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获后,全生物降解地膜直接分解在土里,不用捡拾,省工省时又环保。
在象山县黄避岙乡高泥村,一片面积10亩的单季晚稻基地覆盖着一层黑色薄膜。2020年6月,该县在水稻种植中采用了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
基地负责人朱文荣说,水稻田原先是要人工除草的,劳动力成本大,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后,抑草作用很明显,田里杂草基本看不到了,不必再打除草剂,既节省了成本,又减轻了对环境的影响。
据朱文荣介绍,3个月后,覆盖在单季晚稻基地里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就能自然降解,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相关人士表示,水稻田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这在全市还是首次。
新型地膜会“自动消失”
日前,在宁海县越溪乡绿色城堡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工人一边栽种着秋大豆,一边为农田铺设全生物降解地膜。“这种新型地膜成本比普通地膜高,但对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生长没有副作用。”合作社负责人陈乾明说。
2019年,绿色城堡专业合作社在作物地里首次覆盖全生物降解地膜,开始尝到甜头。陈乾明说:“大豆收获的时候,全生物降解地膜正在自然分解,大多成了絮状,后期可以完全降解,不会有残留,不需要再找小工揭掉回收,省了一笔人工费。”
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范雪莲告知,全生物降解地膜是一种以生物降解材料为主要原料、具有生物降解性能的新型薄膜。这种薄膜大多用于地面覆盖,以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维持土壤结构、抑制杂草,且能防止害虫侵袭作物和某些微生物引起的病害,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范雪莲表示,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后期会自动降解为水、二氧化碳和腐殖质等产物。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不仅能节省地膜回收成本,还有助于土壤生态改善和农田环境保护,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用上新型地膜,玉米收获后,地膜直接分解在土里,不用捡拾,省工省时,很环保!”在宁海县胡陈乡立新特菜合作社,正在播种大田玉米的合作社社员郑永乾高兴地说。
“那块地用的是普通地膜,基本不降解,满地都是。”在立新特菜合作社社长王爱华看来,普通地膜由于长时间无法降解,长此以往将阻碍农作物的根往下生长,而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的试验田,第二年作物发育基本不受影响,长势较好。
宁海种植地膜玉米已经有20多年了,地膜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土壤温度、保墒、减少杂草和病虫害,正因如此,农作物使用地膜栽培显得十分必要。然而,普通地膜在农作物采收时虽进行了人工捡拾,但不能做到彻底清除,残留在地里的地膜势必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
“起初农民用厚度为0.008毫米的薄地膜,这种地膜难以全部回收,容易产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宁海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生物降解地膜的透光和拉伸强度,跟普通地膜没有太大区别,其优势在于能保护土壤、减少白色污染,从2020年在西瓜地和玉米地做的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来看,效果比较理想。
覆盖在单季晚稻基地里的全生物降解地膜,3个月后就能自然降解。
两种地膜综合成本相当
据了解,普通塑料地膜成分为聚乙烯,降解时间长,残留在土壤中,使土壤透气、透水性变差,影响作物产量。
为促进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推广应用,近两年来,我市余姚、宁海等地在毛豆、玉米、马铃薯、西瓜等作物上进行了试验示范。综合来看,全生物降解地膜除了有普通地膜的增温保墒抑草等作用外,农作物生长后期降解膜会自然分解,不需要揭掉回收,综合效果较好。
如在毛豆生产中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4月初覆膜,60天左右地膜开始破裂。到了6月底毛豆收获后,对土壤进行深翻、旋耕作业,未出现地膜缠绕现象。7月中旬,田间基本找不到地膜碎片。同样,应用在马铃薯和西瓜两种作物上,全生物降解地膜的降解优势也非常明显。从分析来看,不同厚度的降解地膜随着温度升高、雨水增多,降解速度会越来越快。从增温效果看,10微米和12微米降解地膜对比普通地膜,优势突显;从产量来看,12微米降解地膜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比7微米普通地膜增产7.7%。此外,从埋地情况来看,6微米和8微米降解地膜60天内基本分解,10微米和12微米降解地膜90天内基本分解。
余姚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副站长郑华章表示,全生物降解地膜前期覆盖效果与普通地膜基本一致,具有增温保墒作用,能使农作物提早上市。使用后进入碎裂期,可把植株残体和降解地膜一起翻耕,不会缠绕机器,地膜分解在地里免回收,无污染残留,不影响下茬作物生长。
据了解,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价格是普通地膜的两倍,如在毛豆栽培中使用8微米和10微米两种不同规格的降解地膜,每亩成本分别为150元和200元,而使用1米宽的普通地膜每亩成本为60元。
