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不放松 浙江累计发放健康码8815.1万张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0-04-14 浏览量:12

人民网杭州4月13日电 (张丽玮)今天下午,浙江举行第四十三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农业农村厅、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及公共卫生专家介绍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有关情况,并回答相关提问。据悉,4月12日,浙江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无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无新增无症状感染者。截至4月12日24时,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1218例,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49例、出院病例23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51例(其中境外输入41例)。全省共追踪到密切接触者47321人,尚有236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发布会上,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就近期全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作了简要通报:

当前,浙江疫情防控向好态势不断巩固,但同时面临境外疫情多点输入带来的蔓延风险,也面临人员流动聚集带来的反弹风险,还面临无症状感染者带来的潜在风险,任何松懈麻痹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必须慎终如始加强科学防控、精密智控、闭环管控,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推进武汉来浙人员健康码安全转换

随着离汉通道管制的解除,每天有数千人从武汉来到浙江。多年来,包括武汉在内的湖北籍同胞是浙江发展建设的重要生力军,他们凭着智慧和汗水在浙江扎根结果,也常被喻为“新浙江人”。对他们的到来,我们真诚地表示欢迎。

同时,为便于武汉来浙人员及浙江滞留在**员有序复工返岗,加快省际健康码安全转换,浙江于4月4日决定对近期来自或途经武汉地区的人员开展一次核酸和血清检测服务,费用由当地政府统筹承担。该项检测在各地综合服务点完成,原则上应在12小时内出具检测报告;对于夜间无法出具结果的人员,综合服务点应免费提供住宿留观服务。

需要强调的是,各地务必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精神,将便捷、柔性服务贯穿于检测全过程。对武汉来浙人员持当地医疗机构近7天检测报告的,经核验后可免予检测,立即赋予浙江健康码“绿码”。鼓励各地在车站、机场等为武汉来浙人员提供前往综合服务点的免费专车送达。相关社区要耐心解释导引,为武汉来浙人员检测创造便利。对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及时送定点医疗机构隔离和治疗,并立即通过监测网络直报。

完善常态化的精密智控机制

经过前阶段实践,浙江境外疫情输入防控机制不断健全,分区分级对内防控措施日益精准,但仍需根据新情况查漏补缺。围绕防“国门”,完善与省内外航空、港口、陆路等入境口岸协调衔接,强化跨省信息共享、工作联动,进一步堵住防控漏洞。围绕守“小门”,全面落实省疫情防控3号责任令,充分运用健康码管理机制,将在社区厂区商区等验码检测作为发现隐患的重要手段。截至4月13日12时,全省已累计发放健康码8815.1万张,其中国际版5.7万张,绿码率分别为99.9%和69.4%。

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和管控体制的变化,为进一步增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合力,浙江再次迭代疫情防控评价体系,形成精密智控指数4.0版。

在保持入境人员管控、境内人员管控、社会秩序恢复“三板块”架构的基础上,紧扣无症状感染者防控、境外来浙联系人落实等重点环节,适时调整充实评价指标,强化必要的激励导向。针对国内陆续出现健康码“绿码”省际流动人员被发现无症状感染乃至确诊病例的情形,浙江鼓励用人单位对近期来自原疫情严重地区员工组织必要的健康检测。此项工作,不少企业先前已自发开展。如同对境外人员实行集中隔离,相关措施完全是为了防范风险,对任何地区和人员不带歧视。但各地实施必须防止简单化,以宏观引导为主,尊重用人单位意愿,并切实从有利于检测对象的角度研究措施、设计流程,真正寓管理于服务,让当事人能切身感知政策的善意。

全力确保开学平稳有序

今天是全省高三、初三统一开学的日子。大家对校园安全十分关注,这更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关切点。鉴于无症状感染者是当前疫情防控的突出隐患,也是广大师生和家长最为担忧的问题。浙江于4月4日作出规定,对近14天来自或途经原疫情严重地区的所有学生和教职员工开展核酸和血清检测,费用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此项措施有利于尽可能切断传染源,也可让受检测师生吃一颗定心丸,更为所有孩子们营造放心读书的校园环境。

