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叶化程度还不够,要再施点叶面肥。”5月12日,刚到四川青川县还没站稳脚跟的浙江安吉黄杜村技术人员钟学良就马不停蹄地来到当地松林村白茶园,查看“白叶一号”茶树生长情况。只见占地两百多亩的茶园里,茶树多已长到八十多公分高,一片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金光。
黄杜村技术人员钟学良在青川指导。受访者供图
这片“金叶子”来自浙江安吉。早在2018年4月,安吉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提出捐赠1500万株安吉“白叶一号”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就此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两年多来,黄杜村共向三省四县34个贫困村实际捐赠“白叶一号”茶苗1900万株,种植5377亩。今年3月,三省四县扶贫茶首次开采,产供销成链,带动1862户583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1900万株扶贫苗“生根”三省四县
从扶贫地生产的“白叶一号”已炒制结束,捻起一撮投入玻璃杯中,在85℃开水里,茶叶翻滚,茶香四溢。安吉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端起杯子,放到鼻尖嗅了又嗅,点点头说道:“香气很好。”
聊起“扶贫茶”的丰收,盛阿伟脸上乐开了花,话匣子也打开了。
黄杜村过去曾是安吉有名的贫困村,靠种白茶才富起来。“我们通过这片叶子富裕了,但全国还有很多人仍然贫困。我们在想,是不是也能让他们通过种植白茶富起来。”2018年,在村会议上,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主动发言。这个想法,得到了村里党员干部纷纷响应。
他们的倡议得到了肯定。黄杜村村民精选出安吉白茶里最优质的品种——“白叶一号”,作为捐赠种植的扶贫苗。国务院扶贫办和各级各部门也迅速行动起来,让捐赠的白茶苗迅速在各地落地种植。
早在确定受捐地时,黄杜村党员们和技术专家就动了很多脑筋。钟玉英是黄杜村村委会主任,2018年5月,她和七位县乡领导一起从湖州坐了七个多小时火车到贵阳考察,有时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后经过多次考察,最终确定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等3省4县的34个贫困村为受捐地。
2019年3月,50万株“白叶一号”扶贫苗抵达青川县沙洲镇青坪村。安吉县委宣传部供图
“茶苗送来的那天,大家都去迎接。装载着白茶苗的大型冷藏车一停稳,乡亲们就齐上阵,卸货,栽种,一刻都不耽搁。”青川县关庄镇固井村党支部书记张青勇说道。“第一天下种时,全村210多个劳动力都来了,大家一心想把茶种好。”
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党总支书记、全国人大代表龙献文听闻捐茶苗消息,第一时间赶赴浙江安吉争取此项目。为了种好“扶贫苗”,当地专门成立湖南省格戎茶叶专业合作社具体管理。
航拍普安县地瓜镇“白叶一号”茶叶种植基地。 涂敏摄
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村主任蒋成勇告诉记者,为充分发挥“白叶一号”工程带动脱贫效应,当地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社“三方共建”和贫困户、企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户“四方共享”的利益模式,将覆盖区域的群众引到白茶全产业链条上来,力争实现一亩茶园带动1户贫困户增收1万元目标。
42批275人次技术人员赴受捐地指导
“要挖30厘米深的坑,茶苗入土4至5厘米,再倒肥料,最后上一层土……”虽然白茶种植已经结束,但青川县青坪村一组的村民焦元会依然记得种植茶苗的要领。焦元会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庄稼人,一开始听说要种茶叶,他心里没底,是浙江白茶专家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茶园管护。 青川县外宣供图
“捐得准,种得活,长得壮,产出高,销路好,我们要对当地干部和农技人员进行全方位辅导,包括种植、茶园管理、采摘加工等,以确保白茶的产量和质量。”盛阿伟说,茶苗不是捐出就完成了,而是一个长期的产业扶贫行动。
2018年7月下旬,安吉县溪龙乡4名茶叶技术专家在四川青川县开展了为期4天的“白叶一号”茶苗管护技术培训;2019年4月10日,安吉县选派了4名技术人员赴青川县传授技术,同年5月,又安排了3批次12人赴三省受捐地开展巡回检查,动态跟踪茶苗成长情况。两年多来,安吉累计派出技术人员42批275人次赴受捐地指导,蹲点指导时间最长的达半年以上。
