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嘉兴市农业农村局昨天(3月15日)新出炉的数据显示,全市所有村2019年实现年经常性收入100万元以上,成为浙江省首个村级年经常性收入超百万元全覆盖的地市。
这是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连续十六年领跑全省的红船起航地嘉兴,在全面小康冲刺之年交出的一份高水平强村富民答卷。
让村里有钱办事,增强村级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全面小康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10多年前,嘉兴村集体经济呈现三个“三分之一”的状态:三分之一的村是富的,三分之一是勉强过日子的,三分之一是穷得揭不开锅的。
嘉兴有今天的强村成效,贵在“坚持”。2009年起,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三轮“强村计划”,从资金、土地、信贷等方面加强扶持。同时锁定相对薄弱村,实施“消薄”行动。过程中,嘉兴对薄弱村的定义不断“水涨船高”:从最初的年总收入30万元,到年经常性收入30万元,再到50万元……2019年,市委提出消除年经常性收入在百万元以下的村。
10多年来,嘉兴咬定目标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
为了让强村基础更牢固,2012年起,嘉兴在全国率先提出“经常性收入”这一衡量标准。这个指标剔除了村里各种暂时性收入,主要包括经营性净收益、投资收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等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补助给村的总和。它旨在考量村级每年都能保持的收入,从而有效衡量村级组织持续、稳定的增收水平。
这个更严苛的“强村”界定标准,让各地在强村建设中更注重可持续的“造血”功能建设。于是,在全省首创的“飞地抱团”应运而生,它成了嘉兴强村的关键一招,实现县域抱团项目全覆盖、集体经济薄弱村全打包、“消薄”任务全兜底。2019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飞地抱团”项目101个,涉及1309村次,其中薄弱村435村次,收益率普遍达8%至12%。
高桥街道毛水浜村曾是桐乡市经济收入较低的村,2017年,该村加入桐乡市32村抱团项目——建设聚晟创业园,去年投产后该村一下子拿到30万元分红。2019年,该村经常性收入突破120万元。
除了“飞地抱团”,嘉兴各地还创新体制机制,探索美丽经济、农村电商、农光互补等“强村九法”。去年,嘉善县姚庄镇北鹤村依托万亩黄桃基地,打造“浙北桃花岛”景区,仅门票收入就达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