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办学的需要,浙江积极开展“大数据+网格化”校园精密智控。围绕人员健康管理,在开学前全面掌握师生健康码情况,依规进行必要的涉疫情风险大数据排查;在开学后将严格执行“健康码+测体温”校园准入,持续开展校内每日健康监测,并向各校派驻专业医护人员担任健康指导员,建立应急处置机制。

另一方面,围绕减少校内聚集,实行以班级为单元的网格化管理,暂停大规模集体活动,在就餐、放学等环节合理分时错峰,最大限度降低交叉聚集的频率。在此基础上,全省对复学的一些具体问题不搞“一刀切”,由各市因地制宜细化措施,合理界定政府公共管理、学校自主管理和个人自行防护的责任边界,努力使相关规定更加精准,实现疫情防控与教学效果的有机统一。同时,也希望广大家长一起参与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特别是及时如实申报孩子及共同生活人员健康状况,积极配合学校统一安排,齐心协力确保校园安全。

加大力度畅通经济社会循环

产业循环是经济社会循环的重要基础,尤其制造业是浙江立省之本,很大程度上也是民生之基,必须使之加快畅通。在全面推进有序复工复产的同时,浙江聚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狠抓“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其中“1”就是跨行业、跨领域的国家级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N”就是一批行业级、区域级、企业级平台,今年的目标是连接5000万台工业设备、服务10万家以上工业企业。浙江还加快5G基站建设,年内将实现县城以上全覆盖。通过“5G+工业互联网”赋能,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主动战。

积极畅通市场循环。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很难避免外需萎缩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既以不变应万变,又要善于见招拆招。从浙江实际出发,要充分借助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努力在国际疫情蔓延的特殊市场环境下稳住浙江外贸基本盘。目前,浙江已基本实现跨境电商综试区省域全覆盖,约9.2万家跨境电商网店活跃在主要第三方平台,更有一批企业逐步掌握了全球网络零售市场的定价话语权。浙江将抓好跨境电商出口税收扶持等政策落地,积极运用省级专项激励资金,支持企业千方百计保外贸拓市场。今年1—2月,全省实现跨境网络零售出口126亿元,同比增长18.5%,创下了对外贸易逆势发展的成绩单。

畅通经济社会循环,亟需提振企业和社会各界面对当下、面向未来的信心。尤其是经济循环,最终还得靠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政府的着力点在于加强制度供给,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充分保护和激发企业能动性创造性。为此,浙江出台了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30条举措,实施深化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重点推进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将开办企业平均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确保一般企业投资项目从赋码到竣工验收最多80天。同时,强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构建有利于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营商环境,不断夯实浙江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

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上周清明节放假,不少旅游景区游客人数快速增加,国内有若干景点更出现“井喷”“爆棚”现象,许多人也没戴口罩,引起了大家普遍关注。请问从防疫的角度,浙江有没有相应的安全管理和宏观引导措施?

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旅游景区人数增加,表明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趋稳向好,经济社会秩序在不断恢复,大家对走出户外、来到野外的信心在增强。从浙江来看,景区回暖趋势也比较明显,省内游、乡村游、自驾游等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选择。但应该看到,现在仍然是疫情防控期间,三级应急响应并没有解除,绝对不能因为在家里待久了,因为春暖花开就放松了警惕,放松了必要的防护意识。

对旅游景区的复工复游问题,浙江强调有序恢复,尤其是限人流、限频次、限聚集,要求景区每日接待游客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50%。因为对疫情要做到“内防反弹”,很关键的在于“内防聚集”。旅游景区容易人员密集,就有必要进行总量调控,避免“扎堆”“爆棚”。清明节小长假三天,浙江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42万人次,在控制人流的情况下,总接待量相当于去年同期的45%左右。

