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历史的画卷上注定是一个充满着浓墨重彩的年份。
这一年,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尚在全球蔓延,人们感觉着丝丝寒意。然而,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并没有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都市农业”、“风情小镇”、“国家森林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低碳农业”……这一连串关键语告诉我们,杭州的农村面貌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2009年,我市的新农村建设见势早、行动快、举措实,都市农业不断提升、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民生较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一份漂亮的新农村建设“杭州答卷”正铺展开来,呈现在我们面前。
农民生活品质·喜悦
要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自然缺不了农民兄弟生活品质的提升。
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822元,同比增长10.6%,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农民兄弟口袋里的钱包更加鼓了,生活也越发殷实。
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达346.80万人,人均筹资额达250元,参合率99.68%。全市农村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
还有几个“100%”让人喜悦和激动:全市乡镇日用消费品连锁超市、行政村日用消费品村级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村村通”、有线广播“村村响”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100%免除,低收入农户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学杂费100%免除。
此外,有着杭州特色的“联乡结村帮扶”机制继续发挥着特殊作用。一年来,全市共组建“联乡结村”帮扶集团206个,参与部门976个、企业2894家、学校53所,并实现了乡镇“全覆盖”。共建集团和企业累计捐助资金达7.48亿元。
在杭州,城乡统筹迈出的每一个坚实脚步,都让农民兄弟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也让他们能幸福地沐浴在生活品质之城的美好阳光之下。
现代都市农业·飞跃
民以食为天。
作为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这一年,我市在粮食生产、农业产业化、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流通、农业园区建设、林业生态建设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去年,我市新建都市农业示范园36个,累计达374个,总面积66.6万亩。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园区(点)总数达394个,全年接待游客1331.72万人次,经营收入12.12亿元。
我市农产品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市农产品已拥有市级以上著名商标116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70个,浙江名牌农产品7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品牌化经营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尝到了甜头。
安全是农业的生命线,我市历来重视农业安全保障。仅去年一年,我市就制定了农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586项,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06个、绿色食品32个、有机食品12个,生产基地和市场销售的六大类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为97.21%。
去年,我市还勇夺“国家森林城市”这顶桂冠,让杭州的城市名片盒里又多了一张耀眼的名片。
农村基础设施·跨越
2009年,8.34亿元的市级支持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让全市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这一年,我市全面完成了30个示范村整治和459个重点村整治。93%的农村家庭开展了庭院集中整治活动,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庭前屋后、整洁如画,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高速公路沿线整治,如刘谦手中的魔术棒,让300多万平方米的绿色景观林带跃入我们的视线。一路沿着高速公路进城,外地来杭的朋友会发现,杭州变得更加“清爽”、更加“绿色”了。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市还完成了4.3万户农村住房改造,以及2250户农村困难群众的危旧房改造。
农村生态建设、强塘固房工程、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农村改水改厕、土地开发整理……新农村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都牵挂着党委、政府的心;新农村建设的每一项成果,也都凝聚着全体杭州人民的心血和智慧。
杭州农业,再一次踏上征程,出发!(本站编辑丁方舟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