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中期评估报告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2010/3/12 发布时间:2020-10-23 浏览量:13

杭州市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中期评估报告

(精简版)

一、总体评价: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 进展顺利形势喜人

2007年至2009年是打造工作的全面启动和实施阶段。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杭州市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五年规划和指标体系,不断健全管理体制和责任体系,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清扫保洁水平,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热难点问题整治,加强市民素质教育,着力实现“洁化、绿化、亮化、序化”的管理目标。通过评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79.85%的内容和指标达到规划目标

首先,从五年规划的评估情况看,34项工作任务中,已经有11项工作基本达到2011年确定的规划目标,分别为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滨水地带的修复与开发、绿化生态系统的构筑完善、工业噪声和交通噪声的有效控制以及加强组织领导等工作目标任务;21项内容基本达到或超过了2009年确定的阶段性目标,分别为清扫保洁管理、河道整治和管理、环境污染治理、“摊点乱摆”和“广告乱贴”治理、食品“三小”整治、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和保障体系、市民教育以及健全管理网络、提高专业水平等工作目标。

其次,从指标体系的评估情况看,其中有33项三级指标达到2011年目标水平,分别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固体废弃物无害化运输率、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置率、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路灯亮灯率、打造工作知晓率、满意率等指标;30项指标达到或超过2009年的阶段性目标,分别为城市道路清洁度、社区、单位、市场和城市家具的清洁以及水体干净、市容秩序良好等指标。

(二)每年以11.28%的平均增幅梯度推进

指标体系是量化评价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的有效工具。通过对指标体系的33个二级指标和69个三级指标的初步测评,即以实现比例和分值计算,2009年“打造”的总分值为941.12分,分别比2008年850分递增10.72%,比2007年760分递增23.83%,平均年提高11.28%,符合整个规划和指标体系的预期目标。其中,指标体系中涉及“洁化、序化、亮化、美化”的22项二级指标中,测评分值达309.3分,基本达到指标体系目标要求。尤其是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生活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隧道亮灯率、夜景灯光亮灯率和“12319”热线指标连续三年测评为满分。

(三)92.7%的城乡居民对“打造”工作表示满意

根据杭州市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五年规划的要求,我市“打造”工作实现与否不是取决于领导和部门的评价,而是取决于城乡居民和国内外游客的满意度评价。为此,前段时间,市清洁办与市统计局联合开展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的社会调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2.7%的市民对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工作表示满意,92.8%的国内外游客认为杭州的城市环境“好”和“比较好”,没有一个游客认为“不太好”和“不好”。

二、管理水平:六大主要指标呈较高水平 清扫保洁管理居首位

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五年规划提出了“清洁”、“亲水”、“清静”、“绿色”、“食品安全”、“无视觉污染”等六项具体目标,从总体评估情况看,主要表现为:

(一)清扫保洁管理更加精细化

我市按照“最”字的标准要求和专业化精细化品质化的管理要求,不断提高清扫保洁管理水平。一是加快市政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推进主要道路、背街小巷、庭院改造等工程。2007年底,市委、市政府根据广大市民的要求,继续实施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同年实施背街小巷改善661条,2008年又改善129条街巷,2009年实施改善工程88条。截至2009年9月,全市共完成背街小巷改善工程2354条。同时,按照庭院改造3年行动计划,全市从2008年至2010年需完成743个庭院,3365幢房屋改善任务,2008年实际完成283个庭院,1401幢房屋的改善,截至2009年9月,完成346个庭院,1169幢房屋的改善,两年来,全市共完成629个庭院,2570幢房屋,完成率分别为84.7%和76.4%。此外,着力加强环卫设施建设,组织市区环卫设施及机具普查,全面掌握市区垃圾中转、公厕、环卫作业车辆现状。从2007年至今,共购置增添扫路车36辆、洒水车21辆、高压冲洗车15辆。现有市区共有扫路车123辆、洒水车85辆、高压冲洗车27辆。推进公厕提升改造,截至2009年9月,全市公厕累计提升改造项目完工160座,其中新建27座,改建133座,三星级以上150座。目前,全市公厕总数已达到1126座,三星级以上508座。二是全面落实清扫保洁制度,提高道路街巷的清扫保洁水平。修订完善了《杭州市区城市道路保洁分类管理检查考核细则》等维修养护作业规范、标准、导则。主城区的道路保洁时间延长到18小时以上,主要“窗口”和道路实行24小时保洁,城市道路(街巷)、社区(村庄)、单位、市场、工地、城市家具(环卫设施)保持干净,“四化”长效管理覆盖率达95%。积极推广和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运输,提高垃圾处置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水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大气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空气质量保持良好。