为把握好“有序”两字,浙江配套推进景区预约机制。全省重点景区全部实现网络购票,所有5A级旅游景区可实现提前预约。同时,严把安全防线。各景区实行健康码准入机制,并严格消毒管理,加强巡逻检查,确保减少风险隐患。这里需要提示一下,按照国家新近规定,暂不恢复跨省跨境旅游,所以还是倡导“浙江人游浙江”,做到健康出行观光。

关于游客戴口罩问题,大家最近比较关注。3月底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文旅厅负责人已讲过,室外景区空气通畅,只要不聚集,摘掉口罩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前提是不聚集。最近网上出现了不少照片,有的景区人员已密密麻麻。此时虽然在室外,仍有必要戴口罩。因为病毒容易出现在人多的地方,又总是在人放松警惕的时候入侵。

借此机会还想谈一下,在戴口罩或摘口罩的问题上,浙江并不作简单化规定,而主要依据各地疫情形势,基于对不同场合的风险因素作评估后提出指引。对明确需要戴口罩的,应执行到位;对可以不戴口罩的情形,属于参考性的风险提示,其实将选择权交给个人。不光旅游景点如此,对学校、商场、宾馆也如此。省里确定框架、划定底线,而授权各地根据实际作具体指引,最终由个人作理性判断和行为选择。而从目前疫情防控的角度,多戴几天口罩没有坏处。假如在人员较多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在人员流动频繁的地方,还是建议戴口罩,小心驶得万年船。

记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国家陆续发布粮食出口禁令。这会对浙江粮食供应造成什么影响吗?

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总工程师叶晓云:由于部分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国家粮食市场有所波动,但对浙江供应基本没有影响。

一是从供给情况来看,浙江粮食供应渠道稳定,主要来源于省内生产和省外主产区调入,只有少量进口用于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全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这是保障浙江粮食安全最坚实的基础。而2019年浙江大米进口数量为10万吨,仅占全省大米消费1.5%。因此即使完全停止进口,也不影响省内口粮供应。

二是从储备情况看,浙江储备粮规模居全国第二位,可保障全省城乡居民半年时间的口粮消费;各市主城区都建立了10-15天的成品粮油储备,一旦市场商品粮库存供应跟不上,可随时用于应急保供。需要时可再启动储备粮加工跟进供应;国家也在浙江存储了相当数量的中央储备粮,保障省内粮食供应的基础十分扎实。

三是从市场运行情况来看,当前粮食市场流通活跃、购销顺畅。加工企业全面复工,批发市场运转有序,各大商超供应渠道畅通,相关粮食加工、供应、运输、配送和应急保障协作运转良好。目前全省社会企业粮食库存约221万吨,食用油16万吨。25家主要粮食批发市场库存可供应天数达10天以上,部分商超可供应天数达到45天。

总之,当前浙江粮食供应充裕,价格基本平稳。我们有信心有底气保障全省粮食供应稳定和价格基本平稳。

记者:现在多地出现了无症状感染者,大家对这一点也是比较担心的。请问如何界定“无症状感染者”?这类人群是否具有传染性?针对出现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我们是如何管理的?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需如何做好防护?

传染病流行病学专家、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龚震宇:

一、无症状感染者是指无发热、咳嗽、咽痛等相关临床表现,但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

无症状感染者有两种情形:一是隐性感染者,经14天的隔离医学观察,均无任何临床症状与体征;二是处于潜伏期的病例,即将发病,目前处于“无症状感染”状态 。

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有5种发现途径,都是在流行病学调查和主动监测中发现的:

1.新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在医学观察期主动监测时发现;

2.在聚集性疫情的调查中,开展主动监测发现的;

3.在新冠肺炎病例的传染源追踪过程中,对暴露人群进行主动监测时发现;

4.在对有境内外新冠肺炎病例持续传播地区的旅行史和居住史的人员主动监测时发现的;

