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钱塘新区,中欣晶圆半导体大硅片项目竣工投产,8英寸(20毫米)硅片生产线具备月产10万枚的产能,12英寸(30毫米)硅片生产线进入调试;在云栖小镇,杭企博雅鸿图发布数字视网膜首颗芯片“鸿芯图腾GV9531”……近日,杭州集成电路产业不断传出好消息,芯片的设计、制造领域全面“开花”。
这对杭州数字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地位的集成电路产业,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层、支撑力。近年来,杭州持续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集成电路产业较快发展。今年1至9月,杭州集成电路主营业务收入177.3亿元,增长3.9%。
“产学研”“端边云”融合
打造一支芯片领域“国家队”
不到两年时间就自主研发出数字视网膜芯片,并于今年10月完成流片生产并通过验证测试,博雅鸿图的速度与力度引起业内极大关注。
问世的芯片“鸿芯图腾GV9531”,跟一元硬币差不多大,却藏着大能量——它是数字视网膜技术框架的算力平台,对数字视网膜技术进行了完整诠释。
所谓数字视网膜,是一种仿人类视网膜机理提出的边云协同的边缘视觉计算范式。简单来说,这款芯片能提供边缘算力,把摄像头采集的视频进行“浓缩清洗”,生成核心数据后传回云端。这样,它不仅能减少进入云端的无用数据量,还能大大降低视频数据处理的成本。
“这款芯片应用广泛,比如智能摄像机、智能物联网关、AI服务器、应用系统服务器等设备的计算芯片和集群应用。”博雅鸿图联合创始人、CEO贾惠柱说,像智慧公安、智能交通、城市大脑等典型应用场景都能用到。
博雅鸿图还是产学研融合模式在杭州落地的生动样本。它的背后力量——北京大学视觉人工智能领域一个成绩突出的科研团队,自2017年落户杭州后,致力于打造视觉人工智能算法与芯片“国家队”。“我们将通过‘产学研’‘端边云’的融合,深耕于智慧城市、物联感知、智能制造、科学计算等领域。”贾惠柱说。
大硅片项目20个月实现投产
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
业内常把芯片比作一座微型城市。如果说博雅鸿图做的按微型城市功能需求设计“道路”、浇筑“楼房”,那么中欣晶圆负责生产的硅片则是“地基”。
8英寸(20毫米)、12英寸(30毫米)大硅片,在新兴产业领域有极大应用。比如,8英寸硅片多用于传感、安防领域以及电动汽车、高铁等功率器件。12英寸硅片的应用主要是逻辑芯片和记忆芯片,比如无人驾驶等领域。
2017年9月落户钱塘新区中欣晶圆,仅用20个月左右时间就实现了半导体大硅片项目竣工投产,填补了杭州集成电路产业制造环节的短板。
目前,中欣晶圆的产线已具备月产8英寸硅片10万枚的能力,为明年实现月产35万枚的半导体硅晶圆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国内首座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的可量产8英寸半导体大硅片生产线。” 中欣晶圆副董事长郭建岳说,当前已经开展12英寸硅片产线的调试,预计12月底实现产出。12英寸生产线到2020年具备月产10万枚的产能,到2021年具备月产20万枚的产能。
“芯”发展活力澎湃
为数字经济添动能
作为全国较早布局的城市之一,杭州集成电路产业已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和装备全产业链领域。尤其是芯片设计方面,杭州位列全国第一方阵,比较优势突出。
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过程中,杭州集成电路企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发展动能十足。这次中欣晶圆和博雅鸿图两个项目,都对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这两个项目是杭州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它们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印证了杭州数字经济和制造业发展的新成果。”市经信局负责人表示,杭州正围绕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做文章”,未来会通过项目引进和本地培育等方式开展全领域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