(二)亲水宜居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加快市区河道的综合整治步伐。一是明确管理体系。组建市区两级河道监管机构。编制了《杭州市市区城市河道长效管理规划》,制定《杭州市市区城市河道养护管理技术要求》和《杭州市城市河道保护管理办法》,城市河道管理范围已从原来15条42.7公里93万平方米水域拓展至61条184.97公里。二是加强日常监管。对市区河道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抄告、督促整改,共出动保洁人次55100次,清除垃圾15000.32吨,其中河面漂浮物6690.71吨、水草5806.3吨,河岸垃圾1552.03吨。三是科学调节河道配水。编制《杭州市区河道引配水详细规划》,研究配水调控措施,改善和提高主城区水环境质量。从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共完成引配水量6.88亿立方米。并积极做好珊瑚沙引水入城试配水工作,截至10月8日,共计引水1470万立方米。四是加强河道水质管理。每月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开展水环境专项治理。2009年实施贴沙河、沿山河、西溪河等7条河道水环境整治,目前7条河道中江干渠清淤工程已于6月10日竣工,清淤量7400立方米。

(三)城市绿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2007年到2009年9月,我市城区扩绿1783.7万平方米,建成4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124处,实施旧居住区绿化改造60处。一是坚持项目带动,着力抓好重点绿化项目建设。充分依托钱江新城、“西湖综合保护”、“西溪湿地”等市重点项目工程,以点带面,以线促面,快速推进绿化建设,完成半山公园、石祥公园、城东公园二期等重点绿化建设项目。仅2007、2008两年实施的河道环境整治,新增、改造景观绿化247.5万平方米,河道绿化面貌焕然一新。二是完成半山公园改扩建工程。半山公园改扩建工程面积由原来的11公顷扩大到40公顷。三是实施“绿荫工程”和“绿化美化工程”,增加绿色浓度和景观效果。创新绿化设计理念和种植模式,广泛运用乡土树种和宿根花卉,提高绿地的乔木种植比重,构建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复层式绿地,展现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景观。实施了之江路道侧、环城西路道侧、天目山路南侧等45处绿化美化工程。四是推进旧小区绿化改造,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通过合理调整绿化布局、提高绿化品位、增添休闲、活动场所,继续推进旧居住区绿化改造工作,2007、2008年完成了复兴南苑、闸弄口新村、机神新村等旧居住区绿化改造60处。五是鼓励开展屋顶绿化,推进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大力发展立体绿化。2007、2008年,新增屋顶绿化5万平方米,提高了城市的“三维绿量”。实施绿化重点项目建设,2007年、2008年城区新增绿地面积1200多万平方米。

(四)食品安全整治力度显著加大

近年来,我市以加大食品“三小”专项整治为重点,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共制(修)订农产品检测标准 9个;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 30个。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实施定期监督检测。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年来,全市“三品”优质农产品中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133万亩,水产类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25.7万亩,畜禽类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1281万头/羽。建立了16个农产品生产质量控制规范示范基地。二是大力推进食品“三小”专项整治。通过在六城区拉网式召开现场会、及时总结典型经验,推广江干区“百荷厨房”小餐饮联合经营及连锁经营、滨江区长河餐饮广场、上城区餐饮一条街和百诚食堂对外开放等经验,通过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推动整治。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检查了96513家(次)小餐饮、小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饮小食品店小作坊已创建示范10931家、提升10273家、规范35658家、取缔2185家。六城区已建、在建或拟建小餐饮百荷厨房式、一条街式、食堂式、单体连锁式四种模式的小餐饮联营店共76家。整治工作得到了省政府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三是落实食品安全责任机制。连续5年签订目标责任书,完善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应急机制。推进食品安全信息建设,不断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实时发布和共享平台。

