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记者马振寰)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等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浙江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工作,努力将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一)消费市场逐渐回暖。1—3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34.3亿元,同比(下同)下降14.7%,好于全国4.3个百分点。3月社零降幅比1—2月累计降幅收窄10.2个百分点,全省600多家批发、零售、商贸企业监测显示,3月销售额环比依次增长193%、109%、117%。
(二)外贸出口展现韧性。根据海关统计,1—3月全省进出口总额6299.4亿元,下降5.4%,好于全国1.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幅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占全国份额13.2%,较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进口好于全国9.3个百分点。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2.1%,比重提升至8.0%;民营企业表现良好,比重上升至78.8%,较去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三)利用外资整体平稳。据商务部统计,1—3月,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39家,实际使用外资按人民币计271亿元,增长0.3%,好于全国11.1个百分点,按美元计38.9亿美元,下降2.1%。规模占全国份额12.5%,首次进入全国前三。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外资12.8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外资比重32.8%,较去年同期提高4.3个百分点。
(四)对外投资降幅明显。1—3月,全省经备案、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119家,境外直接投资备案额23.3亿美元,下降30.1%。全省国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14.4亿美元,减少37.9%,浙江以并购形式实现的境外投资项目20个,下降44.4%,并购额4.5亿美元,减少31.7%。
(五)新型贸易保持活跃。数字服务贸易快速增长,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总额增长118.8%,占全省服务贸易比重达36.6%,成为带动服务贸易发展的主力军;金融服务、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分别增长37.4%、7.9%。全省跨境网络零售出口177.9亿元,逆势增长8.9%,其中,金华、杭州、宁波3地居全省前三名,占比分别为43.0%、24.2%、12.2%。
(六)开放平台发挥“稳定器”作用。自贸试验区成为拉动增量的重要力量。货物进出口总额327.0亿元,增长120.7%;实际使用外资7915万美元,增长134.7%。“义新欧”班列充分发挥国际物流大通道作用,一季度累计开行108列,发运9100个标箱,增长86.6%。全省经济开发区保持稳定,一季度进出口总额3142.7亿元,增长1.9%;实际使用外资23.8亿美元,下降5.6%;实现财政收入1318.0亿元,增长6.0%。
总体而言,一季度浙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和巨大冲击,部分商务发展指标出现负增长,但总体好于全国、领跑东部,充分反应出浙江对疫情的有效应对和经济的较大韧性。同时,全省商务领域在重压下,加快改革开放,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涌现出一些新的工作亮点:
一是自贸试验区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一季度,自贸试验区进出口、外资增长均超过100%。特别是在国际航运明显收缩的背景下,自贸试验区凭借优良的国际营商环境和海事服务能力,实现保税燃料油直供量99.3万吨,增长14.1%。
二是“出口网上交易会”乘势发展。自3月6日展会启动以来,浙江省商务厅已举办越南、葡萄牙、意大利、印度等6场浙江出口网上交易会,涉及纺织服装、防疫物资、汽配、建材等行业,近500家境外采购商与近450家浙江企业实现近1500场次的精准洽谈,意向成交额超3亿美元,约40%企业实现样品寄送。葡萄牙、越南、印度等多国部级领导出席仪式。目前,网上交易会已经成为拓市场的重要平台,将进一步聚焦浙江主要出口国别,分阶段动态发布网上交易会目录,上半年省级层面拟举办第一批92场浙江出口网上交易会。
三是外资营商环境得到充分认可。在当前跨国公司投资整体收缩的背景下,一季度浙江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增幅达14.6%,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其中利润再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0家,均为利润转增资,充分说明了外资对浙江良好营商环境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