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誉为全球高科技之都的美国硅谷,斯坦福大学是其持续创新的源泉。在中国经济高度活跃的长三角,一个依托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这一名校大院的“海宁硅谷”正悄然崛起在杭州湾北岸。
7月18日,总投资约9.7亿元的鹃湖国际科技城首期科研示范基地项目在浙大国际联合学院北侧区块破土动工,这标志着嘉兴海宁经济发展新引擎——鹃湖国际科技城建设有了更为实质的进展。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鹃湖国际科技城,正式提出于2016年12月召开的海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历时一年半的高水平筹备、高质量推进,“海宁硅谷”梦想此刻正渐渐照进现实。“作为县级市,能引进浙大国际联合学院这一级别的高校,在全国不多见。正如斯坦福大学之于美国硅谷,鹃湖国际科技城要依托浙大国际联合学院锻造高质量平台,打造成引领未来海宁科技资源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芳说。
建研同步
牢牢扭住“浙大效应”
剑指沪嘉杭G60科创大走廊协同枢纽、杭州湾国际化创新创业专业平台等高端定位,有人问,在与同类科技城的竞争中,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如何与时间赛跑,脱颖而出?
“扭住‘浙大效应’,建设、招商、科研同步推进。”王芳说。此次首期启动区块共分为4大组团:东区组团主要集孵化器、展示、会议功能于一体,中区北组团为点状花园式办公建筑和配套服务区,中区南组团为国际行业龙头企业认证和检测中心项目,西区组团为上市企业研发中心。目前已吸引符合海宁产业导向的3家国内领先的研究院所入驻。
其中,中科院海宁先进半导体与智能技术研究院,正依托海宁科创中心办公场地开展相关前期工作。根据合作协议,陈弘达博士领衔的10人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团队每年将在研究院工作不少于6个月,并在3年内逐步扩展至40人。
目前这一团队已带来两个集成电路项目,未来将成立项目公司并在海宁孵化落地。一个项目为汽车发动机使用的电压调节器芯片项目,现已完成研发,相较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可靠性有较大幅度提高。另一个项目主要用于心电、体温等监测的装置,也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与此同时,前期签约的国家级晶体生长技术研究院、半导体晶体材料和设备技术研究院也正在天通公司同步开展科研工作。据了解,当前,鹃湖国际科技城累计签约的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项目共有中科院半导体所海宁先进半导体和智能技术研究院、爱丁堡生物医学高科技跨国研究中心、北航杭州湾星空企业孵化器、浙大华为仿真实验室等17个,其中浙大牵线或与浙大相关的占比近60%。未来,相当一部分成果将实现本地转化。
合作开放
拓出更大发展格局
浙大国际联合学院党工委书记、副院长傅强,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海宁智库顾问团副团长。今年4月,包括傅强在内的9名具有相当研究咨询能力的浙大系专家、学者、教授,被吸纳为海宁智库重要成员,已为《海宁市迈向中等城市发展研究》《海宁市融入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建设思路研究》等课题编制提供意见建议。
以城中之校,拓出城外之效。“浙大国际联合学院—鹃湖国际科技城—海宁”结成了发展共同体。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率先进驻的基础上,浙大国际联合学院与帝国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也纷纷建立起合作关系。这一国际效应,在鹃湖国际科技城与浙大国际联合学院互动中得到不断释放,为海宁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科研合作和转化、人才引进和培训等方面带来一系列利好。
促成UIUC联合学院院长李尔平博士的第五代通讯技术项目落户科创中心;与浙大共签约科技合作项目8个,涉及轻轨建设、环境保护、企业研发等领域;与浙大合作设立产业基金,用于扶持本地创新力强、前景性好的初创型项目;促成长安镇(高新区)与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海宁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推动浙江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海宁国际中心正式揭牌,科研技术转移专业平台成功投入运行……
产业绿色、鹃湖旖旎、新城漂亮……朝着“生态化、国际化、智能化、高端化”的发展愿景,以信息技术、大健康、新材料为产业导向,这“一校一城”也在海宁城东托起了一个全新的科技人文生态新城。在这里,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创新平台不断叠加集聚、科技创业加速孵化成长、人才引育打通国内国外、产城融合日益宜居生态。
此外,随着日前国家发改委对城市轨道交通申建“门槛”的进一步收紧,早已开建的这条把鹃湖国际科技城与杭州、与世界相连的杭海城际铁路,无疑更为“海宁硅谷”的崛起抢占了一份人无我有的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