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钱塘,云涌江海。
8月下旬,骄阳依旧。在嘉兴港乍浦港区,一辆辆集卡有序地驶过栈桥,不断往返于码头和堆场;码头工人忙碌而沉着,时刻通过对讲机和中控室保持联系;巨大的龙门吊吊起一个个集装箱,整齐地码放在靠港的货轮上,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乍浦港区是嘉兴港起步最早、发展最成熟的港区,近年来,用“乍浦速度”演绎了一出港口经济跨越发展的大戏。如果单论年集装箱吞吐量增幅,乍浦港区可能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从2007年的3万多标箱提升到2016年的111万标箱,稳居全省第二。
嘉兴从“运河时代”走来,如今迈入“海洋时代”。在发展海洋经济的主战场,乍浦港区无疑是嘉兴“掘金海洋”的排头兵。
今年上半年,乍浦港区实现货物吞吐量2983万吨,占嘉兴港货物吞吐量的七成左右,同比增长19.4%;完成集装箱中转量58万标箱,占嘉兴港集装箱量的八成以上,牢牢占据嘉兴港的核心地位。
现任嘉兴市乍浦港口经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的丁送平,是乍浦港区跨越发展的实践者和见证者。自2010年正式执掌乍浦港口经营有限公司以来,丁送平和管理层用三年时间,带领企业实现了“集装箱量三年翻三番、货物吞吐量翻一番”的骄人成绩。
今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港航市场持续低迷、周边码头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背景之下,乍浦港口经营有限公司依旧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1至7月,公司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732.67万吨,同比增长1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6.1万标箱。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是丁送平常挂在嘴边的话。从基层一路打拼上来的经历,让他对港口的一边一角都熟稔在心。小到作业工具的改变,大到物流方案的策划,他都能凭借丰富实践和管理经验,做到融会贯通,实现创新提升。
乍浦港区集装箱业务起步于2002年,但直到2007年,其集装箱吞吐量仍只有3万多标箱,还不到腹地集装箱年生成量的1%。新上任的丁送平通过对腹地市场的调研、分析,结合码头实际,将煤炭和集装箱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提出了建设浙北煤炭分拨基地和中等集装箱码头中长远发展目标,并竭尽全力推动市场拓展和业务开发。
面对生产、建设矛盾突出的现状,丁送平还提出了“适度超前建设”的意见,争取上级支持,投入10亿元资金进行港口基础设施改造,使集装箱配置能力迅速从业余水平向规模化发展,具备了120万标箱的年处理能力,实现了集装箱能力从低起点的快速提升。与此同时,企业实施了煤炭流程专业化改造,大幅提升了煤炭接卸能力。
硬件能力上的超前建设,为公司在后几年实现集装箱50万标箱、75万标箱、100万标箱的连级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然而,在新常态下,该如何寻找企业发展的突破口?丁送平团队通过探索海河联运,走出了一条先行发展之路。
乍浦港区前海后河,内河资源得天独厚。丁送平上任后,就瞄准这一先天优势,并结合市场需求和码头资源,明确提出了海河联运、水陆并举的拓展策略,“内河就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2012年5月,一艘装载着29个外贸集装箱的货船“浙钱江00359”号从乍浦港区出发,驶入杭州富阳东洲综合码头。“乍浦—东洲”内河航线的开通,标志着嘉兴港首条内河集装箱航线正式投入试运行,也开启了浙江省集装箱海河联运之先河。“乍浦—东洲”线也成为全省海河联运示范线。
凭借浙江发达的水运体系,乘着省政府“内河水运复兴”行动计划的东风,近年来,乍浦港口经营有限公司不断借鉴样本精髓,开辟新航线。今年6月,随着“乍浦—尖山”航线的开通,该公司海河联运航线数量上升至7条。“航线版图”的扩张,带来最直观的“红利”便是海河联运集装箱业务量的快速增长。今年1至7月,乍浦港口经营有限公司已完成海河联运集装箱箱量同比增长高达45%。
在优化“航线版图”的同时,丁送平提出了搭建一个物流平台、培育一支“水上公交”、代理一个工厂仓库的“三个一”工程,以打通海河联运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增强海河联运的影响力。
海河联运的成功探索,说到底还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腹地经济、服务腹地企业,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乍浦港区依托区港联动,深挖腹地货源,外贸出口集装箱箱量实现稳定增长。
嘉兴的家具,湖州的户外家具,海盐的五金、紧固件,桐乡的化纤工业丝以及海宁的聚酯切片等等,都成为从乍浦港区出口至东南亚、欧美的主要外贸货品。今年1至7月,乍浦港口经营有限公司累计完成外贸出口集装箱13万标箱,同比增长13%。
面朝大海,掘金海洋。丁送平始终坚信“发展就是硬道理”。他认为,乍浦港区的发展要主动对接并积极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要结合自身条件,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采取有力举措,不断推进转型发展、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