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中国首个“无蝇镇”到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2019/8/29 发布时间:2020-11-12 浏览量:12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中对湖州生态环境的绝美描述。“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这是元代诗人戴表元《湖州》里对湖州人居环境的极致赞美。

60多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湖州大地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除“四害”环境治理行动。南浔镇是这场行动中最突出的代表,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无蝇镇”。为此,毛泽东主席要求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长篇通讯,并亲自命题《万人大镇无苍蝇》。一时间,南浔“无蝇镇”的名声响彻全国。

从不可磨灭的奋进轨迹中汲取力量,赋予我们阔步向前的强劲动力。生态文明,一直是湖州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今天,湖州已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个国家级生态区县全覆盖的国家生态市、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湖州引以为傲的“金名片”。

南浔镇——新中国第一个“无蝇镇”

来到南浔区档案馆,几台自助查档机静静摆放在窗台边。探寻南浔镇成为新中国首个“无蝇镇”的这段历史,从这里开始。

工作人员钟秀明熟练地通过电脑从资料库里取档。经常有人来查“阅南浔‘无蝇镇’的资料。这段历史,在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过程中,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她边说边向记者推送了当时的照片和相关文件的复印件,其中有人民日报和其他报纸刊登的文章,有当时南浔镇居民积极参与灭蝇的照片,也有大家欢送全国卫生模范去北京接受表彰的场景……在一张张黑白相片的串联下,那段历史慢慢展现在记者面前——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开展了全国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党中央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提出在七至十二年内基本消灭“四害”的号召。

1956年3月,根据当时中共吴兴县委和吴兴县人委的指示,决定开展“无蝇镇”实验工作,将南浔镇区包括两公里以内农村,作为全县除“四害”运动的基点,具体要求在1957年后达到无蝇少蚊。南浔镇随即成立了除“四害”指挥部,发动和领导全镇人民开展了前所未有的爱国卫生运动。南浔镇全民动手,依托坚持不懈的精神,贯彻宣传发动与鼓励指导相结合的方法,紧紧抓住各个不同时期与季节,根据打早、打小、打了的原则,全面扑杀蚊蝇,提高了群众除“四害”、讲卫生的知识,养成了讲究卫生的习惯。

1957年底,南浔镇“无蝇镇”创建初见成效,1957年12月27日,《浙江日报》头版发表了《吴兴南浔已成“无蝇镇”》的长篇通讯。当时,毛泽东主席正在杭州, 《浙看到江日报》刊登的文章后十分高兴,要求《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将标题改为《万人大镇无苍蝇》。1957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此文,并于7版大篇幅刊登了《无蝇镇——吴兴南浔》的经验介绍。至此,南浔镇“无蝇镇”闻名全国,更是被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爱国卫生运动先进”单位。

“我仿佛刚刚沐浴归来,感到轻快,舒适,振奋,散发轻微的胰子香,身体干净得像塑料制成。我仿佛感到我生活在多窗的光的屋子,收拾得一尘不染,工作得有条有理。窗外是整齐的庭院街坊,白杨叶子闪闪,河水汨汨汨汨,阳光普照在小镇上,人们光亮、欢乐、活泼。覆盖它好比白雪一层,洗净它好比淋雨一阵,是新社会里文化卫生, 我的小镇,呵, 无蝇小镇。”这是南浔籍著名作家徐迟1957年12月31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一篇小诗,文虽小,但其写作背景就是当时全国闻名的“无蝇镇”——南浔镇。

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战役”

