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政协专题研究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来源:浙江日报2017/08/24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12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浙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8月23日至24日,浙江省政协召开十一届二十六次常委会议,以此为题开展专题政治协商,突出创新主题,剖析建言之细之深之精引人关注。

今年2月以来,省政协课题组专门组建1个综合组和9个分课题组,访部门、下基层、进企业、问专家,共召开座谈会71场,邀请或走访参会部门144个、企业130多家,收集资料149份,历时半年最终形成《以创新为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调研总报告和9个分报告。

在这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上,省政协常委们最关注的是什么话题?反映最强烈的是什么情况?呼声最集中的是什么建议?记者现场直击发回报道。

削减企业税费 排在政策诉求首位

当前,浙江“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均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中,降成本最为广大企业关心。对此,浙江已接连出台三次降成本政策,成为全国同期出台政策最多、力度最大、成效最显著的省份之一。此次专题调研情况显示,企业减负工作成效明显,得到了绝大多数企业的充分肯定。

尽管如此,调研中也发现,浙江制造业仍面临“成本高、税费重、利润薄”的处境,企业降成本呼声不断。以制造业比较集中的某地为例,目前工业企业除缴纳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房产税等17种税外,还需缴纳4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13项政府性基金。还有企业反映,某地土地使用税从每平方米2元增加到10元。另外税收优惠政策落地较难,小微企业税收减免、企业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地方把握标准不一。

参与课题调研的宁波市政协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显示75.31%的被调查企业表示希望政府能进一步削减税费,排在企业政策诉求的首位。

对此,徐燕峰常委建议“‘减’‘简’并举,降低企业税费负担”。通过全面梳理和公布涉企税费目录和相关标准和依据,加快清除不合理、无依据的收费项目。简化税收征管。不折不扣落实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企业研发费用、公益性捐赠支出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范谊常委则建议,城镇土地使用税是当前地方政府少有的有调控空间的税种之一,在当前实体企业经营困难较多的情况下,要适度降低城镇土地使用税税率。

此外,规范中介服务,加快推进“红顶”中介机构脱钩改制和网上“中介超市”平台建设,破除中介服务垄断,规范中介服务事项、收费标准和服务行为,也是与会常委们的关注点之一。

增强创新能力 构建产业投入体系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只有加大创新投入,才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省政协常委、台盟省委会副主委陈伟华说,台盟界别在今年做过一个企业科技创新的调研,发现浙江规上工业企业创新水平较高,但也存在着研发经费投入力度不足、创新引领作用不明显等问题。

“把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作为推动衡量企业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调动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陈伟华常委建议,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以研发中心促研发投入、促成果产出,对建有研发中心或工程中心的企业在项目申报时予以政策倾斜及研发补贴。

创新投入需要资金,亟需金融之水灌溉。省政协常委、杭州绿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东举了一个自身的例子。他说,LHD海洋发电项目的成功实施,属于新能源领域国际性重大创新,目前累计投资已达2亿元,为了进一步支持项目研发和后续产业化,企业拿绿盛的土地、厂房等优质资产作为抵押与银行洽谈贷款。但银行表示,海洋发电项目处于研发阶段,没有盈利,不符合相关贷款规定。

“企业创新投入金额大、周期长,需要金融资本支持。”林东常委建议,加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的顶层设计,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灵活有效地实施风险管控政策,在科技企业关联方提供充分抵押品的前提下,允许金融机构适度向其提供贷款支持,以更好地助力民间科技投资。

构建多层次产业创新投入体系,除了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为纽带之外,还需要发挥政策引导的作用。省政协常委张跃进建议,要完善创新各项驱动政策,重点扶持产业附加值高、创新能力强、市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发挥政府产业基金作用,推动产业基金与银行、证券、担保、交易市场、民间基金的广泛合作,助推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

集聚各类要素 打造最优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是“种子”“土壤”“阳光雨露”等的系统集成,打造一个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必须要有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政策、创新文化营造等要素的支撑,让各类创新要素集聚耦合、裂变反应。

当前,浙江亟需系统优化提升面向未来实体经济发展的创新平台。对此,黄勇常委解释为,“对标世界级大湾区,主动接轨上海,推动环杭州湾一体化发展,构建创新型城市群。同时,加强杭州湾经济区与全省其他地区的创新合作,以高新区、科技城、特色小镇和产业创新综合体为载体,构建遍地开花、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生态圈,形成全省协同创新新格局。”

赵如英常委则建议,把“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当作率先建成面向国际竞争的创新产业高地,处理好杭州段、嘉兴段与上海段的战略统筹,形成未来“G60沪嘉杭+城西科技走廊”畅通无阻的浙沪创新大动脉。

除了平台,创新也离不开全方位的人才结构。徐育斐常委建议,加大高端制造业人才培育引进力度,进一步完善人才落户、子女就学、医疗社保等政策,建立完善“工匠”评选制度,强化校企合作。叶鉴铭常委也认为,通过引入高层次的高校和研究院所、引进高端人才,建立创新出成果的奖励机制,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是驱动创新的主体。政府应该通过更好发挥有形之手的资源调动能力,优化更适宜生产力发展的要素配置和政策支持方式,激发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创新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氛围。对此,李杭常委在分组讨论时提出,打造创新生态过程中,政府需要解决“三位”问题。一是解决“越位”的问题,简政放权,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要求,倒逼政府转型;二是解决“到位”的问题,由事前审批转为加强对事中、事后的监管,改严进宽出为宽进严出;三是解决“定位”的问题,政府的定位应该是不断完善法规机制,保证经济社会发展朝正确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