安吉县技术人员实地指导。 安吉县委宣传部供图
“青川当地土壤板结化程度比较高,不适于‘白叶一号’的生长,按照浙江专家的指导,完成土地整改后,我们通过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青川县农业农村局农技员告诉记者,在浙江专家的帮助下,当地摸索出了不少适宜本地的“土办法”。
5月12日,黄杜村技术人员钟学良再次从浙江来到青川指导,这一来又是三个月。当天上午,他便和青川县沙州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李青一同前往松林村白茶园,查看白茶树生长情况。由于天气渐热,为防止新长出的嫩芽被晒伤,钟学良建议茶树暂停修剪,等九月份再进行操作。
钟学良告诉记者,此次黄杜村共派出4名技术人员,分赴贵州普安、四川青川开展茶叶采摘后的技术指导工作。
村民们正在采摘茶叶。 古丈县委宣传部供图
“你看,不同采摘方法,茶叶卖价能差几百块”。在安吉县的茶园里,宋昌美对一位茶农说道。早在采茶季到来的一年前,安吉县邀请了三省四县20多名茶农到茶园里接受现场教学,宋昌美也是当时的讲师之一。在茶园里,她手把手教授茶农们采摘一芽一叶的青叶,讲述“卖得好”的秘诀。
前不久,黄杜村村委会主任钟玉英家里来了位远方的客人——一位贵州茶农,她是来学习炒茶技巧的。在自家的炒茶车间里,钟玉英和家里的炒茶工一起手把手教她。“手工炒制白茶有七道工序,每道都有严格要求,比如杀青,如果温度过高,会导致焦边、斑点,降低绿茶品质。”钟玉英说。这位茶农边听边记,连连点头。
5839名贫困户吃上“白茶饭”
“家里只剩下我和老伴还有孙子,过去没什么收入,是党的好政策让我过上了好日子。”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村民焦元恩说,过去家里的土地只能种土豆和玉米,一年收入也就每亩300元。流转了13.56亩土地种白茶后,一年有4000多元的租金收入,在茶园务工,一天还可以再挣80元钱,去年挣了8000多。
青川县沙州镇青坪村村民焦元恩谈起白茶,乐得合不拢嘴。朱虹摄
与焦元恩有同感的还有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村民刘建琼。她告诉记者,没建茶园以前,一家五口的生活全靠丈夫打零工维持,生活十分贫困。有了茶园后,每月管护茶园有3000元固定工资,在基地务工每天还有110元劳务费,日子越过越好。
两年来,三省四县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吃上了“白茶饭”。普安县2000亩白茶已覆盖贫困户862户2577人,户均增收4659元。青川县建立了“五金”利益联结增收机制,让贫困户流转土地收租金,就地务工挣薪金,茶苗折资得股金,委托经营拿酬金,集体收益分现金,共享项目红利。
“白叶一号”茶叶正在炒制。 安吉县委宣传部供图
3月25日下午4时,一篓篓新鲜茶叶被送到绿树环绕、海拔800多米的古丈县牛角山制茶厂。机械的隆隆声从茶厂车间里传出,白茶的清香也飘了出来。在场的龙献文激动地抓起几片刚制好的白茶吃起来。他兴奋地对记者说:“这个茶叶好,我今年要把这茶叶带到北京去,让大家分享扶贫成果。”
开采的茶叶卖给谁,是否能卖出好价格?种植户普遍担心的销售问题,当地茶农却并不犯难。早在签署捐赠协议时,浙江就考虑到了受捐地白茶的炒制和销路问题。经过对接,“扶贫茶”全都由浙江茶叶集团包销,新茶具名“携茶”,寓意爱心联手,东西合力,共襄脱贫攻艰。
“我们承诺,不低于市场价格收购鲜叶进行加工。”浙茶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吴骁作介绍。在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普安县,浙茶集团投资2亿多建设贵州(普安)“白叶一号”茶产业园,成立浙江省茶叶集团贵州天香茶业科技有限公司,围绕内销茶、出口茶和深加工茶制品等三大板块,落实好“爱心茶苗”产出后的集中加工工作。目前,在普安占地6万多平米的生产加工园区正在加快建设中,其中一期1.3万平米的厂房已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
信封系列“携茶”包装。 安吉县委宣传部供图
吴骁作介绍,接下来,浙茶集团将通过线上实体店、加盟店,以及线下天猫、京东、云集等多个销售平台,为扶贫苗变致富茶打通道路。
探索可持续的产业扶贫路径,安吉“扶贫茶”的带动作用正在强化。普安县新增白茶种植面积10751.7亩,正朝着白茶、红茶、绿茶融合的方向发展;古丈县翁草村以前没有产业,“白叶一号”种植之后,村里大力推进茶旅融合,2019年暑期,翁草村接待游客达到4000余人次,村民种植的蔬菜、养殖的鸡鸭、制作的腊肉都成了热销品。
“现在茶园有了产出,而且以后会越来越多,真正成为村民们致富的‘摇钱树’。”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村委会主任蒋成勇兴奋地说。(王丽玮、郭扬、祝舒铭、张丽玮、张帆、涂敏、高华、阳茜、王秀芳、朱虹、王凡、李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