1956年,南浔镇除“四害”指挥部成立后,当时各选区、各单位相应由3至7人组成除“四害”小组,同时还组织成立突击队、宣传队、检查组,当时拥有1.3万多人口的南浔镇,做到了全员动员,上至书记、镇长,下到老人儿童,人手一拍,上街拍蝇,打响了除蚊灭蝇的“战役”。在蚊蝇繁殖、活动季节,该镇严密控制蚊蝇栖息和孳生的场所,同时大力扑灭成蚊成蝇,甚至在冬季,镇上也到处活跃着灭蛹突击队的身影。“那时候我才十几岁,我记得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行动了起来。不管是在校学生还是上班的工人,都自觉参与到这项爱国卫生运动当中,每个人拿着一个拍子,看见苍蝇就打。”说起当时的场景,家住百间楼的地道南浔人,今年72岁的文史研究员沈嘉允记忆犹新。“那时每个学生每天都会领到消灭规定数额苍蝇的任务,打死的苍蝇放在铺好石灰的火柴盒里,第二天上学的时候交给老师。如果完成得好,会奖励一个用铁丝做的苍蝇拍,谁要是拿到了这个拍子,那可神气得不得了。”沈嘉允告诉记者,当时他就读的小学边上是一家造纸厂,生产厕纸的稻草原料需要用牛来踩压,所以那边环境比较差,苍蝇也比较多。“我们经常在放学后,拿着自制的纸板苍蝇拍去那里打苍蝇。但后来去那打苍蝇的人多了,而且镇上对那里的环境也进行了治理,苍蝇变得越来越少,到最后几乎就见不着了。”他说。

据沈嘉允回忆,他的母亲是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分子,白天在镇上上班,晚上义务承担居民会工作,挨家挨户检查家庭卫生。那个时候,沿街的各家商户也主动参与到了这场爱国卫生运动当中,并公开承诺:在商店里发现苍蝇,奖励一斤咸鱼,在面店里发现苍蝇,奖励一碗阳春面……

也正是在这场全民参与的爱国卫生运动中,南浔镇形成了“人人讲清洁,家家爱卫生”的良好风气,做到了家家有痰盂、人人刷牙、分巾洗脸,并推广了“双筷制”“分食制”。在这样的氛围下,南浔镇上家家户户的卫生习惯养成了,庭院街道的环境干净了,还涌现出了全国卫生模范王阿金、省级卫生模范吴佩秋等一批卫生先进典型。“当时这场全民参与的‘战役’,在大家心底埋下了一颗爱护环境的种子,直到上世纪80年代,拍苍蝇、装盒、上交的习惯仍在保持。‘无蝇镇’的称号既是对我们南浔人民的褒奖,也是我们向党和人民作出的庄重承诺。”沈嘉允说。

生态文明的种子开花结果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良好的生态环境、厚重的人文底蕴和根植于心的文明素养,让湖州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发展中,始终保持着生态底色,探索着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也获得了诸多殊荣。

2012年以来,湖州连续多年获得生态省考核优秀;

2014年,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2016年,荣获首批“国家生态市”称号,并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生态县区全覆盖的地级市;

2017年,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全国唯一获得两个荣誉的设区市。

……

去年召开的市委八届四次全会,更是明确提出要打造生态样板城市的目标,努力使湖州成为新时代美丽中国的样本、绿色发展的标杆。

如果说,上世纪50年代南浔镇“无蝇镇”的创建,潜移默化埋下了一颗生态文明之种,那么现如今,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这颗种子已经发芽,并在一代代湖州人的坚守和培育下开花结果。

从2003年确定创建生态市目标以来,湖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深化生态治理,做优生态经济,创新生态制度,弘扬生态文化,探索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新路子——

坚持保护为先,当生产与生活发生矛盾时,首先服从于生活;当项目与环境发生矛盾时,首先服从于环境;当开发与保护发生矛盾时,首先服从于保护;

坚持效益为先,突出绿色制造产业、数字经济产业、休闲旅游产业,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坚持改革为先,全面推行标准地改革,全域推进“五未”土地处置,全面深化绿色金融创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坚持民生为先,促进美丽环境与美丽经济共生,促进生态经济与集体经济共融,促进生态设施与基础设施共建,普惠共享生态福利;

坚持保障为先,发挥法治的规范作用,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发挥机制的推动作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2014年,湖州发布的《湖州市民生态文明公约》,成为指导湖州市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2015年开始,把每年8月15日定为“湖州生态文明日”,形成了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2017年,出台《关于开展生活方式绿色化行动的实施意见》,引导绿色生活实践,培育绿色生活习惯,促进绿色消费行为,促使绿色生活成为公众的主流选择……

一路逐绿一路歌,带着厚重的底蕴和孜孜不倦的追求,湖州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院长王金南充分肯定了湖州生态文明建设成

果,并指出,当前湖州全域规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是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既为下一步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其他地区推进“两山”实践提供了科学借鉴。

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卢瑛莹说,湖州有着良好基础和先行优势,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积累更多有益经验,努力形成在全国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和引领者。(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