居全省第一。

如今,农民手中的资源变成了优质抵押资产,昔日“金融洼地”成了如今金融业的最大蓝海。截至2019年,全市累计涉农贷款余额1120亿元。

一路倾听村民迈步奔小康的故事,虽然情节不尽相同,但大家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个共同的背景——农村金融改革。

破冰之举 

林权抵押贷款拉开金改序幕 

天刚蒙蒙亮,77岁的吴成德就骑上电动三轮车离开了家,衬衣迎着山风呼呼作响。

在庆元县隆宫乡隆宫村集体承包山地的山顶,吴成德停下车,拿上绑在后车斗的锄头,仔细翻锄长满杂草的土地,再引入汩汩清水,浇灌出一片农田……今年7月以来,吴成德每天都会来到这里,为村里开田。

“干的是我擅长的事,每天还有180元工资呢。”吴成德笑着说。如今,吴家的5个子女早已成家,不仅各自建了新房,还买了新车,“什么是小康,大道理我说不出,但我们一家的生活,一定算小康。”

然而在14年前,吴家七口人还挤住在同一屋檐下,一大家子的年收入还不到2000元。

“那时候没什么产业,因为山上到处是竹子,所以家家户户都做竹制品粗加工。”当时,吴成德也在自己家里办了个竹加工作坊,原计划一次性买入大量原料实现批量生产,无奈手头没有现金,“去银行贷款,没有抵押物只能借几百上千元,杯水车薪。其他乡亲和我的情况也差不多,大家只能小打小闹挣点小钱。”

然而,从2007年4月11日起,一本橄榄绿色的林权证,彻底改变了吴成德的生活。当天,吴成德以自家5亩竹林作抵押,从当时的庆元县信用联社贷出了3万元,成为全市第一个凭借山林获得贷款的农民。

有了这3万元,吴成德一家马上扩大了生产,当年就将3万元悉数还上,此后又利用林权证陆续贷了两次款。“过去是想贷款缺少抵押物,现在是随时可以贷款,但已经不急用钱了。”吴成德说,可将改变了他们家庭命运的林权证仔细保管,“有这本证书在,就算遇到了急用钱的难事,心里也不会慌了。”

“从2006年开始,丽水探索性地启动‘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全市9个县(市、区)建立起林权管理中心、森林资源收储中心、林权交易中心和森林资源调查评估机构,建立从林权评估、登记、抵押担保到发生不良贷款处置的一整套制度。”据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行长阮建明介绍,林权抵押贷款可谓丽水农村金改的破冰之举,填补了农民缺少抵押物的长期空白。

一招妙棋,满盘皆活。全市林农手中的林权证,变成一张张“绿色信用卡”,农民的资源变现为资本,三农经济活力瞬间被激发出来。不过,这还只是开始。

林权抵押贷款的成功经验被复制到农房、土地流转经营权、茶园、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水利工程产权、农副产品仓单质押等农村农村产权上,金融活水全面打开闸门,为农民创业送去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这也标志着以林权抵押作为破冰之举的国家级金融改革全面拉开序幕。

创新不止 

多层次构建农村金融生态体系 

从2006年开始,丽水金改的步伐迈得更加有力:

先后组织实施了以破解农村抵押担保物缺失问题为目标、以林权抵押贷款为重点的“信贷支农”工程;以破解银农信息不对称问题为目标、以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的“信用惠农”工程,以破解农民取现难问题为目标、以助农取款服务为重点的“支付便农”工程。

2009年4月,人民银行总行联合国家林业局等5个部委在丽召开全国金融支持集体林权改革和林业发展现场会,推广丽水经验。

2010年7月,人民银行总行发文批准丽水在全国率先开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试点。

2010年8月,人民银行总行牵头22个部委在丽召开全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交流会,“丽水模式”逐渐走出全省、推向全国。

2012年3月,人民银行和浙江省政府联合发文,决定在丽水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

多年来,一个个鲜活的金融助农增收故事发生在你我身边。

8月3日,记者来到位于海拔600多米高山上的景宁桃源村水果大棚里,一串串红得发紫的葡萄沉甸甸地挂在枝头。不远处,是一片即将成熟的猕猴桃。大棚的主人吴建明正根据新接的订单,把新摘的葡萄往竹筐里装。