5.是在流行病学调查和机会性筛查中发现。

所以,被称为“医学侦探”和“病毒捕手”的流行病学调查非常重要,应该大力加强。

二、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传染性,存在着传播风险。传染性可能会比病例低一些,但是因为无症状感染者传播具有隐匿性, 容易被忽视, 防控难度大,情况复杂,所以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传染源意义绝对不能轻视。

三、浙江省把无症状感染者和病例一样严格管理,首先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

集中医学观察满14天且连续两次标本核酸检测呈阴性者(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可解除集中医学观察,核酸检测仍为阳性需继续集中医学观察。对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应当继续进行14天的医学观察、随访。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集中医学观察后要定期到定点医院随访复诊,及时了解健康状况。

四、对于普通人来说,首先千万不能麻痹大意:防控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不是0风险。第二,在全球疫情没有完全结束之前,我们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经常开窗通风、排队一米线、少聚集,必要时候戴口罩、清洁消毒,保持社交距离 。第三,一旦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不适症状,不要隐瞒,要及时告诉社区和防疫工作者,并如实报告14天来的行程,便于追踪隐匿的无症状感染者。

记者:近期粮食问题备受关注,刚才您也介绍了相关情况。但很多人仍担心粮食会出现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省内也有个别地区出现消费者集中购粮的情况。请问当前老百姓是否需要提前多“囤”点粮,能说说您的看法吗?

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总工程师叶晓云:前段时间部分地区出现大米等粮食产品销量增加,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受个别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影响;二是杭州、宁波等地派发消费券,群众使用消费券集中采购大米等;三是省内企业复工复产进程加快,大型伙食单位粮食采购量增加。这些因素的影响是短期的,不改变长期供应充足、价格平稳的大局。按照2019年全国2.096亿吨稻谷总产量来计算,国家已保障了我们每个人194斤大米,仅大米就可让大家饭碗无忧。另外还有小麦、鲜食玉米、薯类等作为补充。大家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担忧粮食供应紧张而超量购买,甚至非理性“囤粮”,建议大家根据家庭消费需要确定日常采购量。尤其是现在已近春夏之交,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大米、面粉等保存不当容易发霉变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下阶段,我们将多措并举,切实保障浙江粮食市场供应充足和质优价稳:

一是加强市场监测预警和秩序监管。加强对粮食价格及市场动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分析,每日监测粮油库存、加工、供应及市场价格变动等情况。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粮食市场秩序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确保粮食市场稳定有序。

二是加强粮源组织调度。统筹组织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和粮油批发市场及时采购调度粮源,补充粮油库存。支持粮食企业与粮食主产区加强产销衔接。鼓励粮食龙头企业多组织粮源加工投放市场。督促商超、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及时补足柜台货架,确保米面油供应不断档、不脱销。

三是加强粮食安全应急保障综合协作机制。与有关部门加强协作,用好粮食应急保障协作机制;与粮油应急加工、运输和供应网点实时联络,做好应急成品粮油加工和供应的准备工作。督促各市提升成品粮油保障能力,确保货源供应和及时补充。

四是加强储备粮应对准备。根据市场供应和粮食库存情况,适时、合理、有序轮出储备粮源,若有必要及时进行应急加工,供应市场。一旦发生法定动用情形,及时向市场投放政府储备粮。

记者:疫情发生以来,浙江建立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除政府体系的工作人员外,我很想了解是否有志愿者的参与?

