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浙商回归”是浙江省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的重要招数,娴熟把握、统筹运用拆、治、归“三字经”,联动推进“四换三名”、七大万亿产业培育、特色小镇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才能跑出转型升级的加速度。浙江日报11月2日起推出《念好“拆治归”三字经》栏目,聚焦各地转型升级实践。
安吉千年古镇治水拆违后引来25个投资项目
梅溪水复绿 浙商“燕归来”
不久前,企业家郑文虎一眼相中了梅溪镇,将公司从安徽广德迁回浙江安吉。郑文虎说,返回浙江最主要的原因,是故土日益令人向往的生态与人文环境。
“做企业,人居环境很重要。”今年39岁的郑文虎,浙江台州人,是浙江绿野生物质锅炉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一直以来,郑文虎希望能找到既有创业氛围又能满足自己舒心生活的地方安家置业。在他眼里,选址在山清水秀的西苕溪畔,最适合不过了。
眼下的西苕溪,碧波荡漾,绿植环绕,已吸引25个浙商项目回归,总投资额达37亿元。但也许郑文虎不知道,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条西苕溪经历了多少坎坷路。
曾经因水而兴
西苕溪是南太湖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穿安吉梅溪镇而过,是梅溪人的母亲河。“玉磬峰头积雪消,紫梅花下水平桥。”明代诗人凌悦这首诗中描述的,就是“彰南八景”之一的“梅溪春涨”。旧时溪岸长满野生梅树,紫梅盛开飘落溪中,因而又被当地人称为梅溪。
历史上,梅溪镇水运活跃。陆路交通未畅达时,梅溪为旧时安吉、孝丰两地土特产和工业用品对外输出的商贸重镇,与南浔齐名。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近代西苕溪水运最繁华的时期。
今年60岁的舒国平,是土生土长的梅溪人,家住西苕溪畔。他见过近代西苕溪水运的繁华与没落,也见证了被污染的西苕溪日渐复绿。“那时梅溪被称作‘小上海’,往来船只络绎不绝,到了晚上依旧是灯火通明。”舒国平说起儿时的西苕溪,难掩喜悦之情,“当时溪水还十分清澈,家家户户喝的都是西苕溪的水。”
治水拆违复绿
上世纪70年代,小镇工业起步,十多年间,溪两岸建起不少造纸厂、水泥厂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那时企业环保意识薄弱,污水多直排入河。从此,西苕溪美景不再,水质下滑为劣Ⅴ类。加之西苕溪砂石资源丰富,大量采砂船进入,无序开采、粗放经营造成河床流失。“水里都是黄泥沙,没有鱼虾,也无法饮用,我们只能去附近山里挑水喝。”
旧时的水运繁华,使得西苕溪沿线小码头广泛分布。这些低小散码头不仅管理难,还对周边居民区造成噪音及扬尘污染。不仅如此,梅溪镇作为曾经的安吉老县城,老城区房屋、路面等基础设施日益老旧亟待整改,居民违法扩建、搭建违法停车棚等状况急需整治。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城市化弊端使得诸多问题日益凸显。彼时,梅溪镇已逐步关停造纸厂、水泥厂、发电厂等多家企业,梅溪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得以缓解,但终究无法根治。近几年,随着浙江省“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工作全面铺开,梅溪镇一步步解决了遗存多年的环境问题。
治理水污染,先从源头开始。截至目前,梅溪镇共拆除包括石灰厂、造船厂等7家违建污染企业。针对企业污水处理问题,对沿岸排污企业统一进行截污纳管,由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目前,梅溪镇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正在扩建中,日均处理污水量约两万吨。
2013年开始,为整治噪音及扬尘污染、整合岸线资源,梅溪镇拆除24个低小散码头,新建三大功能性码头。如今,矿山专用码头已建成运行。老小区改造工作也逐步开展,拆除违建,拓宽了小区路面,修缮年久失修的老民居,街头巷尾形似蜘蛛网的电线也逐渐进行地埋式处理。
2014年,随着西苕溪清水入湖工程的展开,河道整治工作逐步推进。为防洪水,西苕溪沿线共拆迁790户居民,均已搬迁至安置地。西苕溪周边堤坝加固的同时,周边绿化工作、居民生活垃圾处理同步展开。“接下来,我们准备打造西苕溪景观带,在两岸种植梅树,重现梅溪旧景。”梅溪镇副镇长李国锋说。
引得浙商回归
如今,西苕溪已日渐恢复往日的清澈。更难得的是,生态理念已日渐深入人心。在梅西镇,活跃着一支民间护水队。舒国平就是其中一员,这支18人的队伍日夜巡查两岸溪边,进行环保监督,走进大街小巷开展环保知识讲座。无数个日日夜夜,护水队在西苕溪边拍下了2000多张照片,举报90多家违法企业。
环境日益变好的同时,不仅记忆中的家园重生,还吸引了不少像郑文虎一样的企业家前来投资办厂。2013至今,已有浙江华菲再生资源公司、浙江杭胜锅炉等25个浙商回归项目入驻梅西镇临港经济开发区。
“在梅溪生活创业,比预想中还要好。”最近,郑文虎打算将妻子和孩子接过来,他已经开始畅想今冬一家人在梅溪边悠然赏梅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