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杭州建德市大同镇的种粮大户朗益明整日忙碌在育秧中心的流水线上,调试设备、采购必要物资、挑选新种,为今年的春耕备耕再添一把活力。他说,“武汉的樱花都开了,我们的稻香也会飘起来。”
“不失时机抓好春季农业生产”,“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的要求,杭州各地迅速行动,搞好春耕备耕,既为战胜疫情、稳产增收注入更充足的动力,同时也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专家支农 田间地头送技术
农时不等人。把疫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杭州各地组建专家团队,走进竹林、茶园、蔬菜大棚,为各基地、种养殖户送技术、送政策、送农资。
在桐庐富春江镇里董村胡庆余堂药材种植基地,几名工人正忙着给铁皮石斛铺苗床。蹲守在基地的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许寿增,正在一旁把脉问诊。“铁皮石斛最佳发苗期是3月,为避免农药污染,应采取人工除虫等有机手段。”
专家们不仅送来了技术,还带来了最新的惠农政策。3月26日一早,淳安县汾口镇的种粮大户余诗群就在水稻育秧田里,等着县农业农村局农作站的技术人员来查看秧情。余诗群今年准备在自己200余亩的水稻田里,全部种植“甬优1540”再生稻,200多公斤种子早在20天前就开始浸种育秧,现在已经长到了两叶一心,再过几天就可以插秧了。
让余诗群更有积极性的,是战疫期间县里出台了“对种植早稻主体,按面积给予每亩500元补助”的政策,“这是实打实地鼓励我们农户扩大粮食生产。”
科技助农 春耕备耕有新招
眼下,正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时期。40多台植保无人机盘旋在余杭的田间地头,喷洒液体农药,在实现人药分离的同时,提高植保效率7至8倍,助力该区9万余亩冬小麦健康生长,为春耕“添翼”。
良渚街道苕溪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梁元龙告诉记者:“以往人工打药,每人每天最多能打十几亩地,现在用上了无人机,一天能打400多亩地。”
履带自走式旋耕机、水稻精量穴直播机……随处可见的智能新型农业机械,已成为杭州春耕的一道崭新风景。在建德市大同镇育秧中心,采用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全程控温育苗室和叠盘暗出苗育秧技术,实现精良播种育苗。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与人工播种相比,该流水线不但省工、省时、省钱,而且还具有稻苗生长整齐、速度快、提高亩产量、实现精良播种等优势。”
消薄富农 稳产增收润民心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尤为重要。杭州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让消薄赶上“春播”好时节,扎实推进稳产增收。
距离萧山城区16公里的进化镇大汤坞新村,如今一改数年前布局涣散、环境脏乱差的模样,实现了“新旧交融”。以门前大池为界,左侧是排列齐整的新农村,右侧是保留完好的民清古村落。7个文保遗址与民清古宅、樟坞庙、天域·开元酒店一同构成了乡村“十景”,丰富了大汤坞新村的历史文化底蕴。今年以来,大汤坞新村已经与多家单位洽谈,积极打造乡村度假景区,一幅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醉美画卷正在徐徐打开。
而在淳安县下姜,趁着春光正盛,各个村都铆足了干劲,组织村民实行“垦荒计划”。在彩色农业基地,村民们分工有序,开垦、种植中药材芍药,预计过不了多久这里又会成为百亩芍药“打卡点”。“大下姜”抢抓农时关键时期,积极组织春耕生产,农事生产全面铺开,为全年“129”农林业产业振兴打下基础。
据悉,自去年下姜与周边32个村创建乡村振兴共同体以来,各村在交通、旅游、农业发展、乡村建设等方面共建共享,一大批项目落地了,一些农林基地、文创产业发展起来了,许多年轻人回乡创业了,去年各村集体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40%和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