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方讨论、听取意见,《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审议稿)》(以下简称《建议(审议稿)》),于11月30日下午审议通过。
这份23407字的《建议》(审议稿),为改善民生献计颇多。
推动“十二五”发展必须坚持六条原则
《建议(审议稿)》提出了推动“十二五”发展必须坚持的六条原则,即率先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延伸:六条原则,充分体现了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的要求,突出了以人为本理念,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预计“十二五”期间杭州100%全面小康
《建议(审议稿)》提出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力争科学发展水平居全国全省前列,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城乡区域更加协调,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政治更加清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延伸:力争科学发展水平居全国全省前列,是基于我市发展的良好基础和特色优势提出的。杭州是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之一、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近年来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未来五年,杭州要在科学发展上下更大工夫,努力使科学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从中央和省委的要求看,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要求,长三角地区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杭州发展进程看,2009年我市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74924元、63471元,远远超过了2020年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相关指标。
根据《浙江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测定,2009年我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是96.49%,快于全省2.99个百分点。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核心在于“全面”和“惠及全市人民”。
所谓“全面”,是指小康社会的建设领域是全面的,不仅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要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具体就是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五大领域24项具体指标都要达到目标要求。目前,在人民生活、生态环境两大领域中的社会保险覆盖率、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等3项指标,全市平均水平与全面小康目标值还有一定差距。
所谓“惠及全市人民”,是指小康社会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既包括市区居民,也包括农村和五县(市)居民;既包括本地市民,也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目前,萧山、余杭区和五县(市)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还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离基本实现全面小康标准还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其中,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最高的萧山区为88.57%,最低的淳安县为77.68%,其他五个区、县(市)在80%以上、88%以下。根据杭州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全面小康实现进度,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市能100%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值。
《建议(审议稿)》提出了“六个新”的具体目标
《建议(审议稿)》提出了“六个新”的具体目标,即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民生保障得到新加强、统筹发展取得新进展、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
延伸:这些具体目标,突出了结构调整、创新驱动、民生幸福、统筹协调、绿色发展、社会和谐等导向,体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的杭州城市功能定位,既有较强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
2015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
《建议(审议稿)》提出的具体目标中,定量指标只有一个,即“2015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 。
延伸:《建议(审议稿)》重点体现方向性和指导性,指出“十二五”发展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上下工夫,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见成效。
经测算,预计2010年杭州市按现价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950亿元左右,如果“十二五”年均增长10%,按2010年价格计算,预计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可达到9600亿元。实际执行结果,杭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有可能超过10%,达到1万亿元是有可能的。如果再考虑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的影响,杭州按2015年现价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1万亿元。
推动消费信贷向旅游、教育、家庭耐用品等领域延伸
关于扩大内需,《建议(审议稿)》提出了四方面要求: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跨越。
延伸:杭州作为经济大市,不能局限于挖掘市内需求潜力,必须在拓展国际市场和本地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国内市场,不断提高杭州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努力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提升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
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广信用消费,适当降低消费信贷门槛,推动消费信贷由住房、汽车等重点领域向旅游、教育、家庭耐用品等领域延伸。
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
《建议(审议稿)》对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和全面部署: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延伸:深入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形成更加完善的服务业产业结构。
抓住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努力培育一批支柱产业和先导性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杭州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加快发展八大门类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竞争力。
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发展导向,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加快省级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市级产业集聚发展新平台,增强国家级开发区科技示范、产业引领和功能辐射作用,推进省级开发区提升扩容,加大城镇特色工业功能区整合提升力度,推进新城、城市综合体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积极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国内外知名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业龙头企业。
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进“三网融合”和“无线城市”建设,建设智能城市、“智慧杭州”。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建议(审议稿)》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方面提出了三方面任务: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人才强市。
延伸:自主创新是推进转型升级的核心。要围绕国家战略导向和我市发展需要,明确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重点突破集成创新,全面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深化与国内外大院名校、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要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加快建设优质均衡的杭州特色现代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优化环境、开放聚才的指导方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本站编辑 丁方舟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