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水源地水质是否达标?病毒是否会通过污水、垃圾等污染水源地?”在嘉兴,市民王渊慜对此忧虑重重。
面对这些公众关心的问题,从2月21日起,嘉兴市利用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平台,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的“线上行”活动。环保设施的“线上行”,让环保科普做到“讲得浅、听得懂、学得到”。广大市民容易理解,纷纷留言点赞:“图文并茂,讲得通俗易懂”“创新,接地气”“希望这样的视频再多一些”……
公众参与拓展新模式,环保科学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第一期“线上行”关于水源地水质安全情况的视频发布后,王渊慜认认真真看完后,直观清晰的内容也打消了他心里的疑虑。“这期环保设施‘线上行’主题明确、内容突出,针对疫情期间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做了全面检测,有理有据,我感到很安心。”
同样被“线上行”视频吸引的还有市民李晓忠平时就非常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他说:“这次疫情发生,嘉兴的环保卫士深入一线,为大家的工作生活筑起了生态环境的安全屏障,给他们点赞。”
防疫期间,嘉兴市开放了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从监测仪器、采样过程、数据报告等全方面展示给市民,还主动在线上开放垃圾处理企业,改变了大家对于垃圾处理企业“脏乱差”的固有偏见。
“原以为垃圾处理厂脏乱差,没想到设计得这么干净。”在自家阳台,市民严兰英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机,不时发出阵阵感叹,手机上正播放着“线上行”最新一期视频——《“云探访”光大环保能源(海盐)有限公司》。
从水族馆般的建筑到花园式的厂区,到实时监控的LED显示屏,再到全密闭式设计的垃圾坑,7分多钟的视频,严兰英一口气看到底,也刷新了她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既有认知:“早就听说海盐那边新建了一个垃圾处理厂,现在足不出户,就能‘零距离’感受,真方便。”
“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不仅能提升生态环境民间监管,激发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主动性,提高公民的环保素养和意识,也有利于防范和化解邻避效应,减少社会风险事件。”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政策法规宣教处处长蔡华晨介绍说,嘉兴市生态环境部门通过主题开放、预约参观等方式不断加大与公众的面对面交流,提倡“有温度”的公众参与模式,组织多批次市民集中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2019年共累计开展活动75次。
传统的“现场开放”变成互联网“线上开放”,当面讲解变成网络播放,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线上行”,让市民足不出户便可享受环保科普。蔡华晨介绍,接下来还要将环保企业、美丽河湖、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绿色学校等纳入线上开放计划,不断丰富线上资源,通过教育系统和社会组织广泛向市民深入宣传,提高生态环境的公众参与,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窦瀚洋、黄妙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