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贫困“帽子”后,贫困怎样才能不“回潮”?
浙江衢州给出了答案:一方面通过改变生产方式、销售方式,不断扩大农民增收空间;另一方面,通过铺设“社会保障网”,压缩农民支出空间。一增一减,使小康成为广大农民生活新常态。
衢州是浙江经济后发地区,丘陵山地占82.9%,平原仅12.9%。尽管农民增收步伐在加快,但由于基础薄弱,疾病、灾害甚至求学,都可能使农民再度返贫。
为根治这一顽疾,衢州首先在增收上做文章。农产品优质,是农业高效的基础。过去,无论是种蔬菜还是搞养殖,因质量不高,品牌不响,农民往往增产不增收。现在,衢州千方百计提高农产品质量,并从供给侧上动“大手术”。
由于产品“有机”,仅一个G20峰会,就让衢州许多农民赚得盆满钵满。11家企业共向峰会总仓运送了16个品种、24吨各类食材。开化县柴家村村民余明贵用“古法”养鱼,注入文化含量,让人吃出了“历史的味道”,一条就卖到了上百元。
有了优质农产品,还要卖得出去。衢州农民一手拿锄头,一手拿鼠标——农村电子商务搞得红红火火。2015年,衢州市农村电子商务店铺数达到31200多家,网销零售额达66.88亿元,增速突破90%,增幅位列全省第一。
与摘掉贫困“帽子”相比,巩固脱贫成果并不再返贫,更考量一个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救护车一响,一年又白忙。”过去一遇大病大灾,农民就容易返贫。如今在衢州,农民生病的花费,政府付大头,自己只需掏很少一部分。
怎样使低收入者不再返贫?衢州推出“保底收益”法——不断注入“活水”。在常山县下猷阁村,62岁的村民徐金根以前辛苦种田一年,收入不到千元。现在,实现了“山水资源持股”,每年差不多收入3万元。对于没有手艺的农民,衢州还适度开发了保洁、山林看护等公益性岗位,一举解决了就业问题。衢州能做到增收脱贫并巩固脱贫成果,还来自党委、政府的坚强决心。继全市全面消灭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后,衢州市政府又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扶贫责任状:脱贫后,不许一户出现反复。
熟稔农村工作的朋友知道:“脱贫攻坚”战役中,比脱贫更困难的是脱贫之后不返贫!
近些年,浙江衢州在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想方设法筑牢致富的根基,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力争做到脱一户稳一户,扶一户富一户。2015年,衢州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84元,增幅居全省之首。六成低收入农户家庭中,年人均纯收入超8000元——高高跃过浙江公布的“4600元以下”贫困线。那么,衢州是如何筑牢致富根基的?
生产方式变了——
科技、文化助推农产品身价翻番
金秋十月,走进衢州市柯城区张家村,老远就看到农场主叶勇金在和几家采购商谈生意。他的家庭农场产的金针菇质量高,前不久“跃”上了G20峰会的餐桌。
“进入供货G20的考察名单后,对这里的水质、种子源、塑料薄膜袋、金针菇成品,甚至包装泡沫箱,统统都测。”叶勇金很自豪,“结果怎么着?‘农残’检测了几十种,全为0。”
确实,一个G20峰会,就让衢州农民赚得盆满钵满:江山秀地生物的黄秋葵、柯城时鲜园家庭农场的辣椒、江山市合作社的猕猴桃……衢州11家企业共向峰会总仓运送了16个品种、24吨各类食材,成了除杭州以外省内供货量最大的市。
衢州农业能如此“牛”,靠的是科技和优质。
在柯城区种橘大户卢成志的家庭农场,咬一口新摘的橘子,沁人心脾的甜。卢成志却倒起了以前的“苦水”:“前些年一到橘子采摘,心里就怕啊!两毛钱一斤也没人要。眼睁睁看着橘子烂掉……”
“种传统椪柑,虽然好养,但品质一般。又怎么能赚钱呢?过去,无论是种蔬菜还是搞养殖,由于农产品质量不高,品牌不响,农民是增产不增收。”衢州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杜卫荣直指“病因”。
痛定思痛,衢州开始千方百计提升农产品品质,从供给侧上动“大手术”。
2012年,中国农科院育成的新品种沃柑首先在卢成志这里试种。橘树经过“密改疏、高改矮”后,生长空间更科学。品质高了,沃柑当年就卖到了20元/斤。
政府因势利导,通过补贴、技术指导等措施,引导全市果业转型。
2014年,衢州又瞄准绿色有机农业,出台了有机农产品培育认证三年行动计划及配套扶持政策。截至今年8月,衢州认证有机农产品215个、面积12.14万亩,数量比2013年底增加了5.7倍,占全省总数的25%,高居全省各地市首位。
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在衢州,记者还发现了第三招:靠文化。因为文化含量增加,衢州的许多农产品一下子“跃了龙门”。在柯城区,农民徐佳富给黄瓜套上模具塑形,卡通造型的黄瓜深受来旅游的儿童喜爱,5块钱一根还供不应求。
