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海打造“醉美泽雅·古韵纸山”和“诗画泽雅·琦君故里”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全力推进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杨冰杰摄
苍南桥墩镇仿宋步行街成为旅游新景点。
2018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温州庆祝活动。
瑞安曹村田园综合体。
温州网讯 源头花漫处,踏石问轻舟。一年前,永嘉楠溪江上游的源头村还是个落后村,如今却变成绿水悠悠、乡邻羡慕、游客盈门的“网红村”。复活舴艋舟文化,打造水上精品旅游线路,复兴民俗工艺。在一系列振兴举措下,源头村所在的岩坦镇,今年接待游客总人数突破120万人次,近3个月,岩坦镇吸引了400名人才、2亿资本和8个旅游项目回乡……
这是乡村振兴给这片乡土带来的悄然蝶变,曾经由5个欠发达乡镇撤并的岩坦镇,在我市乡村振兴的推进过程中,发展势头强劲。
为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我市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号工程”,以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为重点,以涵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乡村治理、农民增收等方面的“六千六万”行动为主抓手,集中资源和力量加以推进,全力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在农业产业兴旺、乡村环境改善、农村综合改革等方面成效显著,七山二水一分田的乡土温州,以全新的姿态芬芳绽放。
看产业 新型农业有奔头
“都快记不清有多少年,不曾见过这么美好的田园风光了!”清晨,乐清市大荆镇下山头村村民周坚宏驾车前往铁皮石斛基地上班时,时常会忍不住这样感慨。
过去的大荆镇是铸造大镇,饱受环境污染之苦。如今源于一株“仙草”,大荆镇实现了从工业到农业的绿色转型,带来山乡巨变,当地传统的铁皮石斛产业也迎来全新的发展。
“雁荡山的铁皮石斛天下闻名,我们大荆也有种植石斛的传统,但主要是以粗加工为主,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大荆镇常务副镇长叶利华介绍,在对铸造产业整治的基础上,大荆镇瞄准绿色产业,加紧出台政策、招商引资,先后引进28位乡贤企业家回乡投资50多亿元,打造铁皮石斛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随着仿野生石斛种植、石斛博览园、“铁定溜溜”亲子游乐园等项目陆续建成或开工,全镇石斛全产业链年产值已超20亿元,一个以下山头村为中心,集高效农业、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为一体的大荆石斛田园综合体正在崛起,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带动下山头村集体经济增收500余万元,培育相关优质企业250多家,带动4.8万名农民年人均收入增加约5000元。
大荆石斛田园综合体,是我市打造的首批5个市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之一。去年,围绕休闲农业发展,我市扎实推进田园综合体、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业强镇以及森林康养基地等产业平台建设,全年5个市级田园综合体共谋划建设核心项目50多个,累计投入已达4.8亿元。
渔民增收、村集体增收、企业经营见效益……依托传统的渔业,洞头区北岙街道打造的古渔村振兴示范带,一带带六村,村村各不同,让传统小渔村释放出新的活力。北岙古渔村振兴示范带始于小朴村,途经大朴村、大长坑村、小长坑村、隔头村,终至白迭村,总长约8公里,沿线目前共有46个项目,总投资5.6亿元,其中社会资本投入4.8亿元。
如今,利用闲置虎皮石民房发展酒吧、渔家乐等星光经济业态和示范带沿线民宿产业,村民年均可收入每幢民房租金1.2万元,示范带上已流转闲置虎皮石民房71幢。利用土地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如开工建设小朴村联建房,预计村集体管理费收入1800万元,一层商用房出租可实现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 “今年这里又要变成洞头的‘网红村’。”隔头村村委会主任黄香松自信满满,在隔头村沙滩边,修复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加速实施,该村的4个民宿项目正在推进。
温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立足温州特色,在乡村振兴中,我市以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为主战场,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主抓手,着力培育乡村发展的产业集聚平台、要素融合平台和示范引领项目。去年谋划了五年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109条,共投入28.33亿元建成高品质乡村振兴示范带16条,带动80多个村庄抱团发展,成为全国各地学习考察和观摩体验的目的地。
为确保“两条带”建设,市财政安排2.5亿元资金重点用于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建设,全市整合40亿元以上用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市级统筹占补平衡指标每年预留1000亩定向用于支持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重大项目建设,出台乡村振兴用地保障政策,用于项目奖励;实施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全年下派村第一书记(农指员)、科技特派员、产业指导员、规划指导员和金融指导员10642人,形成了一系列推进保障体系。
看乡村 富美山居有新风
“我们新亭村的发展不靠路,不靠景区,就靠环境整治和好生态。”文成县百丈漈镇新亭村党支部书记王光丰向记者介绍,小村并不靠近百丈漈旅游景区,过去二十年,村子里只有一条黄泥路,一片荒废的茶园和闲置的山林,新老省道都没有直接经过村子,2016年之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
借着乡村振兴的利好政策,新亭村经过农房外立面整体改造提升、环境整治、谋划乡村田园旅游等过程,村子焕然一新。村里又探索“美丽乡村+景区创建”发展模式,去年7月下旬,新亭村成功创成省3A级景区村庄。王光丰预计,此举会让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增收20余万元。为了打响知名度,新亭村还先后举办茶文化节、彩色稻田观赏等一系列活动,建设了近千平方米的文化礼堂和村级民宿物业,吸引天顶湖农庄投资经营,村级集体每年增收5万元。
新亭村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写照,在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加码推进中,“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呈现,我市越来越多的乡村像新亭村一般,散发出由内而外的魅力,去年我市永嘉、文成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市级美丽乡村标杆乡镇10个、样板村26个。
以瑞安市塘下镇陈岙村为代表的“高端引领型”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率全省之先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相继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对陈岙溪流域4公里范围内的80多家企业进行搬迁;旧村改造推动建成江南民居风格的安置房,成为浙南地区农房建设的示范窗口。
以平阳县昆阳镇上林垟村为代表的“普遍推广型”美丽乡村建设典型,坚持走生态发展道路,建设粮食功能区,创建美丽庭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了占地100多亩的金山农耕园,打造成为农业科普休闲观光基地。
