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龙游姜席堰成为浙江第5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来源:浙江日报2018/08/16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14

北京时间8月14日,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理会会议上,龙游县姜席堰被确认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成为继丽水通济堰、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宁波它山堰、湖州溇港之后浙江第5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工程形制似都江堰

位于龙游县龙洲街道后田铺村山头里自然村灵山江上的姜席堰,建于元代,为时任龙游达鲁花赤蒙古族察儿可马主持修建,当地姜员外、席员外负责承建工程。680余年来,姜席堰一直发挥着灌溉作用,枢纽布置和工程形制至今基本保持着初建时的形制,是灵山港堰坝体系中保留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处,也是古代山区河流引水工程的典范。

姜席堰由上堰(即姜堰)、沙洲、下堰(即席堰)、泄洪冲沙闸、渠首分水闸5部分组成,整个枢纽以河道中的沙洲为纽带,上连姜堰,下接席堰,组成一条长约630米、略似直角形的拦水坝。整个工程布置充分利用“S”形河湾、江心沙洲、天然河汊、河床高差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实现了姜席堰兼有引水、排洪、排砂、通航的功能特点。

在修建拦水坝时,古人在堰体下部用松木打框架,再将岩石往里填充。由于松木的抗水腐蚀性非常好,在水中千年不烂,保证了工程的齐整与坚固。

“姜席堰最亮眼的地方便是它的工程技术,在河道上利用沙洲堰坝组成一体,体现了古人大胆的构想和高超的筑堰技艺。”龙游县史志办主任黄国平告诉记者,“姜席堰的工程形制与四川都江堰有异曲同工之妙。姜席堰的进水口‘堰洞’是在蛇山脊背上人工凿开的一条渠道,与都江堰的‘宝瓶口’形状、功能几乎一样,在没有水闸的年代里起到了节制闸的作用。”

姜席堰古代灌溉渠在清代康熙年间最多灌溉面积达5万余亩。1973年以后,姜席堰渠系经过整合优化,目前灌溉渠系有总干渠和东、中、西、官村4条干渠,总长18.8公里,4条干渠分设有15条支渠,总长度30.87公里,主要灌溉龙洲、东华街道和詹家镇所辖的21个行政村,灌区总面积3.5万亩。

除了灌溉农田,姜席堰还为灌区居民提供生活生产用水。1736年,姜席堰水引入城濠,从此,城内河渠相连。至今,姜席堰入城之水仍在使用。

保护利用未来可期

“申遗成功了!”当大洋彼岸的喜讯传来,姜席堰现任堰长、后田铺村党支部书记曾有生激动不已。村里专门设立了节日与系列活动,维系与传扬着当地悠久的水利历史与文化。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农业遗产、国际湿地遗产并称为世界遗产,遴选条件严谨细致。参评项目必须满足在工程设计、建造技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的10项标准,建设年代必须在100年以上。

专家组认为,姜席堰是古代山溪性河流引水灌溉工程的典范。其工程布局、工程技术体现了传统水利中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其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保障了工程可持续利用,为当代水利工程管理树立了典范作用。

中国是世界第一灌溉大国,也是历史最悠久的灌溉古国,拥有类型丰富、数量众多、仍在发挥灌溉功能的水利工程。如今,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成为中国水利文化走出去的主要载体。

姜席堰的申遗成功仅仅是开始,未来的保护之路,必将走得更加坚实。龙游有关负责人说,龙游将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一世界瑰宝,使其成为龙游区域明珠型城市建设中的耀眼明珠。期待在众人努力下,灵山江水继续从古堰汩汩流出,见证龙游未来的发展与兴盛。

“自古以来,浙江人民择水而居,与水密不可分。”省水利厅原巡视员蒋屏曾研究、考察了浙江多处古代水利工程。他表示,从8000多年前的跨湖桥文化和其后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开始,浙江水文化底蕴深厚。我国的传统农业灌溉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而勤劳的浙江人民更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留下了不朽的业绩,如长兴胥塘、丽水通济堰、京杭大运河、杭州德胜坝等。部分沿用至今的工程杰作设计巧妙,成为浙江古代水利文明的象征。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浙江水利文化流淌出一幅绝美画卷,展现在世界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