(五)市容市貌更加规范有序

近年来,我市按照“严管重罚”的要求,加大了城市管理的执法力度,开展了以“五乱”为重点的市容秩序整治,维护了城市的整洁有序。对主要道路(窗口)、次要道路沿街店家出店经营、占道经营的违法行为,全市实行统一严管重罚标准。对违法店家发出《责令限期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未按时整改的违法店家实施递进式处罚,即对第一次违法出店经营、占道经营的店家处以500元罚款,第二次处以1000元罚款,第三次处以2000元罚款。通过集中专项整治和日常街面序化管控,有效遏制了出店经营现象。并先后开展了工程渣土违法运输、随意倾倒、广告乱贴等专项整治活动,城市整体市容秩序良好,乱张贴、涂写现象明显减少。同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社区便民服务点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纳入市对区城市管理目标考核内容和数字城管信息采集范围,同时重新梳理规范各区社区便民服务点的设置管理工作,确保社区便民服务点设置规范有序。目前,各社区便民服务点新牌制发日趋规范、规范画线率不断提高、市容环境明显好转,社区便民服务点规范设置管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管理手段:实事化项目化信息化 管理目标进一步实现

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是一项实事工程、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巨大的综合工程、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市在推进打造工作的过程中,着力推进管理手段的创新,坚持实事化、项目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加大集中整治力度,着力解决热难点问题,同时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带动和提升整体的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一)坚持实事化项目化,集中整治取得实效

从2001年起,每年排出市民反映强烈的热难点问题,举全市之力,一抓到底,狠抓落实,带动工作整体提升。一是排出问题。以群众的呼声为第一信号,通过问卷调查、基层调研、工作座谈等途径,先后排出了城市入城口、城郊接合部(城中村、景中村)、城市“牛皮癣”、农贸市场和早点摊、建筑工地、河道、景区和绿化带、“八小”行业、“五乱”现象、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环境污染治理、农村环境卫生等14个环境卫生热难点和重点问题。二是抓出成效。围绕整治重点,下发了重点问题集中整治的通知文件,明确责任,限期整改,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通过实施水环境治理和水景观建设,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亲水城市特色得到彰显,获得了中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荣誉称号。据市统计局调查结果表明,2009年市民对“清洁杭州”的满意度位列市委、市政府解决群众关注的“七大问题”的第1位。

(二)坚持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城管”系统逐步完善

近年来,我市充分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特别构建完善“数字城管”系统,推进城市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四化”水平。“数字城市”是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简称。该系统运用3S(GIS、RS、GPS)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无线电通令及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对城市管理对象的数字化,以一万平方米为一个单元,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管理网格,整合管理资源,建立城市管理新模式,使信息采集、问题处置、监督评估成为完整的管理链,形成“闭合回路”的管理新体系。目前,杭州“数字城市”已相继在上城、下城、江干、西湖、拱墅、西湖风景名胜区和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建成并上线运行。“数字城管”的建立,引领了城市管理领域的一系列变革,实现了城市管理由被动向主动、由静态向动态、由开放向闭合、由粗放向精细的根本性转变。一是完善“数字城管”的问题处置、解决机制,数字城管问题及时解决率达95%,并将覆盖面扩大到260平方公里。加强对非数字城管覆盖区域卫生死角的清查、清理。通过专项排查,倒排计划,消号督办,限期清理,落实长效等措施,全面提升整体环境卫生面貌,逐步消除卫生死角。二是认真做好12319热线市民反映问题的受理、处置,及时回复率达100%,及时办结率95%,处置满意率达96%。三是完善“数字城管”系统。按照“三个第一”的要求,实施数字城管三期建设,扩建支撑平台,升级改造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环卫机械化作业GPS监管、地下管线数据库、生活固体废弃物处置在线监测系统。截至2009年8月底,数字城管共解决问题213万件,问题解决率已由起初的46%提升至99.95%,问题及时解决率也由26.7%提升至95.23%。热线及时回复率、及时办结率、处置满意率分别为100%、99.5%、99.8%,已达到目标。

四、管理机制:以竞争激励为核心 管理效率和效益“双提升”

我市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五年规划提出了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的目标要求,近年来,我市以此为导向,积极探索以竞争激励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努力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一)环卫市场化运作机制逐步完善