去年我市以“四美三宜两园”为目标,以农村综合改革为统领,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着手,深入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百村千处”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程,乡村环境大为改善。
不只是乡村“硬环境”得到提升,乡村治理作为“软环境”,也在乡村振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化的基层治理举措和体系,同样给我市广大乡村发展奠定坚实的底气。
每年立冬一过,在四季柚之乡的苍南县马站镇中魁村,金黄的柚果挂满枝头,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宜人的生态、人居环境,让村民们喜上眉梢。然而,早些年,中魁村并非此番景美人和。在中魁村村支书林育忍看来,村里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会治理创新向乡村基层的延伸,特别是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发展,让自治活力得到释放、法治思维深入人心、道德风尚成为引领。现如今的中魁村,不仅是浙江省特色旅游村、温州市十大最美村庄,还先后获评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文明村、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殊荣。
村庄美了,百姓富了,也在滋养着文明乡风。没有花炮轰鸣,没有豪华车队,没有奢华酒店,有的是在场来宾热烈的掌声与真诚的祝福,结婚典礼隆重喜庆而又文明简约,日前,在泰顺县首届移风易俗集体婚礼上,10对新人喜结连理。泰顺县作为著名的廊桥之乡,以“廊桥为媒”结同心。而永嘉县则推行“婚礼进文化礼堂”活动,乐清市依托雁荡山夫妻峰、城区文化广场,推广婚事新办……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事不办或减办”的文明新风,日益在山乡盛行。
看改革 吾土吾乡有活力
自动比对预警、大数据监管服务、以秒计的速度快捷销售、批量数据导入……在苍南县蓝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河口叶农资店,店长陈善锋熟练地使用着温州市农资购销移动终端。与往年的忙碌相比,信息化带来的便捷让他如释重负,结合实时视频监控定位,也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纠纷。
陈善锋所使用的移动终端,是温州市农资监管服务信息化系统平台。在改革引领下,去年,我市智慧农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实实在在护航优质农产品。依托温州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的农业大数据,推进苍南农药农资监管系统建设、乐清农业物联网示范县试点、永嘉农业供给侧数据采集系统、平阳县申报全国数字农业试点县等市县共建项目。
前不久,太平洋产险瑞安支公司与瑞安兴民农村保险互助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首个“马屿农产品货物运输险”保单随后顺利落地。兴民互助社成立于2015年,该互助社在我市“三位一体”改革探索中,盘活为农服务资源,运作日臻完善。
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综合改革,温州早在2006年就率全国之先启动。去年,我市全面完成市、县、乡三级农合联换届,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323家,56家农村资金互助会累计向会员提供创业资金30.7亿元。总投资10亿元的全国供销农产品交易中心落地建设。瑞安、泰顺两地入选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去年8月,瑞安市湖岭呈店村党支部书记何调龙和浙江逸墅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叶芳全,签订了宅基地流转合同。双方约定,逸墅文化取得该村9户村民共14间宅基地和其上农房的流转权,用于开发民宿和文化旅游产业,流转期限为20年,前15年每间农房每年2000元,之后5年每间农房每年8000元。该市不动产登记部门还向叶芳全发出温州首批农房(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证书。凭借流转证书的增信功能,公司向瑞安市农村商业银行申请抵押贷款,并签订500万元授信协议。
去年,我市在瑞安、平阳等地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瑞安率先出台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1+10文件”。在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中,全年完成确权登记颁证107万农户,永嘉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民营资本参与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模式”作为全省26条经济类改革典型经验向全省推广。
乡村振兴前提是农村产业兴,产业兴金融助力很关键。去年,我市在深化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中,全市农房抵押贷款余额135.63亿元,比试点前增加52.83亿元,业务量稳居全国首位。全市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贷款累计发放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贷款19974户,余额达到49.09亿元,有效盘活了农村农民资产。
看数据
2018年全年共谋划乡村振兴产业类项目186个,全年完成投资97.87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76.47亿元)的130%。创成浙江温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新增全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1个、省级现代园区2个、特色农业强镇2个。
农业主体提质
全市吸引社会资本下乡212.83亿元,涉农贷款余额4356亿元;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2112人、新型职业农民2731人,培育市级示范性农民合作社269家、家庭农场160家、市级314家、民宿聚集村16个。
生态环境改善
深化农村“三大”革命,完成公厕改造9688座,累计完成垃圾分类处理村3328个,农污设施实现运维全覆盖;全市投资134.81亿元完成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936个,编制村庄设计231个。
乡风文明推进
新建文化礼堂706个,累计达1882个,建成乡镇、县级文化礼堂联盟80多个,村级文化礼堂联盟500多个。
乡村治理有效
创建党建样板村152个、整顿后进村304个、发展集体经济富裕村1126个、创建美丽特色村1345个,夯实基层网格10440个,建成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40个、“三治”结合善治示范村413个。
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
巩固和新增产业增收帮扶低收入农户14992户,实现有劳动能力低收入农户人均增收15%以上;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54.57亿元,增长32.84%,实施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分红5.45亿元。
基础设施提升
“四好农村路”投资50.9亿元,完成各类农村公路里程2929公里,占省下达计划的174%,打造精品示范线967公里,建成美丽经济交通走廊1600公里。全市完成异地搬迁32397人,完成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巩固人口数32.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