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杭州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1.86%,人均期望寿命达80.67岁,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7.07%,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刑事发案、群体性事件、信访总量总体下降……为即将召开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经济快速发展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凸显期。杭州属于经济先发达地区,社会矛盾点多面广量大。而杭州却连续七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秘诀何在?杭州的城市管理者认为,杭州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所取得的经验,主要是重在发展,把问题放在发展中来解决,努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重在惠民,围绕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立足方便群众生活展开探索创新;重在基层,提高社会管理精细化程度,让社区充满活力。
充分就业也实现了覆盖城乡
样本
不久前在成都召开的第六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评选出了“2011中国全面小康十大民生决策”,拱墅区的“推行‘一岗解两难’,改善弱势群体民生”名列其中。
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拱墅区针对老龄人口快速增长、服务需求多元化和“405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两难”问题,率先推行“一岗解两难”助老助残服务就业新模式,通过政府买单建立助老助残服务站,安置“4050”失业人员和残疾人从事社区助老助残服务,在开辟了“4050”人员就业岗位的同时破解了困难老人养老难题,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纵深
开展“春风行动”、帮扶“4050”人员就业、在街道和社区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站(室)、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发放消费券特别是教育培训消费券、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实施“就业新政”30条……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坤明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稳定之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杭州在社会建设方面,始终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抓结构调整、抓充分就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覆盖全市的充分就业社区、充分就业村的创建活动,坚决消除零就业家庭。就业难也被列入杭州着力破解的“七难问题”之一。
特别是以创业推动就业为导向,我市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就业创业政策举措。仅2011年,就制定出台了涉及市区创业人员房租补贴、创业项目管理、就业困难人员创业资助资金管理、拓宽社区公益性服务岗位及上岗人员对象、新杭州人就业援助、大学生见习训练等十余个配套政策,进一步开拓工作思路,加大惠民力度,形成了更加完善、健全的促进城乡就业政策体系。
同时,我市以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为目标,深入开展充分就业区(县、市)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充分就业区(县、市)创建工作。并以加强统筹城乡就业为契机,推进农村劳动者实现充分就业。
截至2011年底,杭州市城乡所有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法定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率达到96%左右,全市所有的区、县(市)达到充分就业区、县(市)标准,全市75个街道和列入创建范围的892个社区全部达到充分就业街道和社区标准,98.56%的行政村达到充分就业行政村标准。
城区五成学校已经集团化
样本
日前,临平职业高级中学教育集团正式成立。这是余杭区成立的首个职业教育集团,标志着该区名校集团化战略首次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延伸至职业教育领域。
临平职业高级中学教育集团由杭州市临平职业高级中学牵头,成员单位有相关学校、公司、协会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组成。组成成员有杭州市临平职业高级中学、余杭区旅游行业协会、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西湖数控机床有限公司、临平职业学校、塘栖职业学校等16家单位。集团成员将在学分互认、学生就业、企业用工、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与探索,实现了学校、企业、行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打造区域职业教育品牌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纵深
名校集团化是杭州近年来大力推进的教育发展大事。
2006年,杭州市正式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小学名校集团化战略的若干意见》。以名校为龙头,通过名校承办、投资、入股等形式,实施“名校+新校”、“名校+民校”、 “名校+名企”、“名校+弱校”、“名校+农校”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名校输出品牌、管理、师资,在最短的时间内带领新校、弱校整体提升教学质量。除部分农村地区外,由政府投资的新建学校,原则上只建新学校,不取新校名,不挂新校牌,由名校管理,实现政府教育投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最优化。
这种做法被称为“电梯式”发展模式——新校、民校和弱校搭乘名校这架“电梯”,走一条低成本、小风险的发展之路。名校扩张,合理布局,为居住在新城、开发区、新居民区的老城区迁建市民、新杭州市民、城郊农民提供了优质教育,推进了区域内基础教育公平化,显著地改善了投资环境。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深入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加强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这是市委副书记、市长邵占维提出的要求。“名校集团化”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在名校的“孵化”下,农村教师精神面貌一新,孵出乐于执教公开课和热衷教育科研两大“新质”。据对杭州市首批参加城乡结对的200多所农村学校的不完全统计,这些学校有52项研究成果参与国家级交流,有148项获省级奖,有278项获市级奖。一批基础较差的农村学校在名校的带动下,很快上了等级。
五年间,我市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名校(名园)集团化”办学成效显著,十五年优质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正在加快发展。名、特、优校齐头并进——一种多元的教育生态发展机制正在形成。目前,城区50%的学校都实行了名校集团化。
用基层力量化解民间矛盾
样本
每周五一早,浙江浙杭律师事务所的何丽丽律师都会准时出现在杭州拱墅区珠儿潭社区的调解室里,整个上午她都会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调解等服务。从2009年12月开始,她就多了“社区律师”这个头衔,两年多来,她成了社区居民信得过的“片儿律”。
杭州市自2009年12月4日启动“律师进社区”以来,已覆盖全市城区529家社区,实现了每个社区每周都有律师“坐堂”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每季都有针对性的便民法律服务讲座,有效地将法律专业服务资源配置到了城市社区最基层、送到了居民家门口,已经成为我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法治杭州”建设的一个品牌。
今年,“律师进社区”将把范围扩大到农村,在全市153个中心村试点,并向五县(市)的社区(村)延伸。
纵深
律师进社区只是杭州着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的举措之一。
“调解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叶明说,杭州正视矛盾,立足基层,坚持“调解优先”,建立“和事佬”协会,实行基层调“和”;完善人民调解组织,实行群众维“和”;健全综治中心,实行联合导“和”;对接政法部门与人民调解,实行依法促“和”;建立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实行专业调“和”,使大量社会矛盾得到就地化解。
为使矛盾纠纷不出楼道,从2009年开始,杭州开始组建“和事佬”队伍。“和事佬”由社区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纠纷调解能力和一定威望的居民担任,他们分工负责、分片包干、分头落实,将纠纷调解、普法宣传、居民联络工作拓展到每一幢居民楼、每一个楼道。
杭州不断发展完善人民调解工作,健全组织网络。建立了5500多个调委会,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网络体系。同时成立了物业纠纷、劳资纠纷等区域性行业性专业调委会172个,一批热点、难点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
同时,杭州在全国较早建立了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办牵头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对排查中发现及当事人要求调处的矛盾纠纷,由综治工作中心实行“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分级处理、限期办理”。
近年来,杭州还大力推进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与人民调解组织和综治工作中心的对接,重点解决进入司法途径的民事纠纷、轻微刑事案件,把人民调解这一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与司法裁判这一确保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柔性化、高效率地化解矛盾纠纷。(本站编辑 丁方舟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