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绿色发展纪实(上)

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2018/4/22 发布时间:2020-11-12 浏览量:13

《农民日报》刊发报道:

打好美丽中国的乡村底色

——浙江省湖州市绿色发展纪实(上)

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在这草长莺飞的温暖春日里,走进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犹如走进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连绵不绝的绿色竹海,清澈的溪流,古朴的民居,正是村在林中、绿在村中。而递铺街道鲁家村正是这美丽大花园中的一道动人风景。

3月初的一天,在明媚春光中,这个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鲁家村党委书记朱仁斌详细向村民股东们介绍村集体资产的增值情况:“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变成了美丽经济,2014年,村级资产评估98.5万元,除去20%风险金,按全村在册人口2099人计算,每股价值375元。2017年7月1日,村级资产评估达1.45亿元,除去投资,每股价值1.98万元!经营美丽乡村、打造田园鲁家是全村人的梦想。我们的田园综合体正式开园后,集体收入还会倍增。”

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鲁家村这十余年来奋进的脚步,正是湖州市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的一个缩影。13年来,湖州坚持生态立市不动摇,把绿色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提升生态优势,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选择——

理念之变激活“绿色动能”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并对余村关停矿山、走生态发展之路的做法给予肯定。之后,习近平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专栏撰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文中说:“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

当年的余村,通过民主决策,关停了污染环境的矿山,开始发展生态旅游。今天的余村,已成为国家级美丽宜居创建村,通过了国家4A级景区景观价值评估。

地处天目山北麓的余村三面环山,余村溪自西向东绕村而过。在小桥流水的秀美村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纪念石碑十分醒目。余村党支部书记潘文革告诉记者,余村十多年来致力于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做精规划、做美环境、做优产业、做浓氛围,带领村民集中精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休闲旅游经济。2017年,余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村民人均年收入4137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10万元。“现在还是投入建设期,等各大项目上来,我们村的集体经济就会腾飞,村民收入也能更上一层楼。”潘文革说。

余村的故事里,镌刻着新时代中国乡村的变革与进步。而位于南太湖之滨的吴兴区妙西镇,曾经也同样面对要经济发展还是要生态环境的两难选择。

本世纪初,22家矿山企业在这里相继建立,可谓“上海一栋楼,妙西一座山”,当地老百姓用“耳听炮、泥沙路、妙西道”形容那时的情景。

开发矿产资源,让妙西人的口袋迅速鼓了起来,也给当地生态带来严峻的考验。痛定思痛,他们决定关停矿山,走生态发展之路。而随着生态环境的恢复,项目资本也逐渐向这里汇聚:总投资2500万美元的西塞山前度假村、总投资10亿元的原乡小镇、总投资20亿元的知了帐篷露营地……

事实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守得十年绿,引得百亿来。近三年来,全镇集体收入实现每年20%以上的增长,当地百姓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6000多元提升到2017年的24699元。妙西镇镇长潘鸣对此深有感触:“山还是那片山,但是更绿了;水还是那片水,但是更清了。以前我们愁的是缺少发展项目,现在生态好了,项目主动上门,我们要精挑细选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好项目。今天的妙西镇,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生态恢复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生活。”

竹海叠嶂,茶园稻陌,清溪绿水,唐代诗人张志和曾在这里写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句,茶圣陆羽在此安放了他40余年的人生。

此时,本地农民画家黄建国正在原乡小镇景区挥笔描绘妙西春色,旷野芬芳。原乡小镇项目总经理吴建华在画作旁告诉记者:“如果这里没有环境整治,我是肯定不来投资项目的,现在,我们要在这里建亚洲最大的蝴蝶生态馆。”

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就越强,“绿色动能”已成为湖州全市赶超发展的最强动能。

攻坚——

环境治理成就魅力家园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底色。习近平曾说:“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农村是重点,是难点,也是主战场。”因此,坚持绿色发展的湖州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攻坚克难,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清溪环绕的长兴县龙山街道渚山村洁净安详,粉墙黛瓦的农家院落掩映在绿树丛中,宛若一幅雅致的江南水乡画展开在眼前。“这里虽然水深1.88米,却依旧清澈见底。”县委书记周卫兵指着微波荡漾的河道说,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吴满棠是渚山河的河长,每个星期二他都会登上小船,带领专职保洁人员进行日常的乡村河道护理巡查。如果遇到生活污水违规排放等问题,他会及时以“文字+图片”的形式上传至“河长APP”平台,由平台管理员根据问题分类及时分解至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

在长兴,像吴满堂这样的河长、湖长共有646人,他们都是包干河道、湖泊治理的第一责任人。

2003年,长兴县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开展“河长制”工作,形成县、乡、村、组四级“河长”管理模式。截至2016年,湖州已实现7373条全长9380公里河道的“河长”全覆盖,完成了245公里垃圾河、259公里黑臭河治理任务。

据周卫兵介绍,为了防止生活污水流回河道,2014年,按照浙江“五水共治”和湖州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渚山村开始修建截污纳管工程——“一根管子接到底”,将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汇集到微动力处理终端,处理过的水清澈见底,含氧量高于国家标准50%。截至2017年,长兴县共修建污水处理终端565个,彻底改变了过去农村污水横流的面貌。

垃圾和生活污水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两大顽疾。距离长兴县68公里的德清县,却因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把扫帚扫到底”的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新模式而光彩绽放。

