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累计引进省“千人计划”人才168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662人,其中创业人才和外专“千人计划”人才居全国第一;“千人计划”人才60%以上分布在企业一线,创办企业400多家,其中已上市或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26家,70多家企业正准备上市或挂牌……
一组组实打实的数据,是过去一年浙江人才创新发展的最好诠释。这一年,全省上下合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为人才发展清障搭台;这一年,各行各业人才大展身手各展其长,为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巨大压力,浙江经济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这背后,有着众多人才贡献的智慧与力量。
改革再深化
激活创新发展源动力
想带着智力成果离岗创业,又不想轻易放弃编制,这样的困扰曾让许多科研人才彷徨。2016年底,浙江正式为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打开了“绿灯”。
浙江推出的实施办法,规定科研人员离岗创业不占所在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离岗创业创新期间既可以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也可以参加企业社会保险,解聘离职创业的5年内还可以按照“工作需要、岗位空缺、专业对口”原则重新流动到同行业事业单位。
这则一度“刷屏”的消息,在浙江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引起强烈反响。不少怀揣创业梦想的科研人员开始谋划着走出“象牙塔”,奔赴“主战场”。
2016年,浙江围绕人才发展推出的一系列重磅改革政策,击中了浙江无数“最强大脑”的兴奋点。浙江出台的“浙江人才新政”25条,着力向制约人才发展的顽症痼疾“开刀”,更为人才的个人发展“松绑”,拿出了实实在在的政策干货:
——改革人才引进制度,高校、公立医院、科研院所可以设立特设岗位,引进顶尖人才和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不受岗位总量、岗位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国有企业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产生的人才专项投入可视为当年考核利润。
——改革人才出国管理制度,简化审批流程,对教学科研人员出访的团组和经费单独统计,不纳入“三公”经费“零增长”范围,有效满足人才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需求。
——改革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高层次人才的收入分配、横向课题收入、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科研经费绩效奖励等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真正体现优绩优酬。
——改革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把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实施科技成果强制转化制度,单位在专利授权后超过一年未实施的,发明人、设计人可自主实施专利并获得收益,防止科技成果变“陈果”。
如何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资源的潜能,如何打造最优越的人才发展制度?敢为人先的浙江给出了鲜明答案,通过制度发力助推创业创新,为浙江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服务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生态再优化
提升环境空间吸引力
3月28日,杭州梦想小镇迎来了两周年生日。在这里,传统的粮仓被改造成为“无经验、无资金、无技术、无场地”创客的乐园,目前已经累计引进孵化平台35家,落户创业项目880余个、创业人才近8400名,成为互联网创业的首选之地。
在梦想小镇,入驻的初创项目可享受免租金办公场地,水电、物业等费用由小镇提供部分支付。小镇周边还提供了远低于市场价格的配套人才公寓,创业者根据学历每月可以享受不同水平的住房补贴。同时,通过小镇发放的“创新券”,企业可免费享受小镇聘请的律师、会计等中介机构服务。
项目落地有哪些难题,融资渠道有哪些需求,个人生活有哪些愿望?带着这些问题,政府以“店小二”的服务要求,努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使他们能扎根当地心无旁骛地创业创新。如今在浙江,各级领导干部岁末年初除了进基层、走企业,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访人才,把人才的需求融入服务的规划,把人才的建言纳入工作的视野。
从一件小事可以窥见浙江对人才的贴心服务。外籍人才持护照无法通过网络购买高铁票,温州就此专门推出了“人才一卡通”,持卡的外籍人才在车站、机场可以享受VIP待遇,有专人提供代办服务。许多人才感慨:“在浙江,人才本身就是通行证。”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人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省金融办还专门协调成立了浙商人才服务银行,为“千人计划”专家提供最高1000万元免抵押免担保的平价贷款,2016年5月成立以来,已为40位“千人计划”专家贷款10亿余元。省股权交易中心“国际人才板”组建后,还可以为人才企业提供基金配套支持、股权融资对接、私募股权发行、股权转让服务等20项服务。
集聚再强化
迸发智力资源生产力
在2017年春季杭州的一场大型招聘活动现场,外籍求职者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一位前来找工作的德国设计师说,浙江不仅发展速度令人惊叹,还有着优越的创业环境,促使他产生了来这里求职的想法。
对外开放促进人才的集聚。日益彰显开放与包容魅力的浙江,正通过放大G20杭州峰会效应,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风口,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致力于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目标。
2016年省“千人计划”评审现场,出现了不少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他们背着电脑包排队等候上场面试。这让不少海归面试官想起当年在国外求职的场景。据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省“千人计划”外籍人才申报和入选的比例逐年走高,2016年共有166名外籍人才申报,占总数的12.1%;入选43名,占总数的20%以上。
大院名校相对不足,一直是浙江人才发展的痛点。浙江聚焦短板,精准发力、精确制导,着力推动大平台建设。
2016年12月,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在杭州举行成立大会,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民办综合性、剑指世界一流的高等研究院。西湖高等研究院目前已启动第三次学术人才招聘,受到海内外各路英才的广泛关注。
同时,浙江通过举全省之力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浙江版的“硅谷”、家门口的“曼哈顿”;大力建设特色小镇;推进重点高校“双一流”建设,积极引进共建创新载体,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成为合作样板,一批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崭露头角。
在杭州城西,“白手起家”的未来科技城成立6年来,已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约2320名,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06名,省“千人计划”人才139名,是全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密度最高的区域。未来科技城以超千亿元的产值,超百亿元的税收,成为人才驱动创新的“模范生”。
而从无到有的“千人计划”产业园以支持“千人计划”人才二次创业、转化成果为导向,在余姚、义乌、嘉善、德清等地设点布局,目前已引进“千人计划”人才150余名,落户高端项目150余个。
“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新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四海才俊的“真才实学”融汇之江两岸,不断在这片创业创新的热土上变成“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