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装配工吴国林、电气工程师邵坚铭、服装制版师潘超宇……五一劳动节前夕,浙江省总工会公布了百名“浙江工匠”。在这份长长的名单上,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27岁,大部分都来自一线制造业。他们在自己平凡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辛勤劳作,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为“浙江制造”转型升级助力。
去年3月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去年5月,浙江省政府提出,要把“浙江制造”打造成为中国制造的标杆和浙江经济的金子招牌。推动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工匠队伍,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也是打造“浙江制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工匠多来自基层
吴国林,从事汽轮机装配工作40余年,掌握公司三系列汽轮机装配及试车的核心技术,所创造的“快装台位法”被评为杭州市绝技绝活;吴国英,从事服装设计34年,收集整合浙江红帮技艺,研究立体试样、立体工艺的推、归、拔等多项技艺,获得15项国家创造发明专利;董关松,从事中药行业三十余年,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同泰道地药材”的代表性传承人……此次评选的百名“浙江工匠”多来自基础一线岗位。
记者从省总工会获悉,本次认定的100名“浙江工匠”涵盖纺织、服装、皮革、化工、化纤、造纸、橡胶塑料制品、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加工、农副食品加工等十大传统行业、八大万亿产业中的制造业,聚焦制造业和企业一线职工。
浙江省总工会经济技术部部长吴海瑜认为,高技能人才和科技人才是推动实体经济的“双轮驱动”。然而长久以来,人们的关注重点多在科技人才,对于高技能人才关注度不高。但发展实体经济,打响“浙江制造”品牌,离不开一线的蓝领工人的无私奉献。
精益求精 创造精良
什么是“工匠精神”?长期以来,人们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它离不开这十六个字:“热爱本职、专心制造、精益求精、创造精良”。
浙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吕洋1989年出生,今年27岁,是百名“浙江工匠”里最年轻的一个。他从事数控维修工作达11年,不管是什么样的数控机床,只要他看一看、听一听、查一查,就能立刻诊断出机床有没有问题。
大学毕业于电子专业的他,刚走上数控机床维修岗位时可谓是“一头雾水”。为了掌握技能,一年365天,除了春节,几乎天天都能在车间看到他的身影。一台数控机床有多个零件,为了更好了解运作,他将它们一个个拆开识别。“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参与开发的教育装备先后获得多项国家专利、科技进步奖、省级工业新产品验收、国家中心企业创新基金项目验收,还曾参与编写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教材的编写。
据省总工会负责人介绍,本次评选的百名“浙江工匠”中,获得全国技能大赛第一名的有2人,包括:叶金龙,2006年全国电线电缆检验比武第一名;王建明,2015全国动画绘制员比武第一名。获得全国技能大赛前三名的有5人,全国技术能手27人;获得省部级大赛第一名的有8人;有1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技能等级上,56人拥有高级技师职称,12人拥有技师职称。
工匠培育 任重道远
百名“浙江工匠”选树活动历时一个月,于今年3月13日正式启动网上申报,共收到1137条个人申报信息,400多名申请人通过初审,277名通过复审,专家小组评审后134名候选人,最终由“浙江工匠”评审领导小组评审确定100名候选人名单,公示后生效。
据省总工会负责人介绍道,此次评选后,省总工会将围绕“浙江工匠”的培育开展系列活动,通过充分发挥“浙江工匠”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一线职工投身各种岗位创新竞赛和技能练兵活动,为更多的职工走上技能提升的通道做好服务,为“浙江制造”转型升级提供更多“有生力量”。
在吴海瑜看来,培育“浙江工匠”,除了政府的选树引导,更多的需要全社会转变“重学轻术”的价值观。当家长们不再关注“考大学”这一条路子,而愿意让孩子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育蓝领工人的热土也就孕育起来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政府也需要通过政策激励,让更多的蓝领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赢得尊重,赢得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