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这些年来,凡是浙江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事件或者活动,都有许多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广大志愿者不辞辛劳、不图回报,承担了大量繁重的工作,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据初步统计,全省大约有300万志愿者投身于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主要谈四方面内容。

一是社区一线防控。管“小门”是疫情防控的重要基础。在浙江城市的许多社区门口,不光有社区工作人员,还常有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或者开展入户调查,或者帮助维护秩序,或者进行防疫宣传。在疫情防控前期,不少社区实行了封闭式管理,就有大批志愿者为居民代购代送,给百姓生活带来不少便利。在这方面,志愿者好比一种润滑剂,在社区管控“刚性”的基础上增添了必要的“柔性”。

二是心理健康辅导。在疫情期间,人们普遍会增加焦虑感,包括基层工作人员精神压力比平时要大得多。浙江有各类社会组织开通了220多条心理支持热线或相关微群,参与的持证社工或心理咨询师就有400多人。这些志愿者通过个别交流、线上指导,并加强过程跟踪,开展有针对性的情绪疏导。人终究是靠精神支撑的,志愿者所起到的心理慰藉作用,在浙江联防联控体系中不可或缺。

三是帮扶困难人员。每一个城市都有弱势群体,他们受疫情的影响更大。弱者在哪里,志愿者往往也就出现在哪里。比如,对生活困难的确诊患者,对独自居家的孤寡老人,广大志愿者雪中送炭,及时提供救助。像宁波市鄞州区相关机构发起“防疫小电长”公益活动,对4000多名独居老人定时定员线上联系,了解健康状况,传递防疫信息,还提供相应的家庭医生服务。

四是推动复工复产。许多志愿者为支援复工捐款捐物,甚至参与医疗紧缺物资的顶岗生产和运输,直至后来帮助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克服各种困难。像浙江大学有一个彩虹人生公益平台,就积极推动大学生创业者复工复产,通过连接社会资源为相关创业项目和企业纾困解忧。志愿者针对的一般是企业运行遇到的“微痛点”“微堵点”,但小中见大,因为对具体的某一家企业,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就等于迈过一道坎。

还值得一说的是,疫情暴发初期,省慈善联合总会率先向社会发布募捐倡议书,1月25日发起的相关慈善项目上线第一天募捐量就突破10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至今累计募集防疫捐赠资金23亿元。捐赠者既有广大企业家,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爱心人士。金额不分大小,都是一份热忱、一分心力。同时,浙籍海外侨胞慷慨捐款捐物,对浙江初期疫情防控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绝不会忘记这远隔重洋的万里援助!

当然,刚才谈的远不能覆盖社会力量参与浙江疫情防控的各个领域,更不能反映志愿者忘我奉献的全貌,但已充分表明他们是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的重要生力军。在现代治理体系中,社会自治是不可或缺的一大支柱。没有志愿者参与的疫情防控,必然是有欠缺的。而在浙江,正因为有各方社会力量的驰援,有成百万计的志愿大军,他们在非本职领域尽自己所能,为疫情防控倾注心力,推动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不断拓展和深化。

记者:目前大家普遍感觉猪肉价格偏高,主要原因是什么?下一步将如何保障猪肉供应、保持猪肉价格稳定?

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杨大海: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去年全国生猪存栏量下降了27.5%,浙江同期生猪存栏量下降17.3%,尽管下滑幅度明显小于全国,但我们的自给率只有40%左右,大部分靠外省调入。

在全国生猪产能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包括浙江在内的全国猪肉价格持续走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的叠加,近期猪肉价格仍然维持在高位。据监测,从2月8日最高价位到昨天为止,连续65天价格回落,但仍处在高位。

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生猪增产保供稳价工作,将其作为民生大事、要事来抓。特别是去年 10月以来,专门出台了扶持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我厅会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商务厅等部门推出财政、金融、环评、用地等一系列超常规措施,落实财政资金11.6亿元,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中安排专项基金10亿元以上,支持生猪生产。全省现有生猪存栏409.4万头,日均市场猪肉供应3000吨,其中自产1100吨,从省外调入1900吨,总体能够保证市场供应。

我们将进一步压紧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联合相关部门抓紧抓实已有政策措施的落细落地,持续加大生猪增产保供稳价工作的推进力度,争取通过三年努力实现生猪自给率 70%的目标。当前重点是“五个加大”:

一是加大增产力度。支持现有养殖场在环境容量内尽可能多养。全力推进全省101个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