“全生物降解地膜每亩使用成本比普通地膜高90元左右,但在生长期过后,可直接翻耕,节省了人工捡拾成本和地膜集中回收处置费用,综合成本与普通地膜相当。”宁海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金伟兴说。
2019年以来,余姚市康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基地在大豆栽培中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普通地膜的话,要在大豆采收后进行人工收集,相当费工,而且收集不干净。同时,深翻、旋耕时机器容易被地膜缠绕,影响作业。使用降解地膜后,拖拉机旋耕作业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合作社负责人秦伟杰认为,降解地膜的直接成本要高于普通地膜,但其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推动农膜无害化利用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农用地膜在我国得到大面积应用,并逐步成为继种子、农药、化肥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然而,在如今回归生态农业、发展绿色经济的背景下,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不再被提倡。曾经为农业增产增收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普通地膜,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对绿色环保和资源节约的要求。从这一点来说,应用推广可降解的新型地膜势在必行。
为推进受污染耕地土壤的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2020年上半年,我市分别在宁海小宋村、青珠农场和余姚泗门海南村余姚市康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小曹娥南星庵村余姚市佳云西兰花专业合作社开展试点,建立玉米、西瓜、毛豆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基地和示范基地,推动农膜利用“减量化、循环化、无害化”。到目前为止,宁海已建立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推广基地25亩,余姚市建立了4个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基地,示范推广面积80亩,农户反响良好,示范效应明显。
宁海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计划出台相关政策,通过3年至5年的努力,建立其他农作物的试验和示范推广基地,进一步扩大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使用面积。
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相关人士表示,全生物降解地膜更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也能从根本上解决废弃农膜回收问题,杜绝农田“白色污染”。随着国家土壤治理政策的落地执行,全生物降解地膜终将逐步取代传统地膜,掀起一场农田“绿色革命”。为推动农膜无害化利用,我市将在毛豆、玉米、马铃薯、西瓜、包心菜等农作物上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加大示范推广力度。
从目前各地试验情况来看,全生物降解地膜较适用于露地蔬菜短季栽培。而在大棚中,因地膜未被雨水直接冲淋,降解周期会比较长。另外,降解地膜的韧性相对较差,使用中要注意技术配套,避免出现地膜破损等情况。在生产过程中,具体要把握四个方面:一是做好田园清洁工作,清除根茎等前茬作物的枯枝残叶,防止覆膜时地膜被戳破;二是畦面要平整,防止覆膜、播种行走时泥块戳破薄膜;三是杂草要封好,防止杂草顶破薄膜;四是薄膜要压实,地畦两边压膜泥块要密集。
全生物降解地膜市场空间广阔
1979年,国内开始试验并推广地膜技术,带来了一场农业“白色革命”。经过40多年的发展,农用地膜在我国得到大面积应用,地膜覆盖面积和使用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传统地膜大多采用聚乙烯(PE)塑料,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若不能及时回收干净,残留的地膜会影响土壤物理性状和作物生长发育,造成种植收益和生态环境的双重损失。
土壤乃“生命之基、万物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生物降解膜市场拓展的利好政策。2016年,国务院颁布“土十条”,明确表示修订农用地、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订可降解农用地膜标准,修订农用地膜、农药包装标准。2017年,原农业部印发了《农膜回收行动方案》,要求进一步完善农田残留地膜污染监测网络,建立地膜使用、污染残留和回收利用台账,加强督导调度,完善考核机制。
业内人士预估,系列政策的出台将给我国土壤污染修复工作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想象空间,形成万亿级的市场规模。而全生物降解地膜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资料,定会在其中占据重要的一环,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由于全生物降解地膜价格高于聚乙烯地膜,许多人认为这是制约其规模化推广的最大障碍。实际上,加上回收残膜与再生利用成本,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其实比使用聚乙烯地膜更为划算。
(韩立萍 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