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秀珍菇不仅带动100多户低收入农户增收,户均增收2万余元,还解决了部分老、弱、残的就业问题。”在浙江省平阳县水头镇的蔬菜专业合作社,一排排标准化的钢架菇棚在田间挺立着,负责人陈敬虎说,“培育秀珍菇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比较适合老人、残疾人等就业相对困难的村民。”
近年来,平阳县通过实施挂钩帮扶、产业帮扶、搬迁扶贫、创业帮扶、就业帮扶、金融帮扶等一系列举措,全力促进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
“这些太阳能电池板每天能带来约240元收入。”萧江镇岙底坑村党支部书记林日汉介绍说,“在村办公楼架设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约7万元,带动周边100余农户增收。”据悉,“十三五”期间,平阳县计划在200个经济薄弱村实施光伏小康工程,让经济薄弱村从被动等待“输血”变成自身具备“造血”功能,有效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为进一步推动光伏扶贫工程,当地电力部门定期组织技术人员指导,为项目建成和并网开辟绿色通道。
鳌江镇七星村加快推进因人因地施策,以农业观光、体育运动、科普教育为一体,采用“农户+经济合作社+公司”模式,探索出了“下山搬迁、引进项目、集中供养”三种精准扶贫模式,有序推进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工作,实现村庄的转型发展。
依托不同的带动主体和产业优势,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平阳县大力发展茶产业、马蹄笋、铁皮石斛、名优水果等特色农业项目,有效带动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实现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寻将军足迹,宿红军客栈;唱红军歌,尝红军菜;置身天然氧吧,品味当地早茶……怀溪镇水口村的“红色旅游”线路,让许多旅客流连忘返。既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又让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子,红色旅游成了山区百姓的一道“富民菜”。
昆阳镇前爿村利用区位优势,打造出古榕树广场等多个特色观光点吸引游客,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将红色文化和采摘文化、水乡文化、民俗文化等相融合,为休闲旅游注入自然生态的新元素。”该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色彩斑斓的乡村生态旅游正逐渐成为当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实现了百姓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