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来,杨柳吐绿,江南已着新装。
北京,全国两会正热。3月7日,浙江代表团媒体开放日,101名记者到会采访,中外媒体聚焦浙江,从经济发达省份的探索创新,追寻中国转型发展的方法路径。
经济新常态下,怎么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鲜明地亮出了这张牌。
供给侧改革,浙江怎么办?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这是浙江响亮的应答。
“从浙江的实践来看,‘三改一拆’,与‘五水共治’、‘浙商回归’一起,融合成‘拆治归’三字经,是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中的关键招术和重要拳法,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抓手,已给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变化,对建设‘两美’浙江具有重要意义。”代表委员如是说。
环境供给,提升获得感
杭州西湖区白沙泉区块,是个以泉为名的地方。为迎接G20杭州峰会,这里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综合整治。靠近老曙光路的街区房屋,初见改造效果:白墙黛瓦,清雅招牌,整洁容貌,杭州之美展露无疑。
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似乎已遗忘了它的本名。西湖边“吃夜宵的地方”、北山街道的“空中棚户区”、“杭州市重点消防隐患单位”……杂乱无章的环境,让它黯然失色,百姓意见很大。
“2015年8月,白沙泉综合整治启动。截至今年2月底,196户违法建筑被拆除,合计3.48万平方米……”曾多次调研西湖区城中村改造的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市长张鸿铭说,杭州要通过“三改一拆”,让更多“白沙泉”实至名归,拆出历史与现实交汇的“美丽杭州”,“相信G20峰会启幕时,世人会领略到杭州的独特韵味。”
白沙泉综合整治,是浙江深入实施“三改一拆”行动的一个缩影。2013年以来,浙江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5.8亿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面积4.7亿平方米,大大改善城乡面貌,赢得百姓点赞。
伴随着“三改一拆”的深入,是大量民生工程的推进和实施。2015年,浙江就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27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7万户,解决21.2万户农村无房户、危房户建房用地。
台州黄岩,西江河与南官河交汇处的桥旁,新建了一座西江公园。公园,以河命名,占地面积包括水域面积,有300余亩。每当夜幕降临或周末,市民就会在此散步休闲。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又脏又乱的棚户区。
在全国政协委员、省特级专家何水法的眼里,“三改一拆”后的浙江,让他手中的画笔更能挥洒自如。他说:“如今,无论走在浙江的城市或乡村,目之所及,都是干净、整洁、有序的面貌,之江大地清丽容颜重现眼前。”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认为,表面上看,生态环境问题来自需求侧,实质是供给侧出现问题。生产方式的粗放、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市场机制的缺位,不仅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还带来大量无效供给。
拆去旧面貌,换来新容颜。人民群众的幸福,在一去一来中欣喜获得。
空间供给,接续新动能
浙南温岭,油菜花开,生机盎然。
全国人大代表、温州晚报雪君工作室主持人郑雪君,对不久前温岭市展开的那场制鞋业整改记忆犹新。
“温岭的制鞋业一度低小散集聚,一万多家制鞋企业,大多是小作坊,违建随处可见。整个产业发展环境差、安全生产隐患多,创新不足、升级乏力,产业发展始终在价值链低端徘徊。”
温岭通过“三改一拆”,取缔无证照企业6000多家,其中无证照鞋企占一半。整治后,鞋企数量减少一半,出口交货值不降反升。“当产业低级重复与转型升级陷入胶着,大整治好比以猛药治沉疴,真正打破僵局,带动经济的转型升级。”郑雪君代表说。
金华浦江是“中国水晶之都”,拆违治水前,全县两万多家水晶作坊。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满是违法建筑和垃圾,生产污水汩汩流向浦阳江。“坐在垃圾堆上数钱,躺在病床上花钱”,曾是这方水土的真实写照。