“我家种了5亩猕猴桃和2亩葡萄,葡萄亩产3000多斤,每公斤采摘价格26元,单是葡萄一项,就有5万多元的收入。”如今面对游客侃侃而谈的吴建明,在6年前还是一位年收入不到4000元的困难户。

2015年,在拿到景宁农商银行发放的5万元扶贫贷款后,吴建明开始种植猕猴桃和水果,从此走上了小康之路。

促使吴建明致富的扶贫贷款,是“政银保”小额贴息贷款。10年前,景宁畲族自治县是浙江省重点欠发达县之一,2011年,全县低收入农户1.63万户,占全县总人口的28%。

“2011年起,景宁推出了‘政银保’小额贴息贷款项目扶贫模式,为低收入农户增收搭建金融服务平台。”人民银行景宁支行行长潘华珠告诉记者,靠着政府贴息、银行贷款、保险投保,低收入农户获得了限额10万元的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发展生产。

截至2020年6月末,景宁县累计为低收入农户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4104笔,累计金额7.41亿元。

像吴建明一样受益于农村金改的故事不胜枚举。系列金改举措的最终目的,就是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体系,真正实现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两山转化 

 生态资源“变现”拓宽增收渠道 

近年来,丽水农村金融创新试点不断深化,着力打通金融助推“两山”转化通道。改革的变迁,直接体现在老百姓的钱袋子里。对此,景宁大均乡最有发言权。

2019年初,丽水市列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景宁抓住机遇,率先推出了以GEP(生态产品总值)收益权为质押的“生态贷”,和以生态信用为基础的“两山贷”,并成立“两山转化金融服务站”,助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当地通过生态发展增收保驾护航。

大均乡两山转化金融服务站设在乡行政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在这个带有众多畲族元素的服务站里,除了银行卡助农取款、金融知识宣传等基础功能外,还可以协助办理“生态贷”“两山贷”等业务,其中一台5G手机特别引人注目。

景宁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叶巧琴告诉记者,这台5G手机主要用于现场连接客服,在视频上确认农户的身份信息和贷款意愿等,“农户不用到县城就能直接办理贷款。”

雷祝元是大均乡泉坑村村民,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自家的民宿里忙碌。“装修基本完成了,有7个房间,一次可以接待30多位客人。等消防通过后,马上就可以营业了。”雷祝元说。

今年初,雷祝元和当地农商银行签订了30万元的授信协议,成为当地首批“两山贷”的受益者之一。这笔贷款,被用于民宿装修。景宁于今年成功创建省级信用县,象雷祝元一样生态信用评级较高的农户,可以享受到优惠利率贷款。

与景宁山水相依的云和县雾溪乡,“两山贷”依托的是农户的生态信用。

柳欢欢是一位90后小伙,大学毕业后与朋友合伙经营木玩淘宝店铺,他一直梦想能够将木玩店铺做大做强,最终实现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电商模式。但产品研发、生产、网站制作、天猫店铺推广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2019年12月,在创业青年座谈会中,当地农商行得知柳欢欢的情况后,立即查询了正负面清单,主动送上了“两山贷”50万元,凭借正面生态积分90分的良好记录,每年节省利息近1万余元。目前,柳欢欢的店铺正朝着规模化、一体化的梦想迈进。

截至目前,雾溪乡共发放“两山贷”101笔、3000多万元,为村民让利近百万元。“两山贷”既降低了农户融资成本,又促进生态信用正向提升,成为“两山”转化、生态资源“变现”的新通道。

当前,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将金融支持“两山”发展确定为深化金融改革的重点工作。除“生态贷”“两山贷”之外,还组织金融机构推出了运用区块链技术的“茶商e贷”,创新推出“生态主题卡”,以及定位于两山金融服务的“两山”转化金融服务站,启动了丽水市“两山”银行认定工作,初步形成了“三贷一卡”和“一行一站”“两山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打通了金融助推两山转化通道。

“下一步,我们将在全国农金改的基础上,争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试验区,组织全市金融系统以改革之力破解改革之困,争做服务丽水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金融挺进师。”阮建明说。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张李杨 通讯员 吴沁沁 殷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