近年来,我市围绕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的总目标,按照“政企分开、管养分离”的思路,推进市政公用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放开市政、河道养护和环卫作业市场,努力以最少的、最合理的成本换取管理上的最大效益。一是实施环卫作业市场化运作。全面实施以垃圾处理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为战略重点的环卫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改革,促进形成政企分开、管干分离的管理模式,建立与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相适应的环卫行业市场体系。进一步明确环卫作业市场的准入条件、竞争规则、监督管理办法等,确立公平、公正、公开的投标原则,建立和完善配套的监管制度,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培育和规范环卫作业市场。积极培育一批能参与市场竞争的保洁企业,同时打破城区行政区域界限,将城区所有道路划分为若干作业包,实行保洁市场招投标,进一步打破环卫作业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二是扩大市场化招投标范围。自2006年始,杭州对全市新增道路和市级财政出资的养护作业工作,全部推向社会实行公开招投标。通过打破垄断、开放市场、引导竞争、加强监管、完善服务等举措,吸引有资金、技术、信用的企业扩大参与到道路保洁、市场保洁、村道保洁等全方位养护作业的市场竞争,参与城市“牛皮癣”治理的市场保洁,参与部分城市道路、高架路、城市隧道等综合养护保洁竞争,形成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有资格(资质)、有能力的各类企业在统一的市场中参与跨地区、跨行业公平竞争。三是实施街面分类保洁管理。近年来,杭州在实践中探索实施了道路保洁分类管理办法。根据道路所在区域的重要程度、车流量和人流量等情况的不同,将主城区道路和街巷分别划分为一、二、三类三个保洁和管理类别实行分类保洁。其中一类道路,要求做到24小时不间断保洁,一类街巷则要求做到16小时重点时段不间断保洁。

(二)城市管理目标考核机制逐步完善

我市在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工作中,积极引入和应用市场因素和竞争因素,提高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的效益。一是建立城市管理考核评价体系。以城区政府(管委会)和市级相关职能部门为考核对象,对城市管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日常城管问题及时解决情况为主要考核内容,城区(部门)自评、城区与部门互评、领导监督评议相结合的“市区联动、块抓条保”的城市管理目标考核机制。二是建立健全以奖代拨的激励机制。市、区两级设立城市长效管理“以奖代拨”专项经费,重点是解决城市管理资金投入和绩效考评问题,发挥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作用。建立各区“以奖代拨”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贴补城市管理工作经费,专项用于市政环卫作业、改善环卫设施设备、开展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专项整治等活动。

(三)行政问责机制逐步完善

近年来,我市按照“严管重罚”的要求,制订了《杭州市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问责暂行办法》,对在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工作中,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或履行职责不力,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有关单位和工作人员,经调查属实的,依照本办法进行责任追究。并针对市有关部门、各区和企事业单位等不同的责任主体,规定了不同的问责情形。办法施行后,先后对三里亭农贸市场等问题进行问责,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五、公众参与:突显主体作用 市民公共文明意识得到提升

市民的公共文明素质是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极为重要的目标,也是一座城市品质、形象和实力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我市以“抗雪救灾”、“抗震救灾”、“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等为载体,在教育、实践与氛围营造上下功夫,动员市民支持参与打造清洁城市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的公共文明素养。

(一)搭建平台,教育群众在参与中提升文明素养

我市始终坚持以市民为主体,以规范引导为重点,把共建共享贯穿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的全过程。以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文明礼仪教育,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的正面影响作用,连续5年开展“十大平民英雄”评选活动,共评选产生50位“平民英雄”,为广大市民树立了可信、可学、可敬、可爱的榜样。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巡讲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通过市民学校电视讲坛举办“和谐杭州”、“品质杭州”、“礼仪杭州”、“人文杭州”等专题讲座,大力加强市民的国际开放意识、现代意识、公共意识和法制意识,积极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大对商贸学校、的士学校和民工学校的指导力度,推进各类市民学校分校在全市各区、县(市)、各行业的延伸拓展,新建“的士学校下沙分校”,进一步扩大教育覆盖面。组织开展了“八小”行业经营业主教育培训活动,对全“八小”行业(包括小食品加工、小食品店、小餐饮、小理发店、小旅馆、小浴室、小歌舞厅、小网吧)经营业主进行集中培训,2007年、2008年共有13000余人参加培训,参训率达98.42%。组织外来创业者代表参加“我看杭城新变化”教育活动,增强了外来务工人员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提升市民的整体文明素养。