走进德清县第一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村——武康镇五四村,只见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个蓝色小垃圾桶。69岁的保洁员韩来根告诉记者,每天早晨他会上门收运蓝色垃圾桶里的厨余垃圾,再运送至垃圾处理中心,经生物发酵变成有机肥后,将肥料免费赠送给村民。“在‘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区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下,不管城市还是乡镇,所有垃圾都由县城管部门统一处理,并广泛运用‘垃圾桶+芯片二维码’‘环卫工+卫星遥感定位’等高科技技术对全县环卫工作进行统一调度。一系列措施让‘垃圾围村’的农村陋习逐渐瓦解。”德清县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局局长许建驰告诉记者。

垃圾有人收,污水有处排,家家住着漂亮的小别墅,年人均收入3.6万元……“现在我们再也不想去城里住,反而城里人都想来我们这里生活。”五四村的村民徐达明对记者说。

目前,湖州市所有行政村的生活污水都实现了处理后再排放,行政村垃圾收集处理覆盖率已达到100%。这里城市美,乡村更美,美丽乡村彰显着湖州的勃勃生机,也为治理太湖水污染奠定了良好基础。

万顷湖天碧,一星飞鹭白。唐诗中的魅力太湖却因为曾建在湖边的造纸厂、水泥厂等经受了水污染之痛。“南太湖开发问题一直是我脑子里装的一个问题。”习近平在浙江时曾说。他指出,治理南太湖,加强水资源保障,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加强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体现。

发展理念的变化为治理太湖水污染注入了强大动力——湖州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全市4年来累计投入429亿元,建立治理太湖的长效机制。关闭所有涉污企业,实现工业污染零排放,清除太湖水面养殖围网,昔日太湖岸边的24条水上餐饮船已被整体拆除。通过实施“渔民上岸”工程,1500多名渔民搬迁上岸住进了新村,杜绝了直排太湖的生活污水。

从开发到保护,理念之变与真抓实干让南太湖惊艳转身。“现在太湖的水越来越好,游客也越来越多了。”为旅游公司开快艇的施冬牛对记者说。作为上岸住进梅东花园新村的渔民,他很喜欢现在的生活、工作环境。“这里的旅游旺季马上就来了,我每天踏踏实实干,收入还是不错的。”他开心地说。随着太湖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多上岸的渔民从绿水青山中持续受益。

吸引——

良好生态成为振兴支点

不少浙江干部至今记得,习近平经常在下乡调研时勉励大家:“在选择之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春天的早晨,发动车子,一路向西,3个小时后,已退休的汪阿姨和她的姐妹们便从上海来到了德清县莫干山镇。

这已经是汪阿姨第7次自驾来莫干山,之前她已预定了“裸心谷”的三房树顶别墅。她说:“虽然价格昂贵,但为了这绿水青山所提供的舒适休闲,值得。”

近几年,依托美丽乡村建设,以“裸心谷”为代表的高端精品民宿在湖州风生水起,形成了劳岭、仙潭、庙前和后坞四大民宿集聚区。每家民宿都可以讲述绿水青山转化为美丽经济的不同故事。

依山面水的“田园曼居”原本就是陈燕芬在劳岭村的家。年轻时,她告别父母,走出莫干山。此时,坐在绿树婆娑的民宿小院里,泡一杯清茶,陈燕芬的思绪仿佛回到从前:“出发是为了回家,这里有我小时候的记忆,我要在美丽的莫干山中陪伴年迈的父母。”6年前,她放弃了城里的产业,投资200万元改造了自家这座老宅,在保留原始风貌的基础上修建了9间客房,成为当时的劳岭自然村里的第一家民宿。

“现在,我们这个小村已经有80多家民宿了,生意都很好。我们也会根据客人的需求和民宿的发展不断升级。因为我们是在建设自己的家,所以多些投入也很愿意。”陈燕芬说。

据统计,2017年劳岭村特色民宿接待游客达35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就占20%。全村民宿产业年收入约45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

变化如此巨大,劳岭村党支部书记贾小平喜色难掩:“出去的年轻人又回来了,我们由原来的‘贫困村’变成了现在的‘国际村’,这一切都是绿水青山的功劳。”

朱仁斌也说,他最高兴的是美丽乡村建设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给鲁家村带来了活力。

据悉,至今鲁家村已吸引了20亿元社会资本,村民年人均收入超过3.5万元。“田园鲁家”去年入围了全国首批15个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这个特色平台已吸引300多名在外打工的村民回到了村里,其中就包括130多名年轻人。“有15个大学生毕业后回村了,开民宿、办农场、做网购。乡村振兴的希望在青年。”朱仁斌告诉记者。

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湖州全域建设美丽乡村,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涌现了德清“洋家乐”、长兴“上海村”、安吉“亲子游”、南浔“渔家乐”等一大批农旅结合新业态。以德清莫干山、长兴水口乡、安吉大竹海为代表的湖州“乡村十景”基本形成。来自湖州市农业和农村办公室的信息显示,2017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213.7万人次、同比增长24.3%,乡村旅游总收入82.3亿元、同比增长28.1%。

莫干山山麓的德清县五四村是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这个村又与宪法颇有渊源。3月2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四村党总支书记孙国文刚从北京回到秀美的村庄,就立即向广大党员群众宣讲新修订的宪法并传达两会精神。

1954年春,毛泽东参加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修订期间赴莫干山考察,途经此地,村民为纪念此事,因而将村名改为五四村。今年全国两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孙国文对大家说,通过两会的学习、思考,进一步明确了村庄今后发展方向,就是做好“全域美丽”和“共同富裕”两篇文章。我们村生态环境好,要坚定走乡村旅游的路子,把民宿产业做大做精,让这个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让城乡统筹发展真正惠及所有群众。(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