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从国企和民企两个方面并行推进,一方面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核心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创造国企和民企的双赢;另一方面是放宽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核心是放宽对民企的投资准入,创造公平透明开放的竞争环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来,宏观经济政策重心从强调需求管理转向着力改善有效供给,这对浙江而言是一大发展机遇。”浙江大学史晋川教授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既理直气壮做大做优做强国有企业,同时要让民营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供给改革让国、民双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改革红利,就是破除了计划经济中城乡分立和工农业分立的传统二元经济结构,促进了要素自由流动,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史晋川教授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大关键是进一步打通国有经济部门和非国有经济部门的通道,既理直气壮做大做优做强国有企业,同时又要大力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
史晋川教授认为,从长期来看,要真正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切切实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大力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消除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扩大有效供给能力,从而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中,要更多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史晋川教授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从国企和民企两个方面并行推进,一方面是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核心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创造国企和民企的双赢;另一方面是放宽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核心是放宽对民企的投资准入,创造公平透明开放的竞争环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史晋川表示,政府需要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外部发展条件,包括实施全面的减税、搭建共用技术平台、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等。
史晋川教授认为,“十三五”对浙江经济而言是更大机遇,浙江这些年来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不断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提前发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在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率先显示出改革发展的成果。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高供给效率和水平,引领消费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话题。事实上,近年来浙江一直在做的“四换三名”、特色小镇等战略举措,就是在不断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路径。
浙江民企应有大作为
在史晋川教授看来,浙江最大的特色是民营经济占了主导地位,总的来说,浙江民营企业充满了发展活力,市场嗅觉非常灵敏,能较好地发掘市场需求,对市场前沿动态掌握得比较充分。史晋川教授认为,要真正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确立凡是中国的企业都可以承担国家战略的新观念,民营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大有可为。事实上,浙江民企一直在探索适合自己的转型升级道路。
我省民企转型升级具体路径尽管各不相同,但是大的方向是相同的,都是通过转型升级来提升企业自身的有效供给能力。史晋川总结了几条发展路径:有的民企通过跨产业转型升级,从原来的二产为主迈向三产,比如中南建设集团以前是一家建筑工业为主的企业,现在文化创意、影视动漫成了主业之一;有的民企通过产业内跨行业转型升级,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正泰集团从低压开关向太阳能光伏行业发展、西子联合集团从电梯向航空产业飞机零部件制造发展;有的民企在坚守原有制造业的同时,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进发,义乌、诸暨的多家袜业企业以及宁波的部分服装企业都经历了这样的价值链升级的过程,形成了现代产业集群。
用改革推动结构调整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让企业在良好健康的环境中能专注做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推动创新,通过创新驱动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史晋川教授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通过优化要素的配置,提升有效供给,从而使得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中高速增长。
对于当下浙江经济发展,史晋川表示,在看到转型发展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浙江的传统经济发展动力的消减和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的成长,这两者正处在十字路口交叉点附近,整体来看还没有完全跨过交叉点。我们要尽快培养壮大新的增长动力,同时解决传统发展动力消减带来的问题。”在他看来,浙江近年来在“互联网+”等方面创业创新成绩斐然,表现突出,要继续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不断探索新的路径,为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