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高度重视住房保障工作,不断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努力为住房困难群众织就一张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保障网。截至目前,浙江住房保障圆了380多万户困难群众的“安居梦”。
因时因地制宜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
今年,79岁的温州人陈保罗笑逐颜开地搬进了公租房小区。
陈保罗13岁丧父,创业屡屡失利,一直租房度日。今年5月7日,陈保罗通过“瓯e办”刷脸申请公租房,5个工作日就入住了公租房。他感谢党和政府老有所居、老有所养的好政策,他说:“有了政府托底保障,我还不服老,我还想创业。”
政府托底保障,创业者大胆创业,“住有所居”的阳光,照进了浙江住房困难群众的心中。
周道祥夫妇是江苏泗水人,在杭州从事环卫工作,2016年通过环卫专项公租房配租,住进丁桥联合新苑两居室。公租房解决了他们的住房问题,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租房压力。
徐晓敏,丽水市遂昌县人,2017年6月大学毕业后入职该市人民医院,2019年7月分配入住该市嘉慧园公租房。徐晓敏说,原先租灯塔新村,环境嘈杂,房间小房租贵;现在住进全新的公租房,地段好,租金便宜,她刚步入社会不久,租房压力大大减轻。
军嫂孙菁,与驻舟山部队军官韩兵(化名)婚后一直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孙菁经常开玩笑说:“是老公嫁给了我,家里的事一点都指望不上,与其指望他,不如自强自立做个女汉子、女管家,照顾好公婆,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地在部队建功立业。”2017年,舟山市出台了拥军优属住房保障政策,经过申请、审核,2018年3月,孙菁一家搬进了位于舟山新城的高云佳苑65平方米的公租房,正式结束分居生活。“后方”稳定了,丈夫韩兵的心思精力全部都集中到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上,工作越发有劲。
近年来,全省各地大力推进公租房保障,采取降低准入门槛、扩大保障范围等措施,努力解决更多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截至目前,全省通过政府投资建设公租房、企业等社会力量筹集公租房、租赁补贴发放等方式,上一年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线以下的住房困难家庭已基本得到保障。同时,符合条件的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也逐步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我省已经形成了以公租房保障为主体、棚户区改造等为补充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统计数据显示,全省通过公租房等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受益住房困难家庭380万户、950多万人,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已经超过23%,提前一年完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翻篇归零再出发,同心协力续华章。
2019年,浙江继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笔者从省建设厅获悉,今年1~11月,全省城镇棚户区改造新开工21.65万套、基本建成10.41万套、发放城镇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5.93万户,分别完成国家年度目标任务118.33%、153.76%、180.41%,提前超额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并提前完成国家确定的新三年棚改攻坚计划。
完善政策体系 为住房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早在1998年,省政府就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其中,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高收入家庭购买、租赁商品住房。1998年,嘉兴市率先在全省实施廉租住房保障制度,推出首个廉租住房小区菱香坊;同年,衢州市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小区荷化西区。
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一手抓市场、一手抓保障”的城市住房工作方针,率先在省级层面实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
为加强相关管理,《浙江省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办法》明确了保障范围方式、土地资金来源、申请审核等管理要求。2005年,《浙江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对经济适用住房的性质、准入制度、建筑面积、住房价格、上市交易等作了补充和调整。
2006年,省政府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是构建大社保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提出“逐步扩大保障面,基本形成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住房公积金和专项过渡性用房为主要内容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紧跟时代律动,讲好浙江故事,各地创新住房保障机制。宁波市2003年率先开展限价商品住房建设,率先在商品房中配建经济适用住房。杭州市2004年建设“人才创业公寓”和“外来务工人员公寓”,率先将住房保障覆盖扩大到外来务工人员。
随着住房市场化的发展,部分城市普通商品房房价过高、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2007年,我省出台《关于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和旧住宅区综合改造、农民工居住条件改善等多渠道并举,多形式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并重点对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保障范围、保障标准作了进一步调整规范。同年起,省政府与各市政府就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签订责任书,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和城市旧住宅区改造纳入目标考核,有力推动了各类保障房的建设进度。
2010年7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着力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阶段性住房需求。
2012年,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合理确定城镇住房保障范围、保障方式和保障标准,完善城镇住房保障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的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机制的总体要求,并提出了“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20%”的总目标。
2012年,为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我省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的意见》,提出“坚持政府主导,鼓励多方参与,突出住房解困,纳入统一监管”的基本原则。
