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昨刊发系列报道: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到湖州的外地人,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无需放眼全国,仅在浙江,“颜值”比湖州高的不是没有,“钱袋子”比湖州鼓的也不在少数,为什么湖州能够成为“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板?
答案是湖州人善于转化。湖州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工业发展向“绿”转
一手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传统产业;一手培育新兴产业
看到今日湖州,很难想象,它曾经面临惨烈的生态危机。
穷了多年的安吉,改革开放后,一度“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挖石矿、造纸,空中灰尘飞扬,污水直排河流。1998年,国务院发出黄牌警告,安吉被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
另一个工业大县长兴,小作坊式的蓄电池企业一度遍地开花,年排放的铅污染物高达10余吨,有人将烟蒂朝河里一扔,竟起火了。因污染引起的群体事件不断发生,长兴被省环保部门列为重点治理区。
层出不穷的环境污染事件,把湖州逼到发展的悬崖边上。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老路已经走到尽头,必须痛下决心,转型求得生机。
在工业发展上,湖州一手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传统产业;一手培育新兴产业。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轮番整治纺织、建材、印染、蓄电池等十几个产业,累计关停3000余家低小散企业。安吉的243家矿山企业只剩下达标的17家,占全县1/3税源的孝丰造纸厂制浆生产线一夜关停;长兴的支柱产业蓄电池,生产企业从175家整治到18家;不符合规定的企业一律不准落户。
积极引导蓄电池、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五大行业提升发展水平。从长兴一个小作坊起家的天能集团,淘汰原有产能,与顶级院校、专家合作,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相继推出电动车环保动力电池、锂离子电池、风能太阳能储能电池等系列高新产品,还开发出了电池回收、循环利用的完整产业链。“那番转型升级,改变了人们的观念,粗放发展不可持续成为上下共识,绿色发展成为普遍追求。”长兴县委书记周卫兵说。
现在,整个湖州铅蓄电池企业由225家减少到16家,产值由整治前的18.7亿元增加到250亿元,加上市外投资,产值达2000亿元。
位于吴兴区的美欣达是一家传统纺织企业,曾因污染被人诟病。美欣达一次次转型升级,在治污中尝到甜头,找到商机。现在的美欣达以垃圾处理为核心产业,构建固废生态产业圈,其证券简称也变更为“旺能环境”。美欣达集团董事长单建明感慨地说:“没有生死边缘的一次次倒逼,就没有企业的今天!”
新兴产业、高新产业集群的迅速崛起,更是让人振奋。
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吸引了中科院微波特性测量实验室、浙大遥感与CIS创新中心、中欧感知城市创新实验室等一批创新载体落户,160余家地理信息企业入驻。大到通过卫星系统收集万里之外的空间信息,现代城市的智慧交通、环境监测,小到打开手机APP,可以方便地寻找到附近的商场和景点,未来生活的智能化,离不开地理信息技术。今年11月,首届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将在此举办,信息经济又一新高地初见雏形。
一个小镇如何能吸引这么多“高大上”的客户?镇党委书记章伟忠说:“还不是因为我们这里区位便利,环境优美!”
这些年,湖州否定了50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损失”上百亿元。经过10多年的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湖州特色的现代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动力电池、绿色家居等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元,百亿级产业集群多达14个,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办公椅、童装、蓄电池、木地板、竹业生产基地。同时,工业能耗强度、水耗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和60%左右。
2017年4月,湖州成为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是全国唯一以“绿色智造”为特色的试点示范城市。
农业追求生态化
精心打造绿色生产方式、安全生态环境、美丽田园景观
3月下旬,站在安吉县溪龙乡的一处茶山,环顾周边,茶园遍布。
30年前,安吉白茶籍籍无名,如今却供不应求。2017年,全县白茶产值24.74亿元,36万农民实现人均增收6800元。
为保证安吉白茶“天生丽质”,安吉人一丝不苟。县里规定,只有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地区才能种植白茶:一是必须有良好基础肥力和丰富营养元素的土壤,二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海拔和适宜的坡度、坡向、气候。此外,茶田周围必须遍植桂花、香樟。茶叶制作步骤,政府也有严苛要求。
安吉白茶的牌子打响后,有条件的农民纷纷开山种茶,由此带来水土流失等新问题。从2013年开始,安吉划定白茶禁垦区,规定了全县种植总面积,严禁毁山种茶。
“好收益是好生态带来的,我们的农业一定要做到更加生态化。”湖州市农业局局长沈红星说。
怎么才算更加生态化?
