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是全国低碳日。作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宁波碳排放量较大,低碳建设刻不容缓。如何加快低碳发展,守护宁波的“蓝天幸福”?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近年来,从工业生产到百姓生活,从城市到乡村,以低碳城市建设为契机,围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能效提升等重点领域,宁波通过持续探索沿海制造业强市的低碳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持续迈向低碳化、绿色化。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持续提升
通过对1号炉、3号炉技术改造,对5号给水泵电动改汽动等,2020年万华化学宁波热电有限公司投入8061万元进行能耗“瘦身”,预计年节能3.28万吨标准煤,约占大榭全区总节能量的54%。
以节能改造、落后产能淘汰为手段,宁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提升能源节约利用水平。“我们在高耗能行业积极推行能效‘领跑者’制度,全市乙烯、聚氨酯、钢铁、水泥、火电等行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已基本达到或接近国内领先水平,其中镇海炼化入选国家工信部乙烯行业能效‘领跑者’。”市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结合“低散乱”块状经济整治提升等行动,宁波加快电机设备能效提升和老旧落后设备淘汰,3年来累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908家。
统计数据显示,全市单位GDP能耗从2015年的0.474吨标准煤/万元下降至2019年的0.41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11%,能源利用率持续提高。
持续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是能源结构迈向绿色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慈溪龙山镇北部1800亩滩涂上,连片的太阳能发电板排列整齐,场面十分壮观。这是慈溪正态新能源有限公司投用的120兆瓦渔光多能互补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预计年发电量13611.9万千瓦时。
近年来,慈溪百益110兆瓦渔光多能互补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大唐乌沙山电厂厂区35兆瓦光伏发电项目、象山鹤浦3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等一批可再生能源项目相继建成。截至2019年,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总容量为314.58万千瓦,可再生能源累计发电量48.3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45%,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高至5.98%。
天然气在居民、工业、汽车、供热等领域应用比重逐步增加。通过持续推进“煤改气”,全市已建天然气管道7000多公里,2019年天然气消费量达26.9亿立方米。
建筑交通抢贴绿标签
“家里不需添置热水器,龙头一开,管道热水就来了,一家三口每年花的热水钱只要1000多元!”日前,奉化城区中央花园小区住户开始享受到新能源供热的便捷。该小区是奉化第二个大规模采用“太阳能+空气能”集中式供应管道热水的高层住宅小区,目前已有800多户业主在使用,占到已入住业主的80%。
新能源供热是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之一。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行绿色节能建筑。通过推动建筑能效提升、开展民用建筑节能审查,全市新建建筑中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比例100%。截至目前,累计新建绿色建筑面积1.1亿平方米。
在居住日益绿色化的基础上,随着低碳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选择低碳出行。宁波积极构建与地铁接驳的零换乘公交站点,做好与地铁客流的无缝衔接。通过新辟和优化调整,市公交总公司与轨道交通有衔接的公交线路累计134条,占全公司总线路近七成。继续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到2020年年底,中心城区公交车基本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
加快打造海上“绿色”丝绸之路。宁波舟山港成为国内首个集装箱进出口全程“无纸化”港口,每年可降低物流成本1.5亿元,节约纸张6300万张,减排二氧化碳4.4万吨。
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目前,我市城镇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88.5%,城镇资源化利用率达86%,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我市相继引进世行贷款、赠款项目,通过PPP模式完成集垃圾焚烧、厨余垃圾、餐厨垃圾于一体的静脉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全国首个拥有完整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设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