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杭州湾畔的慈溪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焕发着勃勃生机。很难想象,这个面积达15.5万亩的现代农业先导区,曾经是盐花遍布的盐碱荒滩。
“我们栽培的水稻平均亩产从4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近2.5万亩水稻销售额有4000多万元。”正大桑田(宁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白劲松介绍,2015年,公司创新采用水淹法种植水稻,实施立体生态种养,打造集水稻绿色种植、品牌大米生产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改写了盐碱地贫瘠的历史。
为了拓宽销路,该公司同周边50余户水稻种植大户建立了优质稻米品牌共推共用关系,打响了园区新品牌——“海香软”稻米,并带动稻米购销5000吨。
恒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园区引进的另一家龙头企业,2020年试种了3500亩莲藕。“我们引进了职业农民,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恒海农业负责人顾斌斌告知,统一选种、统一种植、统一收购,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产业园还创新利益联结方式,运用品牌共建、机制创新、龙头带动、产业融合等方式,帮助农民搭上产业园这一“现代快车”,参与产业链与价值链利益分配。目前,园区辐射带动农户6000余户。
“作为宁波现代农业四大先导区之一,慈溪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聚集了现代生产要素,以管委会主导运营服务,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全面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面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朱丹说。
我市各地农业资源禀赋不同,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已不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政府通过先进生产力引领农民共同致富至关重要。当前,我市正在大力实施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152211”工程,聚力建设一批融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的大平台。全市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规划面积120万亩,其中面积10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园先导区4个,目前有9个园区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一。这些平台成为宁波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最强引擎,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阵地。
打造规模化的产业平台,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才能让更多农民受益。在三门湾现代农业开发区蛇蟠涂板块,当地正计划打造现代海水养殖产业基地,发展传统生态养殖、设施养殖、种苗繁育等主导产业,引入科研院校,打造产学研融合为一体的大平台。
宁波华大海昌水产种苗基地是宁海引入的首家省级对虾种苗良种场,主要从事南美白对虾、青蟹、梭子蟹等重要经济水产种苗繁育。该公司董事长邬时会介绍:“以前老百姓要从海南买种苗,我们公司入驻园区后,100多户养殖户承包了公司的养殖塘,并向公司买种苗,售后我们进行一对一服务。”养殖户沈建生在附近承包了30多亩养殖塘,效益不错。他称赞:“现在就近向企业买种苗,很方便,也有技术保障。”
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也是农民加快转型的重要路径。在海曙区古林镇前虞村,稻翻碧浪,白鹭翩翩,在蓝天白云和黛色山峦映衬下,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江南田园风光图。不远处,农户们正在辛勤劳动。而他们的工作轨迹,都被一一记录在数据中心。
这里是海曙区古林大田数字农业项目的核心区。作为农业农村部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之一,该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建设总面积达10900亩。
通过大屏幕,工作人员可以直观且清晰地知道土壤温度、灌溉时间、病虫害情况等,实时监控水稻的生长情况。“水稻种植从耕田、播种、施肥、收割再到烘干的全过程数字一体化的实现,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这是过去人工种地时无法想象的。”操作员林佳伟感叹。
“整个项目涉及5个村6000余农户,大项目带动发展绿色高效农业,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深度融合应用,改变了以往镇里农户小规模种植的状况。”古林镇党委书记周高说,除了每亩近千元的土地流转费收入,受雇农户每个月工资有五六千元。预计项目可以使用工成本减少10%,节水10%,减少肥料施用8%,单产提高2%,快速带动周边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