(二)设计载体,吸引群众在参与中提升文明素养

2007年至今,我市共组织开展“百万市民清洁大行动”10余次,数百万干部群众在参与中受到了教育和提高。组织开展了“携手1+6,清洁进万家”、“庭院整治”、“文明出行”、“公交让座”、“健康生活进百万家庭”等教育实践活动,让广大市民在参与中受到了教育和提高。组织开展“文明从脚下起步”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推出了“文明指数”播报、“让坐星期一,礼让每一天”、爱心斑马线、“闪闪的红星”、“文明乘车”、“文明游园”和“文明交通示范路口”评选等主题教育活动,连续8年的“文明从脚下起步”教育实践活动,市民遵章守规、文明出行的意识普遍增强,“文明行路指数”日益提高。开展“文明与我同行,我为奥运喝彩”——杭州市文化大篷车乡风文明千里行活动,深入各地演出50多场,观众达10多万人次,让市民群众在笑声中接受教育,在欢乐中感受文明。

(三)注重宣传,发动群众在参与中提升文明素养

近年来,市属新闻媒体加大打造“国内清洁城市”的新闻报道力度,强化正面宣传,挖掘典型报道,营造浓厚氛围。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杭州网推出《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专题报道》等栏目,对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五年规划、指标体系和年度工作重点进行政策解读,对“五乱”整治、“八小”治理、庭院整治等集中整治工作进行连续的跟踪报道,并宣传报道打造清洁城市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西湖明珠频道、生活频道,杭州电台新闻广播、西湖之声、交通经济广播等媒体,共刊发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的报道数千条,并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如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60分》栏目对发生在杭州与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不相符的事件进行电视曝光;杭州电视台明珠频道《阿六头说新闻》和《明珠新闻》推出了不文明现象曝光台,鞭笞了各种不文明现象和市民陋习,监督环境卫生问题的整改。同时,在城市入城口、主要道路和广场设置了大型公益广告,并通过电子荧屏滚动播出20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杭州市市民守则和市民“六不”行为规范,促进市民公德意识、环境卫生意识的不断提高和良好风气的形成。

六、政策保障:解决“三有”问题 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体系

近年来,我市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五年规划和指标体系,按照“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的要求,建立健全了上下一心、部门联动、条块结合、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组织协调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有人管事,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

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千人动员大会和专题会议,市委书记亲自动员讲话,市长提出具体要求,市委副书记作出部署。建立健全了市、区、街道等多层次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三办二局”的牵头协调作用,进一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筹,领导小组牵头,部门和城区负责,社会各界和市民参与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每年制定下发工作重点,并把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细化分解到市有关部门和各城区,纳入市级机关综合考评“专项目标”考核内容。着力完善了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工作网络,进一步配强了城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环卫保洁力量。建立领导干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义务监督员、新闻媒体、市民群众“五位一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监督体系,加大专项督查、面上督查和媒体曝光问题督查,以及城管部门、爱国卫生管理部门等日常巡查力度,明确分工,形成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有钱办事,政府主导的资金筹措机制进一步完善

市本级从市区土地出让金中提取2.5%作为城管专项资金,全市城市管理经费从1999年的不足400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13.36亿元,并将经费下拨与工作落实挂钩,激发了各级各部门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地财政同步加大打造工作的投入,如萧山区实行“户投、村收、镇运、区处理”模式,区、镇两级财政每人每年补助16元,并对清扫保洁的“优秀村”,每个村奖励7万元,镇财政同步配套,目前累计奖励4000万元;桐庐县逐年提高补助经费,已由2008年的每人每年30元提高到60元;淳安县根据行政村的规模,每村每年补助2500-5000元不等,同时还对最清洁村、卫生村等进行奖励。

(三)有章理事,配套的法规规章和制度进一步完善

出台了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五年规划、指标体系和问责暂行办法,制定下发每年的工作重点,并把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市直属各单位和城区,与年度综合考评挂钩。推出了“道路保洁分类管理检查考核”、“数字城管”、“街面保序”、“市清洁办重点督查”、“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和义务监督员检查”等5项排行榜,每月或每季对市有关部门和各区、县(市)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工作情况进行排名,并将排名情况与年终考核和城管专项资金下拨结合起来,进一步调动各级各部门参与打造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完善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的通报、举报、简报、例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工作制度,使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有章可循。

杭州市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