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州城市能级提升的调研报告

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2018/6/13 发布时间:2020-11-12 浏览量:12

第一调研组(马晓晖、蔡旭昶、杨六顺等)

编者按:根据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要求和“‘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大调研安排,从3月下旬开始,市委谋划开展了以“十问湖州”为主要内容的“提标杆、破难题、助赶超”专项调研。一段时间以来,市四套班子领导坚持以上率下、示范引领,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深入基层找短板,问计于民求良策,在全市上下掀起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狠抓工作落实、助推赶超发展的热潮。根据调研活动安排,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于5月31日和6月11日进行了两次专题研讨, 10个调研组围绕调研主题进行了深度交流、碰撞了思想火花。近期,本报将对各组调研报告摘要逐个予以刊登,以期把专项调研不断引向深入。

根据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要求和“‘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大调研安排,从3月下旬开始,市委谋划实施了以“十问湖州”为主要内容的“提标杆、破难题、助赶超”专项调研,其中第一调研组围绕湖州城市能级提升问题展开了调研。过程中,我们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13次来湖州9次重要讲话精神,实地查看了市域河湖水系、森林绿地公园、交通枢纽场站、旅游集散中心、商业文化街区、教育医疗设施、居民生活社区及重要平台、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建设现场,花一天时间坐船巡查了环太湖周边城市滨湖开发情况,累计下基层蹲点10天,考察基层点80个,召开座谈会8次,与350多名专家学者和干部群众进行了深入探讨,征集到意见建议120多条。通过深入解剖麻雀,基本掌握了湖州城市发展的基础优势和短板,对如何推动城市能级提升有了较为系统性的研究思考。

一、使命与责任

中央和省委历来高度重视湖州的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州一直十分关心,在浙江工作期间先后13次到湖州视察指导工作,其中9次发表了重要讲话,对湖州的生态文明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能级提升、南太湖保护开发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又在多个场合提到湖州,对湖州的发展作出新的重要指示。 2015年2月12日,总书记在接见参加全国军民新春座谈会的与会代表时,叮嘱湖州要继续“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 2016年7月29日,总书记在接见全国双拥模范城表彰大会与会代表时,又叮嘱湖州“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2016年11月30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议在湖州召开,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去年12月29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像浙江安吉等地,美丽经济已成为靓丽的名片,同欧洲的乡村相比毫不逊色”。在今年5月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专门表扬了我们安吉的余村和鲁家村。前不久又对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20名党员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我们“把帮扶困难群众这件事做实做好做出成效,带动更多人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对湖州的亲切关怀,饱含了对湖州的深厚感情,寄托了对湖州的殷切期望,为湖州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车俊书记也对湖州寄予厚望,对我们提出了“当好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地、模范生”的指示要求。中央和省委的指示要求,是我们必须坚决扛起的崇高使命与政治责任。

二、优势与短板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奋力拼搏下,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湖州的改革发展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过去五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6%,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8%和10.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和9.4%。 2017年省里公布的28个主要经济指标,湖州有23个指标增幅居全省前4位,其中18个指标增幅居全省前3位。良好的发展态势助力湖州形成了“六个正在加速”的比较优势:

1、人文与社会的融合效应正在加速彰显。作为一座具有4700多年文明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的江南古城,湖州是丝之源、笔之源、茶之源、瓷之源,自古便是人文荟萃、商贾云集、贸易繁荣的富庶之地,厚重的文化底蕴历久弥新。近年来,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推动形成了古今文化交相辉映的独特气质,正日益成为湖州软实力的重要象征。

2、生态与发展的蝶变效应正在加速迸发。我们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大力推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持续拓宽“两山”转化通道,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特别是我们坚持破立并举,以壮士断腕决心整治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经济”产生了1+1>2的放大效应。