生产方式更绿色——
扎实有序地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到去年年底,全市已布局建设生态循环示范区10个、示范主体126家、示范点1065个,生态循环农业“遍地开花”。一批“稻鳖共生”“稻鱼共生”“农牧对接”等新型、生态、高效的种养模式得到推广,还总结出30余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8%。
生态环境更安全——
严格管控农业面源污染,重点抓好畜牧业和渔业转型升级。对小散乱的养殖户坚决说“不”,全市共拆除生猪养殖棚(场)9195家,从源头上减少82.2%的污染量。全域范围清退商品温室龟鳖养殖模式。大力推行“肥药双减”,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农药使用量比2012年减少42.9%。2018年的全市水产养殖尾水治理计划中,列入治理主体4326户,面积达22.54万亩。马上要推行的《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将使水产养殖更加“绿色”。
几场春雨,催得山里的竹笋争先恐后冒头。在长兴县雷坞家庭农场,负责人刘胜正将一箱箱新鲜竹笋发往上海。每个箱子配一张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写着家庭农场的生产地址、联系方式、检验证书,手机扫一扫证上的二维码,竹笋何时用肥、何时检测、何时采摘一目了然。湖州已经初步建立农田土壤污染治理预警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覆盖全市,2017年,全市省级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9.5%。
田园景观更美丽——
一畦菜田、一方鱼塘、一坡茶园,散落乡间,穿插有致,别有一番恬淡。近年来,湖州全面整治田园生产环境,大力提升田园清洁化、生态化、景观化水平,初步形成了“点上出彩、线上美丽、面上洁净”的美丽农业新形象,成为全省样板。
与此同时,智慧农业正在兴起。在南浔区菱湖镇射中村,露天鱼塘边的表箱通过互联网联通室内监控中心,把水温、含氧量等信息及时发送到渔民的手机上……提供物联网养鱼技术的公司名叫“庆渔堂”,董事长沈杰说,系统已注册用户7000多户,完成安装1000多户,运用高科技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块,实现尾水零排放。养殖户杨国荣说,物联网养鱼,每亩能增收1000多元。
全域旅游底气足
旅游资源分出层次、做出特色,带动产业发展百姓增收
春风拂过湖州山水。这里的山,处处嫩黄新绿;这里的水,粼粼一碧如洗。走遍城乡,整洁不见垃圾,风里带着花香。“我们这儿全域都是旅游地!”市长钱三雄自豪地说。
多年来的生态转型,让湖州收获满满。
长兴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公园协会授予的“国际花园城市”称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奖”第一名;安吉获得“联合国人居奖”——这是全国第一个拥有此项殊荣的县级地方。2014年,湖州成为全国首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生态美了,湖州底气十足地叫响全域旅游。“到南浔古镇看历史,去安吉乡村看茶园,要享受莫干山的负氧离子,当然还得在南太湖度假区住上几天……”游客常常羡慕地感叹,地域并不广阔的湖州富集了这么多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其实,这正是湖州发展全域旅游的章法:把不同区域、类型的旅游资源分出层次,做出各自特色,让游人在湖州能有不同的体验。
城市旅游讲究文化味儿——
在南浔古镇,游人造访历史上有名的“四象”富商的豪华私邸后,走进辑里湖丝馆,探寻中国灿烂丝绸文化的前世今生。
赵孟頫旧居、项王公园、“湖笔之都”善琏镇、吴兴太湖溇港、长兴顾渚贡茶院,一连串的文化之旅线路,都能满足游人雅兴。
不断挖掘城市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在新开发项目中,也注重文化的一脉相承。“有文化味儿”,这是游人对湖州这座有着悠久人文历史城市的褒扬。
乡村旅游注重特色风貌——
春日周末的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一列红色观光小火车鸣着响笛开了过来,干净明亮的车厢里,坐满欢天喜地的孩子和眉开眼笑的大人。小火车串连18个家庭农场,拔笋、采茶、钓鱼……丰富的活动让游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鲁家村充满农家野趣,那么灵峰街道的横山坞村则更具现代感,高式熊艺术馆、露营房车宿营地等建成及将建项目,将吸引更多游人。
德兴下渚湖看芦花,长兴川步村赏腊梅……在湖州乡间,游乐的方式还有很多。湖州市旅游发展委主任干永福表示,湖州乡村旅游注重挖掘地域、景观、文化等特色,努力营造具有湖州韵味的江南水乡特色乡村风貌。
环湖旅游主推休闲体验——
湖州地处太湖南岸,太湖烟波浩渺,芦苇迎风摇曳,大小雷山点缀,湖山觅胜、帆船弄影、寻古探幽……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自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旅游+度假”,游人更看重休闲体验。瞄准这一需求,总投资50亿元的黄金湖岸景区日臻成熟,景区包括超五星月亮酒店、太湖温泉水世界、渔人码头、游艇俱乐部以及亲水广场平台等设施,还开发建设了山地温泉高尔夫、古木博物馆、奥特莱斯名牌折扣店等休闲旅游项目。同时,发现岛主题乐园、长田漾湿地公园等一大批重大项目正在快速建设推进。
扎实的基础工作、有效的推广手段,让“清丽湖州”名气越来越大,游客纷至沓来。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百姓的荷包越来越丰满。
德清莫干山上的“洋家乐”早已扬名海外。以三九坞国际乡村会所和“裸心谷”为代表的“洋家乐”项目,去年上缴税收1200万元。2017年以来,湖州农家乐直接经营收入达43.06亿元,同比增长21.04%。
在保护好绿水青山,培育生态优势的同时,想方设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湖州正是这样做的。多年坚持“生态立市”,各区县致力于工业、农业、旅游的生态化发展,湖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受到拖累,“生态+产业”产生“1+1>2”的效益。
2017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幅,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0.8个百分点、1.7个百分点、5.8个百分点,休闲旅游业成为继装备制造业之后又一产值突破千亿元的产业,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连续第四年居全省首位。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999元,高于全省人均404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72∶1。(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