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举办2020宁波市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会

来源:宁波日报 2020/8/26 发布时间:2020-10-23 浏览量:13

不少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走进云端直播室,推介所在企业招聘岗位。(周琼 任社 摄)

绿色化工类的专业人才招聘渠道在哪里?怎样用大数据提升人才匹配的精度?如何做好现有人才的再提升,让“人才链”耦合“产业链”,实现人才发展与产业转型的两翼齐飞?

8月25日下午,在2020宁波市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会上,不少区域以及行业企业负责人找到了更清晰的思路和解法。

2019年5月,宁波市吹响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冲锋号,发出实体经济尤其是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作为我市着力推进建设的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之一,绿色石化产业在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快绿色石化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是唱好“双城记”、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战略谋划和有效抓手,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重要讲话的生动实践。据了解,目前,宁波市石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北仑、镇海和大榭三大片区,截至2019年底,实现绿色石化产值3521.9亿元,其中作为本次供需对接会东道主的北仑区实现产值约占全市绿色石化行业产值的四分之一。

作为创新型产业,绿色化工(新材料)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较一般产业更加旺盛和强烈。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世界大变局的趋势下,石化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行业市场需求不足等挑战。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做好人才梯队培养,加快宁波绿色石化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以人力资源的新蓝海,赋能绿色化工产业的新未来?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仑区人民政府携手搭建了精准服务平台,举办2020宁波市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会。

活动通知发布伊始,就吸引了近100家宁波市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企业,60余家来自上海、重庆、宁波等地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及14所对口专业院校报名参加。

在自由对接环节,石化/新材料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相关院校相关人员之间交流十分热烈。

宁波锋成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的人事专员王虹辉是第二次参与类似活动,2019年,她参加了在镇海举行的一场人力资源服务对接会。她告知,这几年,研究院自主创新的产品不少,也一直在补充“新鲜血液”,“但因为我们的研发方向和产品应用集中于一些石油三采行业,相对冷门,所以更加需要合适的招聘渠道和研究人员的再提升培训服务”。在8月25日的会场上,许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的包括专业人才匹配、专业知识提升的服务包让王虹辉觉得很惊喜,“一站式的服务采购,这比我们自己招聘和寻找培训产品,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

尽管公司成立只有短短3年,立聘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已经在化工细分领域做出了自己的品牌,公司的校招负责人孙鹏茹,在活动现场接触了许多企业代表。在她看来,参加一次活动就能接触这么多企业和高校,非常高效。专注于精准校招的宁波魔视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赵九阳有着同样的感受,魔视云是通过中国(宁波)人力资源服务创业创新大赛引入宁波的企业,“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企业和高校了解到形态丰富的人力资源服务产品,既便于我们联通高校,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向企业输送人才,实现三方共赢”。

背靠发达的工业基地,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石油和化工领域的人才培训方面很有特色,拥有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尽管并不负责学生的就业工作,学院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王超老师主动报名来到了宁波。“只有听到来自企业一线的声音,我们的学科设置、培养方案才能更精准。”王老师告知,他一直鼓励学生积极前往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寻求机会,几年来,学院有不少学生入职万华化学、浙铁大风等宁波的石油、化工和新材料企业。

据统计,对接会已达成含人才招聘(引进)、员工培训、高端猎头和劳务派遣等在内的合作意向40余项。


供需对接会现场,企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以通过“码上”对接联系。

同时,在对接会现场,北仑区人社局与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分别牵手镇海和象山两地人社部门,联手推进相关行业人才的培育、成长;宁波金发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重庆市人才研究和人力资源服务协会与宁波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签署协会间战略合作协议。

宁波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人社部门围绕“246”万千亿级产业发展精准施策,常态化举办重点产业实体企业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及高校间的对接活动,先后组织了时尚纺织服装、数字模具、数字贸易等10余场重点产业的人力资源供需对接会。通过采取“线上线下联动”“市内市外联动”“政府推动市场运行”等有效举措,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朝着集聚化、专业化、国际化、生态化方向发展,为区域经济和“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本保障。

注意到,随着活动的推进,这些一站式的对接正受到越来越多实体企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欢迎。“这个活动,一方面推动我市绿色化工产业和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深度对接,使得绿色化工产业既能享受到政府人才公共服务,又能对接高校的人才培养,更能互联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丰富的服务业态;另一方面还能拓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服务领域,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告知。

据悉,在当好产业发展“助推器”的同时,我市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本身也在近年来快速成长。截至上年末,全市已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200余家,行业总营收超过600亿元,同比增幅41%,实现利税超过30亿元,三项指标均居全省第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