3、区位与交通的叠加效应正在加速生成。湖州位于长三角中心腹地,紧邻沪、杭、宁三大城市。目前已建成杭宁高铁,在建的有商合(湖)杭高铁,即将开建的有沪苏湖高铁、湖州至杭州西高铁,未来每个区县都将通高铁、有两条以上高速路。湖州还是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口之一,去年全市集装箱吞吐量35.4万标箱,在全国同类港口中排名第1位。区位的先天优势和交通的加成作用,使湖州的区域枢纽地位不断凸显。

4、战略与产业的催化效应正在加速释放。我们先后获批“中国制造2025”、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全域旅游示范等多个国家试点,引进总投资251亿元的龙之梦、总投资326亿元的吉利汽车、总投资120亿元的海王生物医药、总投资115亿元的游侠汽车等一批大好高项目,培育16家“金象金牛”大企业、 32家上市公司,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保持较快发展,产业转型正逐步迈入快车道。

5、空间与成本的磁石效应正在加速累积。

我们深入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强势推进城中村改造攻坚和“五未”土地处置,建设11个万亩大平台,极大地提升了项目的承载力。在空间资源越来越稀缺的长三角地区,这是很大的比较优势。在商务成本上,相比周边地市,湖州的房价、地价处在相对的低位,居住成本、创业成本的相对优势很明显。今年又出台了人才强市“1+N”政策,含金量也是历年来最高。

6、均衡与和谐的共生效应正在加速厚植。

湖州区域面积不大、所辖区县不多,区县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比较均衡,去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2∶1,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已顺利实现平安湖州“十一连冠”,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使湖州正在成为长三角地区投资的首选地、人才的聚集地、旅游的目的地。

在分析基础优势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存在的不足和短板,主要体现在“六个不完全匹配”上:一是城市发展能级还不完全匹配区域性地位,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能级相对偏弱,中心城市对全市辐射力带动力不够强。二是产业层次效益还不完全匹配高质量内涵,平台集聚度、产业集中度不够高,传统产业比重偏高、新兴产业比重偏低。三是生态产品供给还不完全匹配样板地标准,水环境、大气环境质量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城乡环境面貌仍有提升空间。四是改革创新水平还不完全匹配竞争力提升,各类改革试点还需要继续加大推进力度,科技人才支撑力还不够强。五是保障改善民生还不完全匹配老百姓期待,交通、教育、医疗等设施供给还有待加强。六是干部能力素质还不完全匹配新时代要求,专业型干部占比不高,尤其是熟悉现代经济、财政金融等方面的专业型干部相对偏少。

三、方向与路径

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赶超发展,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主动适应新时代、扛起新使命,坚定不移实施“八八战略”,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坚定不移一张蓝图绘到底,奋力开创湖州高质量赶超发展新局面。

1、进一步彰显城市特质。紧紧围绕“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目标定位,从四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着力塑造城市良好形象、彰显城市鲜明特质:一是让“两山”成为最醒目的标签。湖州是“两山”理念诞生地,这在全国280多个地级市当中,是特有的、唯一的、最具个性色彩的形象标签。我们要向全国、全世界不断喊响“两山”理念诞生地这个品牌,真正让外界一想到“两山”、一讲到生态文明,就能想到湖州。二是让“滨湖”成为最重要的支点。湖州因湖而名、因湖而美、因湖而兴,太湖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湖州人民,孕育了湖州4700年的灿烂文明。我们要始终牢记总书记“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的重要指示,做深做透“滨湖”这篇大文章,努力把湖州打造成为太湖南岸的一颗璀璨明珠。三是让“美丽”成为最独特的气质。近年来,我们统筹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使“美丽”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追求。我们要围绕美丽湖州建设,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美、政治生态美、经济生态美、社会生态美、人文生态美,不断彰显美丽特质、展示美丽形象,真正做到“美丽中国看湖州”。四是让“智慧”成为最强劲的内核。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影响城市发展形态。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已经颠覆了我们的生活,这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湖州区域面积不大、常住人口不多、经济相对发达,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抓住这个窗口期,走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前列。