农产品有了“文化”,衢州乡村旅游越来越有竞争力。今年上半年,衢州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968.14万人次,营业收入达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2%和41.7%。
销售方式变了——
农产品上网,动动手指全卖光
“酒”香也得勤吆喝。有了优质农产品,如何拓宽销售渠道?衢州一手拿锄头,一手拿鼠标——农村电子商务搞得红红火火。
“真想不到,我一把年纪了还能做电商。”坐在柯城区石梁镇老郑家的门口,老郑陪我们唠起了嗑。“我在女儿的指导下,网上卖柑橘。镇上现在卖农产品,大都走网店。几个月下来,镇里的快递网点寄出了10万多箱柑橘。大家一合计,一共200多万元。”
下有农户示范,上有政府扶持。衢州打造出“三农+互联网”网店新模式。2015年度,全市完成电商普及培训20万人次。以前背着背篓赶集,现在网上赶街,衢州农民正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新变化。
开化龙顶、常山胡柚、江山蜂产……85个衢州农产品因为质量高、口碑好,在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一推出,发货量便“井喷式”增长,连海外客户都在衢州产品的留言本上写下“very good”。
2015年,衢州市农村电子商务店铺数达到31200多家,同比增长117.9%。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度全市电商行业新增从业人数43000多人,其中七成以上为农村户口人员。
也有农民“玩不转”电商的,衢州的做法是“借腿走路”。开化县禾丰村农户汪有土对电商一直不开窍,在政府的帮助下,一个名为“赶街”的电商平台帮了他一把,“你供货,我来卖”的方式帮助汪有土将农产品“晒”到了网上。
目前,实施电商扶贫的衢州市,已建立电商试点村355个,其中扶贫重点村217个,带动低收入农户2.18万户。
销售方式一变,全世界都是买家。2015年,衢州市网销零售额66.88亿元,增速突破90%,增幅位列全省第一。
社会保障全覆盖——
大难小难政策帮,脱贫之后不返贫
9月10日,开化县虹桥村村民陈峰海出院了。阑尾炎手术让他一度愁眉苦脸。在交费的那一刻,他松了口气:自付费用仅为966.35元。
在农村,人们常说:“救护车一响,一年又白忙。”遇到大病、大灾,农民很容易返贫。与“摘掉贫困帽子”相比,脱贫后不返贫更考量一个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
“大头都是政府拿的——定额4000元,医保支付3000元。我个人掏得不多。”陈峰海感慨万千。
“针对有些需要长期住院的患者,我们还推出了按床日付费等方式。”开化县社保中心主任卢成说,依据按床日付费,长期住院的农民一天的住院费用195元,医保就可报销160元。
政策给力,大难小难不再难。高一学生郑雪梅家境困难,因为生活费差点辍学。常山县教育局资助中心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每年送来2000元助学金。因为强降雨,房子部分损毁,村民柴文妹拿到了衢江区民政局送来的1.7万元,修葺后的房子和新盖的一样。
低收入者不返贫相对困难,衢州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全面推出“保底收益”。这种“保底收益”法,在衢州依据不同情况唱出了不同的风采:常山县的黄塘村村民实现了“山水资源持股”,白石镇农村建设了“村村联合”等五类体现多产融合的“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持股模式……
对于没有手艺的农民,衢州还适度开发了保洁、山林看护等公益性岗位,一举解决了就业问题。常山县球川镇芙蓉村60岁的村民洪刚瑞没有手艺,通过政府开设的公益性岗位,获得了污水处理设施管护的工作,支付医药费已没有问题。
衢州能做到“脱贫之后不返贫”,很重要的一点,还来自党委、政府的坚强决心。继全市全面消灭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今年,衢州市政府又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扶贫责任状:不许出现一户返贫。同时定出硬杠杠:低收入农户人均年增收15%以上。“通过系统性甄别,我们已摸清全市8.8万多名低收入农民的基本情况,剔除已纳入低保的3.5万余人。剩下符合低保政策的对象已全部纳入低保,不符合的已开展专项救助。因病、因残、因灾致贫的纳入数据库,一户一策实施动态管理,确保每个家庭摆脱贫困后,能巩固下来,稳扎稳打继续增收。”市委书记陈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