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太湖的保护开发,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十分重视。他曾经说过:“太湖就是浙江的生态屏障,对整个浙江的生态起着很重要的支撑作用。”
2006年8月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湖州专题调研太湖的保护开发工作,并在座谈会上提出,要利用好湖、开发好湖,做好太湖综合治理开发的文章。
习近平同志说:“‘人生只合住湖州’,这句话我一直有这个印象。湖州适合居住,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还从搞好规划、形成精品、实现双赢这三个方面,对太湖的保护开发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强调说:“南太湖是环太湖唯一一处原生态的宝地,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开发,另一方面一定不能造成新的污染,在开发过程中不要形成败笔。”
在召开座谈会的前一日,总书记还亲自察看了太湖的水质情况。“当天是一个晴热的夏日,天气很好,蓝天白云映衬,太湖能见度很高,总书记乘船赴江苏无锡,亲自查看太湖水质情况。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不一会儿,所有人的衣服都湿透了。”据随行的原湖州日报记者庄新民回忆,当时总书记出了不少汗,连白衬衫都贴在了身上,但他依然十分认真地察看水质情况。
太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发展局原副局长李东民说,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太湖的开发建设指明了方向。多年来,南太湖正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才有了今天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的双赢局面。
亲历者说
月亮酒店所在的地方当时是一片荒滩。1997年,我出任总经理筹建太湖乐园时,到这儿来桥都没有。后来随着粗放式经济的野蛮发展,太湖承受的水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我们明知太湖是一个聚宝盆,但就眼睁睁看着她日渐蒙尘。该如何保护?又如何开发?总书记提出了“高起点规划,统筹兼顾,既要保护好生态,又要追求经济发展,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的总体要求,让我们茅塞顿开,更是巨大的鼓舞。
这些年,随着南太湖环境的改善以及渔人码头、湖山大道等基础设施的建成,小梅山、长田漾、溇港等独特的自然风貌,月亮广场、古木博物馆、龙之梦、影视城等热门景点,大大提升了湖州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据统计,2005年到2019年,全市旅游经济总收入从54.65亿到1529.11亿元,翻了近28倍,成为全市首个突破千亿产值的主导产业。
新闻纵深
璀璨明珠一度蒙尘
“三万六千倾、周围八百里”的太湖,是长三角的心肺。
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发展经济,一大批工业企业立在了太湖南岸。一时间,“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占湖州工业增加值5%至7%的印染、造纸、制革、化工,污染排放最高可达70%,粗放型经济大发展在湖州掀起了速度拉动型的增长模式。伴随着机器隆隆的轰鸣声,湖州GDP也一路快赶:2003年GDP为488.97亿元,2007年895.94亿元……
然而,太湖水环境污染问题很快随之而来。仅以上世纪筹建的太湖山庄和太湖乐园,以及为之配套的24条大餐饮船为例,因不具备排污条件,一年向太湖直排的污水大概有5万吨左右。沿湖的污水都往太湖里排后,太湖水质严重下降。
“原来太湖水很清,能直接下水游泳。后来我们发现,湖水渐渐浑浊,蓝藻滋生,人们也不敢再下水,怕对人体造成损害。”太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发展局原副局长李东民说,“当时太湖对面的无锡等地排污比我们还厉害,虽然我们意识到太湖水环境要守护,但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
污染问题,让长三角的心肺变成了湖州人民的心病。如何一改过去“到了湖州不见湖”的窘境,让太湖这颗镶嵌在长三角中心腹地的璀璨明珠不再蒙尘?这个问题困扰着湖州人。
绿色理念开枝散叶
2006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湖州人民统一了思想,指明了方向。一场铁腕治污席卷南太湖。
累计投入20多亿元,清除太湖水面围网,关闭全部涉污企业,实现了工业污染零排放;先后投入近6亿元,整体拆除太湖湖鲜街24条水上餐饮船,每年减少直排太湖污水10余万吨;实施渔民上岸工程,投入资金超3亿元,拆除居家船和辅助船只230艘,安置渔民750多人,每年减少直排太湖的生活污水60余万吨……
一湖碧波回来了,但又何止于此。一场更大的理念变革在湖州大地迅速燃起,开枝散叶。
“治理行动使太湖生态环境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这对湖州经济社会发展是有深远影响的。”市生态环境局从事环保工作30多年的章元星说,自那时起,湖州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立市战略,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之间不断探索,创造了不少省内第一和全国第一。
推进环城河治浑工作、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在全国率先实施“河长制”保洁模式……2014年,全省吹响“五水共治”号角,到今年,我市连续六年夺得全省治水最高奖项“大禹鼎”,也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大禹鼎”区县全覆盖的地市。
生态实践再踏征程
2012年,随着月亮酒店的开业,南太湖的开发建设进入一个崭新时代。然而就在月亮酒店建设之初,这个投资9亿元的项目遇到了难题:开发不能侵占太湖的一寸水域,不能向太湖排放一滴污水。
为了不侵占太湖水域,月亮酒店规划从水中上了岸;为了与太湖保持整体色调一致,外立面的普通钢化玻璃被换成了超白玻璃。“这一搬一换之间,整个项目又多投入了近3000万元。”李东明回忆说。
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路,南太湖开发建设严格遵循“污染企业利益再好,坚决不要”“高端生态项目,努力请进来”的招商引资原则,精挑细选、层层把关。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甚至在10年中婉拒了50个高效益、高能耗、高污染工业项目。
如今,南太湖的开发建设又有了新目标:借长三角的水,浇南太湖的田。去年6月2日,湖州南太湖新区正式挂牌成立。“绿色智造、绿色金融在南太湖风生水起,已经打出了绿色发展的品牌,这就是我们的后发优势。”市发改委规划处处长姚骅说,“我们将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把南太湖新区打造成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实践示范区、长三角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浙北高端产业集聚地、南太湖地区美丽宜居。”
记者手记
千百年来,太湖养育了一方水土。世世代代的湖州人民与太湖的关系既是互为依存,又相互斗争着。
从过去的“以水为敌”,到现在的“以水为友”;从“到了湖州不见湖”,到每年节假日“一房难求、一餐难订”;从“靠湖吃湖”,到跳出太湖放眼长三角。近些年来南太湖的科学治理而产生的理念之变、万象更新,不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果转化的实践之路吗?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站在如今的“黄金岸线”上,可以看到镜头感十足的“月亮酒店”,也仍然可以看到太湖水里生长出来的白帆与红菱……可以展望大湾区大智造、大科创、大金融、大旅游和大健康的未来蓝图,也仍然可以回望南太湖芦苇深深、鱼虾成群的淳朴生命力……
怎样才算“把南太湖建设好”?湖州交出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美丽答卷既要开发,更要治理;既要保护生态,也要发展经济。今天的南太湖已经用实际行动在自己的“新时代”里迈出了新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