2、进一步找准坐标方位。坚持“跳出湖州看湖州”,从全省、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大格局中来审视和谋划湖州的发展,努力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谋得更深,更好地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借力发展。特别是要从全方位融入全省“四大”建设中找坐标、明方位、求动力。一是成为大湾区的绿色智慧走廊。大湾区是现代化浙江的空间特征。省里明确,大湾区建设的总目标是打造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总布局是“一环一带一通道”“一港两极三廊四新区”。南太湖新区是大湾区四大新区之一,要真正打造成为湖湾联动、集约高效、产城融合的绿色智慧走廊。二是成为大花园的全域美丽标杆。大花园是现代化浙江的普遍形态。省里明确,大花园的建设范围为全省。湖州肩负着当好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地模范生的重大使命,一定要拉高标杆、加压奋进,把整个湖州大地作为一个生态产品、生态作品来塑造,真正成为全域美丽的标杆。三是成为大通道的现代综合枢纽。大通道是现代化浙江的发展主轴。省里明确,要加快建设开放、湾区、美丽三大通道和四大都市区综合交通枢纽。湖州是浙江的北大门,一定要主动承担区位使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努力成为全省大通道的现代综合枢纽。四是成为大都市区的城际重要板块。大都市区是现代化浙江最重要的增长极。湖州和杭州不仅从地理位置上唇齿相依,而且从历史渊源上也是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在融入杭州都市区建设中,不仅是德清和安吉,全市各区县都要有融入融合的强烈意识,推动全方位融入杭州大都市区。

3、进一步丰富战术内涵。就是在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目标指引下,与时俱进完善战术、丰富内涵,具体打造“六个城”:一是打造生态样板之城。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生态经济不断壮大,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生态产品不断丰富,生态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创造更多的湖州经验、湖州样本,形成“生态学湖州”的广泛共识,奋力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二是打造枢纽门户之城。全面贯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铁公水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建成,高速经济、高铁经济、港口经济和空港经济竞相迸发,人流、物流、信息流汇聚湖州,成为长三角区域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枢纽和上海同城化都市圈辐射中西部地区的重要门户。三是打造绿色智造之城。加快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突出绿色智能方向,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构筑人才创新高地,推动产业结构持续变高,经济形态持续变绿,发展质量持续变优,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智能制造基地。四是打造滨湖旅游之城。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生态、滨湖、人文特色彰显,打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滨湖度假品牌,实现滨湖旅游与乡村旅游良性互动,努力成为长三角、全国乃至国际化的重要休闲旅游目的地。五是打造现代智慧之城。牢牢把握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深入发展的趋势,将数字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构建智慧经济、智慧环境、智慧生活、智慧信息、智慧流通、智慧政府等智慧体系,不断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六是打造美丽宜居之城。牢固确立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推动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努力重现“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美好意境。

4、进一步落实关键抓手。就是围绕回答好“十问湖州”,扎实开展“十大专项行动”:一是城市能级提升行动,深入研究影响城市能级、特别是中心城市能级的重点难点问题,落实针对性措施,推动能级加快提升。二是产业质效突破行动,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破解单位能耗高、亩均产出低的问题。三是环境治理攻坚行动,深入推进治水治气治矿等生态环境治理,不断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境界,努力使样板地更具示范、模范生更加优秀。四是重大战略融入行动,聚焦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全方位融入,高水平融合,尤其是深度做好“接轨沪杭、联通苏皖”的文章。五是科技创新加速行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好人才强市“1+N”政策,努力为改革发展提供更强的科技和智力支撑。六是营商环境优化行动,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各领域改革,深入实施国家重大试点和原创性改革,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七是乡村振兴示范行动,进一步护美农村环境,塑优农村风貌,厚植农村文明,壮大农村产业,着力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八是平安夺鼎冲刺行动,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冲刺“十二连冠夺金鼎”,争当全省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区的先行区。九是民生福祉改善行动,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加快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有效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十是干部绩效比拼行动,对照高素质、专业化的要求,持续提升干部能力、改进干部作风,坚持为负责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进一步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比学赶超、奋勇争先。(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