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城乡联动打响“垃圾分类”攻坚战
新华社信息杭州7月29日电(记者吕昂)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浙江在垃圾分类工作上进行多年实践,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垃圾分类模式。目前,该省在智能化垃圾分类、常态化管理、政府携手市场等多方面探索已取得突破,并率先在农村地区开展垃圾分类,产生明显成效。
——城市垃圾分类:智能设备成“标配”
“今日可回收废品208.4kg,厨余垃圾分解3桶,约450kg……”杭州市余杭区金帝海珀小区项目经理王先胡每天都要向小区智能垃圾分类运营方浙江联运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汇总垃圾分类数据。在该小区,业主带着分类垃圾来到智能垃圾箱前,扫描身份识别二维码并依次按下“塑料”“纸张”等按钮,把垃圾放入对应的桶内,垃圾称重会自动完成,结算积分进入业主账户。
联运环境为这样的小区设置了约5人的运营团队,从项目经理、宣传员到巡检员、司机,都是24小时反应。通过每天的数据跟踪,可以知道小区哪些住户没有积分,然后进行宣传劝导。巡检员拿着手持巡检终端PDA,可快速识别垃圾分类投放的正确程度。
作为全国垃圾分类工作首批46个重点试点城市之一,杭州从2010年3月就大力推广垃圾分类。如今在杭州,各社区、街道、城区都在用各种办法进行垃圾减量,一些环保发电公司、绿色能源公司、回收公司都在做着垃圾分化处理的工作。垃圾回收机、生态垃圾处理站等智能设施成为越来越多小区的“标配”。
杭州市城管局固废中心介绍说,目前杭州主城区日清运处置生活垃圾近6000吨/日。经分类后的易腐垃圾约1500吨/日,全部运往天子岭填埋场及天子岭厨余垃圾处置项目进行处置;其他垃圾则分别运往九峰焚烧厂、滨江焚烧厂焚烧处置。
数据显示,杭州垃圾填埋量实现下降,天子岭垃圾填埋场日均填埋量从2017年的6655吨下降为2018年的4545吨,下降约31%。未来,杭州还将启用杭州临江环境能源工程项目和多个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项目,更多垃圾可以实现资源化。固废中心表示,目前杭州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已经完成了一半以上的项目建设,明年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能基本建成。
——农村垃圾分类:标准引领 “不落地、不出村”加速覆盖
垃圾分类工作始于城市,但突破口在农村地区。浙江省为了促进垃圾分类在城镇和农村地区同步落地,依据“群众受益全面、设施覆盖到位、处理运行常态、减量效果明显、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在全省农村设立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站点,农村垃圾集中有效处理基本实现全省全覆盖。
以湖州市安吉县为例,当地早在2003年就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中转、县处理”一体化处理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有效集中处理建制村比率常年保持在100%。随后又开展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垃圾不落地等改革。该县探索“定点投放、定时收集”方式,开展村庄无桶化管理,实现“垃圾不暴露、转运不落地、沿途不渗漏、村容更整洁”。农村生活垃圾不落地的村达到156个,覆盖率达到83%。
2018年起,当地进一步探索“垃圾不出村”。在孝丰镇横溪坞村开展的试点中,通过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总量;通过进一步提高对垃圾的精细化管理程度,大幅提高垃圾的回收和资源化处置率。试行以来,全村日垃圾总量已从900公斤降至100公斤,减量达89%。
为了让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有据可依”,浙江农村积极推进“标准建设”。如安吉县委县政府率先出台了《安吉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范》地方标准、《农村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指南》等,科学、规范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还委托浙江大学编制了浙江省内首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总体规划(2017-2020年)》规划,指导全县科学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和处置工作。
同时,浙江还在农村垃圾分类实践中积极创新管理模式。为全面掌握一个村乃至每家农户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尽责程度,详尽记载事实、录下数据,安吉等地已探索建立农村环卫云平台,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分类好坏有源可溯、人员考核有据可查,变依靠人力的管理模式为更省力的自动化、更实时的信息化、更科学的智能化管理。
——政企联动、全民参与 做好“关键小事”
在业内专家看来,垃圾分类是一场“持久战”,只有政府、企业、公众携手并进,才能使垃圾分类真正落到实处,真正让公众和企业受惠,社会和国家受惠。垃圾分类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主导地位,协同市场完善垃圾分类产业链,针对不同问题对症下药。同时,要加强法治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全民参与到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中来。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科学工程学院教授陈海滨认为,垃圾分类具有主体、客体双重复杂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单一推进社会化分类进程较慢的情况下,建议采用社会化分类与专业化分类两种模式并举,其中社会化分类指全社会都参与的垃圾分类活动,专业化分类指少数人利用技术、技能及设施设备进行垃圾分类。
对于垃圾分类下一步工作的推进重点,浙江提出,首先要做实源头减量的文章。源头减量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本出路,要把着力点放在提升制度刚性和可操作性上,使之能落实、有实效。
其次,要做透回收利用的文章。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要能处置得当就能“变废为宝”,发挥其“剩余价值”,要围绕 “谁来做”加强对“低、小、散”经营户的整治提升;同时还要做好末端处置的文章,这是生活垃圾分类的关键,要区域平衡好、优化处置好、达标运行好,加强日常管理,确保一次改造到位。
垃圾分类是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浙江将强化制度供给,在标准化、责任化、市场化上下功夫,进一步落实“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促进生活垃圾减量;此外,垃圾分类也是社会文明程度、公民文明素养的重要标志,将坚持垃圾分类广泛宣传与示范引领相结合,带动全社会文明素养的提升。
为此,浙江将强化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快建立健全分工有序、协作有效、信息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治理,构建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线上平台与线下物流实体相结合,完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纳入环境信用体系,不断形成奖优罚劣的社会评价机制。
同时,将强化督察考核,进一步把垃圾分类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美丽乡村建设等考核,纳入对党政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不断探索第三方机构评估考核机制,鼓励让老百姓来评价垃圾分类工作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