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5月21日电题:“另一条路上”走出的辉煌——浙江职业教育改革纪实
新华社记者 俞菀
曾经,职业教育是一些人迫不得已的选择;如今,职业教育成了更多人心甘情愿的选择。
近年来,浙江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府与院校形成“良性互动”,深入推进各项体制机制改革,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服务支撑。
“我喜欢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有一技之长,心不会太飘”……在浙江,职业教育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让他们在“另一条路上”走出辉煌。
职业教育改变“命运”
1990年出生的满浩洋,27岁成为宁波银行一级支行副行长;“00后”职教生顾敏辉,曾经是沉迷网吧的“问题少年”,如今,他痴迷于工业机器人制造,被许多企业争抢。
在浙江372所职业院校、35.3万名在校职教生中,满浩洋、顾敏辉这样的毕业生不占少数。他们成为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的重要生力军。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促进全省就业、改善民生、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浙江省教育厅党委书记、厅长陈根芳说,“我们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优化‘工匠精神’培育环境,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就业质量等明显提高。”
数据显示,近年来,浙江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7%以上,中职学校省内就业率为92%以上,且高质量就业、进入企业核心管理层比例不断增加。
在“五千行长同一个母校”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记者发现,“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学工部牵头的“学生千日成长工程”贯穿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明理学院”“淑女学院”等载体,较好地实现了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和尊严感、使命感教育。
“做一行,就要对这行有深入的了解” “有些事情,需要一种笨拙的坚持”“什么阶段达到什么目标,都要有个计划”……满浩洋说,这些品质都离不开母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培养。
职业教育催生“变革”
如何在政府管理与院校办学间形成“良性互动”,是浙江职业教育改革始终探索的重要议题。
记者调查发现,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职业院校办学主动性,浙江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构建稳定的基本支出保障制度,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奖补机制,强化以专业为核心导向的支持体系,完善以项目工程为引领的激励机制……
“浙江职业教育改革能有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明确态度。在落实中央决策和经费保障上毫不含糊,又给学校充分的办学和用人自**,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和特色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国高职研究会会长周建松说。
以校企合作办学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为例,浙江职业院校在现代学徒制、职教集团、混合所有制办学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实践,获得了专家赞扬。
得益于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共办,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亚洲最大的注塑机生产企业海天集团共建海天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有关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办了中国鞋都技术学院等5个二级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融入网络经济优势发展的产业集聚区金义都市新区,创办了“金义网络经济学院”。
“我们让学校和企业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走出了一条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需求的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构建六大产教融高端平台,更好地承载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服务市场的功能。”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胡正明说。
得益于创新灵活的办学机制,更多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设备等要素参与职业院校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更多的行业专家、技能大师,甚至名校毕业的教授博导,加入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带来“信心”
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见到“浙江省技能大师”章跃洪时,他正在实训基地与东京大学归国的特聘教授朱日明探讨重工机械“心脏”部件的工艺改良问题。
“在我看来,精益求精、脚踏实地,是大国工匠最重要的品质。”章跃洪说,现在的职业教育大环境有了改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服务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不断提升,无论是导师还是学生,对选择的行业和自身的前途命运,都有了更大的信心。
“过去,社会上一提职业教育,总有偏见和误区。随着国家整体经济技术水平发展和制造业、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优质职业教育所提供的技术、智力和管理支撑,将越来越重要。”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孙德兰说。
据悉, “十三五”期间,浙江将重点实施职业教育“三名工程”(名校、名师、名专业),遴选建设20所优质高职院校,50所省级中职名校;培育100名中职教学名师、100名中职技能大师及100个“名师工作室”和100个“大师工作室”;扶持建设200个中职名专业。
“信息技术变革、新工业革命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现实需求,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陈根芳说,浙江将深入推进职教改革的创新探索,在招生就业、产教融合、经费投入保障和教师职务评审等方面,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