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派民居”:驱动美丽乡村新发展

来源:杭州网2018/01/08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14

杭州富阳东梓关村曾以白墙黛瓦的“最美回迁房”走红网络,西湖区玉泉村的兰家湾也以精致秀雅的崭新风貌受热捧,成为杭州人趋之若鹜的世外桃源。而今,“杭派民居”这幅美丽乡村的水墨画卷还在杭州各地徐徐展开。

2017年年底,淳安县“杭派民居”示范村、汾口镇茅屏村“杭派民居”一期弘仁坊完成摇号选房,共有39户家庭成功选到心仪的居所,成为当地“杭派民居”示范点的首批体验者。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杭派民居”环嶂拥翠,助力乡村成长为宜产宜居的一方热土,正是十九大科学理论的深度贯彻、生动写照。

杭派民居独具特色

改善民生赢得民心

杭州全力打造“杭派民居”示范村,总的目标是:以两年一批为建设周期,依托当地自然风貌和山水资源,分批打造,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新型村落榜样,形成广大百姓安居乐业的民居典范。

新时代的“杭派民居”,核心突出、内涵丰富:大天井、小花园、人字线、直屋脊、粉黛色……赋予“杭派民居”特有元素,整体布局和风格融入周围自然山水,实现了天人合一。

城邑之粹,依于山川。杭州各区县(市)小环境不同,“杭派民居”也就有了微调版本。多山村庄,将依照山坡地的独特地形地貌,打造依山就势、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建筑景观,形成野趣山居型。亲水村庄,将保护水系水网,塑造临水而居、“小桥流水人家”式的江南水乡人居环境,形成杭韵水乡型。农田村庄,围绕农业布局,凸显田园风光,建设诗意田园型。

对于示范村创建项目,市县两级给予一定资金扶持,重点扶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公益性建设项目。项目扶持资金按照重点示范村和一般示范村两类,采取因素结合分配,有效提升了“杭派民居”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市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6000万元。

改善民生,赢得民心。来自淳安、西湖、富阳、萧山、余杭、桐庐、建德的12个村作为“杭派民居”的第一批获益村,目前,已完成近800户农户新居建造,既有当代风格,又兼古韵风雅,赢得满堂喝彩。据问卷调查显示,人们对“杭派民居”相当认可,“非常满意”率和“满意”率占调查结果的98%。

美丽家园宜产宜居

振兴乡村不懈奋斗

当前,“杭派民居”已成为乡村发展的有力引擎,驱动产业融合发展。比如,西湖区玉泉村兰家湾,有90%的农户开设民宿、餐饮、传统小吃、户外用品、花艺等业态,为市民、游客提供“慢生活”乐趣,并与青芝坞打通融合,成为距杭州闹市区最近的世外桃源。

比如,淳安县茅屏村遵循大环境的山水景观格局,投资230多万元在原山体、古井、岩石基础上打造山体景观公园,发掘农旅资源,并充分利用沿千汾线田地交通优势,积极开发生态经济农业,建设村西湖畈2518亩的现代农业体验园区,力争打造成产居深度融合的产业“样板区”。

“杭派民居”的区域领航成效,来自于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为扎实推进“杭派民居”创建工作,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市县两级在项目资金安排、用地指标上给予一定倾斜,不断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市县两级成立“杭派民居”示范村建设领导机构,按照规划布局整体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单体设计差异化、材料首选本土化、功能配置现代化的要求,做好建设详细规划,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创建工作,确保规划先导,绘好蓝图。

在建设过程中,各地注重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明确职能分工,层层抓落实;定期召开工程现场监理会,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立民主监督、民主协商、民主管理制度,有效发挥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第二批“杭派民居”示范村工程已于2017年启动,淳安、富阳、萧山、余杭、桐庐、建德的11个村,将进一步推广“杭派民居”的有效经验。未来,杭州全市将继续精心谋划、多措并举,以高标准、严要求规划实施“杭派民居”建设,培育具有独特韵味的农村新型业态,为广大农户不断增添获得感与幸福感,以满足人们对乡村美好生活的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