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铺开温暖民政新图景

来源:宁波日报 2020/05/07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11





原标题: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甬城铺开温暖民政新图景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记者昨日(5月6日)从宁波市民政局获悉,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宁波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构建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民政工作格局,推动宁波在全省打造精准保障标杆区、和谐自治标杆区、幸福颐养标杆区、暖心服务标杆区中持续走在前列。

《意见》以2022年为时间节点,明确了宁波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主要指标,其中,低保标准、儿童福利设施建设、每万人拥有登记和备案社会组织数等指标高于全省目标。

聚焦民生热点

关怀更有温度

社会关注的民生热点,始终是民政工作的重点。

宁波是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已连续13年将养老服务列入政府民生实事工程。截至2019年末,宁波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人有156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5.6%。《意见》提出,将针对老龄化进程,从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基本养老、服务质量、产业发展等方面多向发力。

《意见》明确,到2022年,每个镇乡(街道)至少建设1个集全托与日托功能于一体的社区嵌入式老年护理照料中心;推进社区适老化改造和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开展对失能、残疾、高龄等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实施敬老院三年改造提升计划。为满足社会最基本、最迫切的养老需求,加强以护理型为主的养老机构建设,到2022年,市、县公办养老机构设立失智症照护专区,床位占比不少于6%,以失能(失智)老人和高龄老人为重点健全完善基本养老服务补助制度。继续推进老人助餐服务。推进“学养结合”,到2021年,所有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立老年大学(社区老年大学)教学点,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

对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精准关怀,体现着民政事业的温度。《意见》提出,到2022年,每个区县(市)建有至少1个具备集中托养功能的儿童福利实体机构,镇乡(街道)建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站或儿童福利服务站,村(社区)设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点或“儿童之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加强儿童关爱保护队伍建设。

深化制度创新

提升民生保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织牢基本生活保障网,是民政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

如何让民生保障体系越来越完备?在关爱困难群众上,《意见》明确,统筹推进低保、特困、受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临时救助等8项基本救助,推动救助对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拓展,救助内容由基本生活保障向基本生活帮扶服务延伸。

制度有创新,标准上有提高。《意见》提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全市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挂钩,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不低于上年度当地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50%确定,推动低收入农户和低保边缘家庭经济状况认定标准“两线合一”。

《意见》还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行之有效的应急举措上升为制度,明确建立因灾因疫致贫社会救助快速响应机制,简化急难型临时救助审核审批程序,推动建立以困难家庭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孤残、留守儿童等为重点的困难群众探访慰问制度,到2022年重点对象月探访率达到100%。

构建治理体系

提升服务效能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力量更多元,治理更有效。《意见》提出,进一步深化“三社联动”机制,培育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慈善公益等力量,提升社会治理活力。

《意见》设置了“到2022年底,镇乡(街道)、村(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平均每个社区备案基层社会组织数达到25个、每个行政村达到15个;培育50家品牌组织和100名领军人物”的目标。同时明确,通过推动以社会工作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将社会工作岗位明确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支持镇乡(街道)成立社会工作站、培育扶持优秀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拓展专业社会工作应用空间。

婚丧嫁娶皆民生。在专项社会事务服务领域,《意见》明确,深化结婚生育户口“一件事”联办服务和身后“一件事”联办服务,实行省内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城通办;探索推行离婚登记预约制、设置离婚冷静期等离婚劝导措施,建立婚姻家庭辅导服务长效机制。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骨灰存放、海葬、树葬等为切入点的节地生态安葬,推动移风易俗。加快地名规划修编,推进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优秀地名文化。在水库移民安置扶持方面,在规范做好前期安置和后期扶持的同时,加快移民美丽家园建设,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移民村。

此外,宁波将积极打造“智慧民政”,加强数据集成和共享,全面推进民政服务“码上办”。









(责编:张帆、王丽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