3年来,浦江“三改一拆”共完成拆改面积57.7万平方米,大量曾被小水晶产业占据的土地和空间得以释放。如今,资本纷至沓来,土地和市场的活力迸发。拆掉水晶作坊的石埠头村,华丽变身为“江南网商园”;告别脏乱差的马岭脚村,正在打造民宿新地标。治拆联手之下,城东的金狮湖恢复清丽容颜,撬动周边2100多亩城市用地,吸引上百亿元资金投入。与此同时,水晶产业总产值不降反升,强势归来。
违法建筑,是低小散产能的“老巢”,是藏污纳垢的“温床”,既破坏城乡人居环境,又导致资源要素的低配、错配、无序配。“三改一拆”,促进新旧发展动能的接续转换,解决了发展空间的供给问题。在拆出来的宝贵空间,浙江着力追求产业的最优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在全国人大代表、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利众看来,浙江推行的“三改一拆”正是接续新旧动能的加速器和孵化器。
3年来,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内95%以上的违法建筑已经拆除,完成“三改一拆”面积432万平方米,腾出了3200多亩土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企业被“请”了出去。
现在,这片拆出来的新空间引来了丹麦乐高、荷兰飞利浦、美国荷美尔、上海柯博达等一批先进制造业大项目,以及阿里巴巴菜鸟城、北大青鸟嘉兴中心等一批现代服务业大项目。这片热土,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50%,浙商回归实到资金、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总收入和区级财政收入实现了“三年翻一番”。
旧产能清出去,新产能请进来。经济发展的动能,在一进一出中悄然转换。
制度供给,注入新活力
浙中义乌,商贸通达,活力迸发。
去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义乌召开全国违法建筑治理工作现场会。会议总结了浙江经验,认为浙江省两年多的拆违工作,拆出了和谐、拆出了公平、拆出了公信力和法律尊严。而浙江经验的一条主要内容,就是依法办事。
“‘三改一拆’是对无章无序、无法无规行为的斗争,是一场合法与非法、执法与违法、公益与私利的较量。”全国人大代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钱建民说,“三改一拆”实施3年来,众多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多年的违法建筑轰然倒下,破旧凋敝的老厂房转型为新兴产业园区,脏乱差的村庄蝶变为美丽乡村……
“成绩的背后,有一条基本经验,那就是浙江始终以法治方式推进,突出制度供给和制度执行。”钱建民代表介绍,在“三改一拆”行动伊始,省委、省政府就将其纳入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总体框架中谋划布局,完善“三改一拆”的法律制度,严格依法办事。
比如,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浙江省“三改一拆”行动违法建筑处理实施意见》,相关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措施,做好政策配套……从制度供给上,为“三改一拆”保驾护航。
在经济学家的眼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龙头是制度供给。制度的创新,是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核心动力。
这样的观点,已在浙江得到印证。全国政协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成岳冲认为,浙江通过“三改一拆”和“五水共治”,以水陆联动的方式,倒逼经济转型升级,“既是一种有效的经济政策,又是一种严厉的法律手段。”
制度供给创新,还须强力执行。因为拆除违法建筑,涉及多个执法主体,以往难免存在协调不力,甚至推诿扯皮的现象。在“三改一拆”推进过程中,浙江各级部门明确分工,相互合作,确保执法主体合法。各级行政执法局作为城乡一体化的综合执法机构,始终冲在第一线。
钱建民代表认为,“三改一拆”还着眼于管理体制的改革。如确立“即查即拆”制度,通过对违法建筑依法及时拆除,破解过去发现违法建筑后,拆除程序繁琐、过程冗长,使政府公信力严重缺失的难题。这种管理制度的创新,较好地处理了依法行政与工作推进的矛盾。
依法依规,人人平等。武义工业园区和温州雁荡山景区内部分基层集体经济组织的违建都被一一拆除。“三改一拆”,还法律以尊严、还社会以公正、还百姓以公平,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告别旧藩篱,迎来新发展。社会前进的脚步,在一别一迎中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