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名湖”尽显普世价值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2011/6/28 发布时间:2020-10-16 浏览量:13

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于6月19日至29日在法国巴黎召开,本次会议的21项议程中一项重要议题就是审议2011年新提名的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巴黎时间6月24日下午5点55分(北京时间晚11点55分),杭州西湖作为中国唯一的提名项目获得大会全票通过,成为了中国的第41个世界遗产。

西湖申遗“十年一剑”

回顾西湖申遗的历程,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西湖申遗工作从1999年开始启动。2001年,以西湖申遗为主要任务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动工。

2006年,西湖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8年8月,西湖作为正式申报项目由国家文物局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核准。

2009年2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递交西湖申遗文本及规划纲要。之后,对申遗文本及规划纲要进行修改完善。2010年2月,再次递交申遗文本及规划纲要,通过初审。

2010年9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专家到杭州对西湖申报项目进行实地评估考察。2011年5月,世界遗产中心公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西湖申报项目的评估意见。

2011年6月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了西湖申报项目,宣布西湖正式列入2011年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名湖”彰显普世价值

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有7处遗产拥有规模显著的湖泊水体,其中包括5处自然遗产,1处湖泊类混合遗产,1处文化景观的湖泊类遗产。

西湖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与其他湖泊类文化遗产相比具有显著的“文化名湖”特征,是对世界遗产类型的重要补充。

西湖文化景观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西湖特色植物6大要素组成。

北宋大文豪苏轼曾说过,“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使杭州无西湖,如人而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纵观5000年杭州建城史、2000多年西湖发展史,西湖就是杭州的“根”和“魂”,西湖的普世价值已深刻地体现在杭州城市的发展长河之中。

西湖文化景观是中国历代文化精英秉承“天人合一”哲理,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绘画美学、造园艺术和技巧传统背景下,持续性创造的“中国山水美学”景观设计最经典作品,展现了东方景观设计自南宋以来讲求“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

“后申遗时代”让西湖再活2000年

西湖的兴衰史,首先是一部杭州人民和历代先贤保护、建设西湖的历史。像唐代的李泌、白居易,吴越国的钱镠,北宋的苏东坡,明代的杨梦瑛,清代的李卫等,都对保护西湖作出了很大贡献。

西湖申遗成功,标志着杭州进入了“后申遗时代”。保护西湖始终是西湖的永恒主题,是“后申遗时代”的第一位工作。

杭州市副市长、杭州西湖申遗领导小组副组长张建庭在申遗成功后表示,申遗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当前仍要按照世界遗产大会评估报告的有关要求突出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游客管理;二是处理好景区内少量建筑与整个西湖文化景观的协调问题;三是抓好西湖文化景观尤其是“西湖十景”题名景观的监测、记录、存档等工作;四是加强西湖东部天际线控制,包括南部、北部的建筑控高等工作;五是严格执行各有关政策法规,确保将来西湖景区的变化不至影响景观的总体和谐。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杭州西湖申遗领导小组组长王国平通过媒体作出了杭州市保护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六不承诺: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占用。他还表示,申遗的目的是保护西湖、造福后代、让西湖再活一个2000年。(本站记者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