2013年开始,我省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要求,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连续编制2013~2017年城市旧住宅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规划、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计划(2015~2017)、2018~2020年新三年棚改攻坚计划,切实加快改善棚户区家庭住房条件。杭州市于2016年初启动了城中村改造5年攻坚行动,计划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市城中村改造。温州市将棚户区改造作为城市转型发展“头号工程”来抓,举全市之力,全力破解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存在的难题与制约。
我省一方面结合城镇住房保障工作实际,深化原有住房保障体系,进一步构建以公租房保障为主体、棚户区改造等为补充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在住房保障建设管理机制上大胆探索,包括建立考核约谈问责机制、开展“阳光工程”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等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公共租赁住房、鼓励支持品牌企业参与保障房建设等。
“总的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浙江省住房保障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建立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完善了财政、土地、金融和税费减免等支持政策。”省建设厅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创新管理机制
努力实现保障性住房公平善用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要把这件好事办好、真正让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受益,就必须加强管理,在准入、使用、退出等方面建立规范机制,实现公共资源公平善用。全省各地积极作为,亮点频频。
城镇住房保障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全省进一步简化程序、精减材料、优化流程、落实职责,住房保障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已实现住房保障涉跑事项“最多跑一次”,部分事项已提前实现“跑零次”目标,很多地区的所有涉跑事项已实现全程网上办、掌上办,并实现一证通办,切实方便办事群众。在住房保障资格确认时限方面,已由以前的长则一年短则半年,缩短至40个工作日以内,温州市瓯海区、衢州市本级、绍兴市等地区已压缩至14个工作日以内。
杭州,钱塘潮涌。
这里,杭州市在保障房的准入、使用、退出上公开透明,规范保障房准入使用和退出,对非法占有保障房进行有效治理、依法依规惩处,从制度上堵塞漏洞、加以防范。截至目前,杭州市通过核查系统,累计剔除虚报瞒报申请家庭6000余户。近年杭州开启公租房智能识别系统,更为公租房管理筑起“防火墙”:保障对象步入小区大门,人脸识别系统可自动甄别真假公租房保障对象,判断放行。
温州,海风吹拂。
这里,温州市积极推进住房保障工作数字化转型,通过数据大整合、材料大瘦身、流程大改造等有力举措,率先实现公共租赁住房保障申请审核“一证通办”,切实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在温州,笔者看到,温州依托市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与民政、税务、车管、工商、社保等数据平台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跨部门、跨系统、跨层级共建共享。同时,将原住建部门内部分散的经济适用住房、房改房、住房公积金补贴、一次性货币补贴等相关数据库,接入浙江省住房保障统一管理系统,实现系统联查与高效集约化管理。现在,申请人只需拿出身份证,审核需要的其他证明材料全部实现网上系统智能抓取、自动生成。原公租房保障申请“多部门、多材料、多次跑”的串联式审核,转变为部门协同的并联式审核,审核时限由原来90天压缩到现在平均14个工作日、最快5天办结,刷新了“温州速度”。
江山,群山苍莽。
2017年以来,江山市以国务院保障性住房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为契机,全面梳理保障性住房政务公开事项、规范政务公开流程、完善政务公开方式、编制政务公开标准,有效提升保障性住房政务公开水平。同时,江山市结合试点工作,乘势推进住房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探索“互联网+一证通办”模式,创设公租房“网上申请、网上联审”一体化平台,推出常态办、一证办、提速办、公开办等“四办”服务模式,努力提升住房保障家庭的幸福感、获得感。
绍兴,乌篷船欸乃声声。
在这里,诸暨、新昌以政府购买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国家试点为契机,围绕保障房“谁来做、做什么、怎么做”三个核心问题,实施公租房老小区适老化和智能化提升改造,建立“互联网+专业公司+社区”管理模式,着力打造专业化、规范化、智能化的政府购买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绍兴样板”,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让老百姓不仅有的住,而且还住得舒适。在诸暨安平小区,一位业主深有感触地向笔者倾诉:“住在这里,比住在商品房小区还要幸福。”
持续加大住房困难群体保障力度,确保保障性住房分配公平公正,提升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效率,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基层政务公开,探索实施政府购买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敢想敢干敢闯敢为天下先的浙江人,正在奔跑。
普惠民生实事
温暖阳光照亮浙人“安居梦”
未来一段时间,浙江住房保障工作依然需要应对一系列挑战: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人口净流入量大的城市公租房还需要加大供应、保障性住房后续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
“十四五”期间,全省住房保障部门将把住房保障对象家庭对“住有所居”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为指引,一手抓保障,不断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基本满足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市民的基本住房需求,基本完成老城区内脏乱差棚户区改造;一手抓规范,全面实现城镇住房保障业务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全面实现住房保障信息共联共享共用,基本实现政府投资保障房小区智能化、信息化、社区化服务全覆盖,基本形成进退有序、规范科学、公开透明的分配管理机制。
浙江大地,冬日暖阳。在保障房小区里,居民或晒着太阳拉家常,或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或奔波在上班的路上,生活平静而和谐;在保障房建设工地,吊装建材、浇注混凝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我省住房困难家庭的“安居梦”,正一步一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