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探索金融健康发展 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之花

来源:浙江日报2017/07/19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12

刚刚闭幕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遵循金融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创新和完善金融调控。

民资充沛的浙江,金融业发展历来走在全国前列。省金融办主任张雁云表示,近年来,浙江金融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与此同时,浙江金融业也被赋予众多改革的新使命,浙江是国家级地方区域性金融试点改革最多的省份。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传递的信号,让浙江金融界吃了定心丸,决心在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勇往直前,进一步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回归本源服务实体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金融的本源在于,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没有实体经济这个本源,金融便是无源之水。

发挥金融作用,需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围绕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在全省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范围内连续开展了以“金融支持普惠金融发展”“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升级”“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为主题的服务年活动,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工具,注重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大对金融机构的定向支持和激励引导,推动浙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近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浙江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区域性金融改革有序推进,地方金融体系不断完善。这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浙江银行业相关人士认为,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近年来,浙江积极打造绿色金融,不断培育浙江经济发展绿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旧动能,促进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合理化方向升级,确立以绿色、高效、智能、集约为特征的浙江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浙江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浙江的实践证明,只有用金融之水浇灌实体经济之花,才能枝繁叶茂,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共赢。

化圈解链去除不良

正如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的,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无须讳言,浙江部分地方也遭遇过金融风波,从目前来看,前几年的不良高企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了有效化解。

2016年末,浙江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自2012年以来首次实现“双降”。进入2017年,继续保持良好态势。记者从浙江银监局获悉,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不良贷款余额1712亿元,不良贷款率1.98%。这组数据比2017年初分别减少65亿元、下降0.1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分别减少252亿元、下降0.48个百分点。

降低不良率势头良好,这既是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也是监管部门和银行业自身努力取得的成绩。近年来,浙江积极探索化解不良贷款的新路径,银监部门研发建立“担保圈识别”系统,推动债权人委员会制度建设,一系列防控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创新招数,大大推进企业通过降低负债的方式去杠杆进程。

浙江银行业人士表示,对各类风险苗头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置若罔闻。金融业作为浙江着力发展的八大万亿产业之一,化圈解链、去除不良之后,将会更加健康强壮,万亿产业未来可期。

深化金改不动摇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改革是国家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坚定不移地深化金融改革,对于加快转变金融发展方式,开创我国金融工作新局面,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既有现实意义,也有长远意义。

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副行长徐子福介绍,浙江是我国经济先行地区和金融创新高地,迄今为止,国务院及中国人民银行等已先后批复开展的多项区域性金融改革试点中,浙江是获批项目最多、内容最丰富的省份。

记者从省金融办了解到,从2012年开始,国家在浙江推进多项地方区域性金融改革试点,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台州小微金融改革、丽水农村金融改革、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金融专项方案、宁波保险创新综合改革等一系列区域性金融改革以及湖州、衢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先行探索硕果累累,积累了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省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各地区域性金融改革以民生为本、以企业为基,惠及小微企业和创业企业,夯实普惠根基,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在区域性金改的同时,浙江积极将好经验、好做法复制到全省,进一步推动省域金融改革不断取得进步。特别是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方面,浙江提出湖州、衢州作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地区,要按照国务院要求和有关部门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改革,同时省内其他地方也要积极响应改革要求,不断提升绿色金融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